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2回复

[奇观]安徽庐江矾山结晶池遗址改造 - 修复与重塑文化生态景观 / FLIP studio 番番營作[3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7183
金币
422772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86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导语
合肥庐江矾矿,作为一处承载深厚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址,见证了我国矿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不同于传统的文保更新模式,结晶池的改造以策划与设计为先导,通过展览、咖啡、文创与公共活动的植入来激活场地。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台阶地貌与圆坑遗址的基础上,设计置入架空黑色栈道,生成全新的参观动线,并以“晶体”为媒介,以透光材料打造展陈、家具与灯光装置串联不同的空间功能。工业遗址由此不再只是被凝视的对象,经更新改造被赋予当代生活场景的矿坑咖啡,成为承载当代生活与生态修复的公共容器,实现了工业遗址的修复与文化生态景观的重塑。

遗址场地©️朱润资

遗址俯视图©️朱润资
视频拍摄©️朱润资
项目背景:“千年矾都”的辉煌历史与落寞困局
庐江矾山素有“千年矾都”之称,采矿史可追溯到唐朝。50-70年代进入鼎盛期,矾矿迎来了黄金时代,然而90年代市场萎缩后于2001年停产,矿区辉煌的落幕遗留下来的,不仅仅是破旧的厂房还有满目疮痍的山体和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炉火熄灭了,结晶池被废弃,巨大的圆坑如大地沉默的伤口,裸露的台阶地貌在风雨侵蚀中荒芜,曾经的动力核心,其蕴含的独特历史价值与空间潜力,在漫长的沉寂中几近湮灭。


矿坑遗址近照©️FLIP studio

轴测图©️FLIP studio
战略性破题:保育|活化|植入|焕新
面对这片承载千年工业血脉却又濒临“废墟化”的遗址,常规封存式保护显然力有不足。结晶池改造项目需要破局的利器,其核心策略凝练为:保育为本,活化为径,植入为机,焕新为果。这并非保守的瞻仰与凝视,亦非粗暴的覆盖或篡改,而是一次以深刻尊重为前提的、创造性的介入:探索如何在修复遗址的物质衰败与历史断层的同时,修复其与当代社会、自然生态之间被割裂的纽带,最终重塑一个融合工业遗产、文化活力与生态韧性的文化生态景观。

入口©️朱润资

遗址入口©️朱润资

矿坑咖啡©️FLIP studio

重塑后的文化生态景观©️朱润资
保育:守护工业记忆的基石
保育是贯穿始终的底线与出发点。设计以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对待场地遗存。结晶池群那由历史生产活动塑造的独特的台阶型地貌,是工业过程在大地上的直接镌刻,被完整保留下来,成为整个场地最震撼的立体基座。巨大的圆坑遗址——工业流程的终端容器——其原始的、粗粝形态与坑壁赤青色的矿物渍迹一起被精心呵护。那些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原有建筑结构,如建筑的木结构绗架,斑驳的混凝土框架柱与条形基础,均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确保这些工业“骨骼”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同时,使其得以成为后续一切活化与植入得以生根发芽的坚实土壤。

明矾结晶池©️朱润资

木结构绗架©️朱润资

明矾主题展览©️FLIP studio

巨大的圆坑遗址©️朱润资
活化:流动的叙事,以晶体为媒介
设计在庞大的工业地景之上,编织出一条独立的路径——架空的黑色木栈道系统。栈道穿梭于高低错落的台阶地貌之间,凌驾于巨大的圆坑遗址之上,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原始地貌的触碰与干扰,又为访客创造了视角多变的立体游览动线。


架空的黑色木栈道©️朱润资

50年代历史物件展览©️朱润资
“活化”的灵魂更在于主题叙事与空间氛围的营造。设计提炼矾矿核心产物——“晶体”作为贯穿的媒介。一系列以透光性材料(如白色半透明玻璃钢,透明亚克力管,彩色磨砂玻璃)制作的展陈、家具及灯光装置被嵌入场地。


发光的玻璃钢展台©️朱润资
展览空间中的展台、研学工坊的长桌、咖啡吧的吧台都是以手工制作的白色半透玻璃钢制成。休息区的沙发以及文创区的置物架与展台是由工作室开发设计的一套结合回收老木头、彩色磨砂亚克力和金属框架的家具系统,意在回应工业厚重质感的同时,碰撞出新与旧的对话。矿坑咖啡区每个圆坑咖啡的上方悬挂着17个经过多次实验测试的,由亚克力弯管与LED灯丝制成的3m直径的巨型灯光装置。

发光的玻璃钢工坊长桌©️朱润资

发光的玻璃钢工坊长桌©️FLIP studio

巨型灯光装置细节©️朱润资
这些“晶体”元素在自然光下折射光影,在阴天和傍晚则化为柔和的发光体,犹如从遗址深处重新生长出的璀璨矾花,游客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一部关于光、矿物与时间的立体诗篇。
植入:新功能赋予当代生命力
激活遗址,使其从单纯被凝视与瞻仰的客体身份中解脱出来,得益于文旅策划与设计先行的模式。项目结合遗址原有的地形、地貌、圆框的现状等因素,大胆而精准地植入了七类核心功能:入口接待、明矾主题展览、矿坑遗址参观、室外水雾景观剧场、50年代历史物件展览、矿坑咖啡、文创零售;并利用部分开阔的台阶地貌或平整区域,设置灵活多变的活动场地,使其可举办工作坊、研学教育、现场演奏,时装表演等活动,吸引多元人群,注入持续活力。

矿坑咖啡吧©️朱润资

回收老木与彩色亚克力的展台©️FLIP studio

木构展台展示50年代历史物件©️FLIP studio


矿坑文创零售区©️朱润资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植入点莫过于选取尺度适宜的圆坑遗址,将其转化为独一无二的“矿坑咖啡”。顾客沿着栈道下行进入,坐在以晶体为灵感的透光材质的圆环形灯具装置之下,手握一杯温热咖啡,环顾着四周历经沧桑的坑壁,工业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生活的闲适在此刻奇妙交融。圆坑从被远观的遗址,变为可沉浸其中、承载当代生活场景的容器,完成了从“客体”到“主体”的身份蜕变。

矿坑咖啡©️朱润资

矿坑咖啡圆坑遗址©️朱润资

矿坑咖啡圆环形灯具装置©️朱润资
这些植入并非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深度契合场地特质与主题,并与保育的工业风貌、活化的叙事体验形成有机互动。它们像精心培育的新生组织,生长于遗址的“骨骼”与“脉络”之上,赋予其服务当下、面向未来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
焕新:文化生态景观的重塑
保育其形,活化其神,植入其用,最终导向的是遗址及其所在区域整体的“焕新”。这种焕新是深刻而多维的。矿坑从废墟中重生,成为充满活力、可游可赏可用的文化地标。设计的介入不止于文化层面焕发新意,更将生态修复纳入其中:巨大的圆坑,一部分置入明矾晶体重现结晶池结晶的过程,一部分形成结构脱开的咖啡区卡座,还有一部分则引入室内植物景观,化作涵养水土、孕育微小生态的“自然的容器”。在这种层层递进的更新逻辑中,工业遗址逐渐蜕变为具有生态韧性的基底。

圆坑遗址成为生态修复的容器©️朱润资

景观水庭中的油橄榄树©️朱润资
改造后的庐江矾山结晶池遗址,凭借保育、活化、植入的一系列策略,实现了从单一废弃工业场所到复合型文化生态景观的重塑蜕变。在这里,工业历史遗产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修复中的自然生态紧密共生,又与当代文旅功能和谐交融,共同构筑成一个层次丰富、可持续、且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整体。

矿坑遗址现场©️朱润资

矿坑咖啡©️朱润资

矿坑咖啡圆坑遗址细节©️FLIP studio

©️FLIP studio



模型照片©️FLIP studio

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庐江矾山结晶池遗址改造
项目地点: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
业主:安徽矾山文旅投资运营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FLIP studio 番番營作
主持设计师: 孙凯伦、王志明
设计团队:陈子玄、张旨脉
策划:杨函憬
深化单位:安徽省城市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朱润资
空间面积:2100㎡
设计时间:2024.06-2025.05
完工时间:2025.0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5400
金币
373646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50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2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4小时前
以下关于安徽庐江矾山结晶池遗址改造项目的综合分析,整合自多个权威信源,重点聚焦修复策略、文化生态重塑及设计亮点:

一、项目背景与核心价值
工业遗产活化

结晶池是明矾生产的核心工艺遗址(最后一道工序),承载1400余年采矾史的记忆25 - FLIP studio(番番營作)主导改造,旨在将废弃工业空间转化为文化生态综合体。
生态修复基础

矿区曾因开采导致山体裸露、水土污染,经工程治理(如酸性土壤改良、90°石壁复绿)实现生态重生
二、改造策略与设计亮点
(1)空间重构:新旧共生
保留工业基因

完整留存结晶池台阶式地貌、建筑结构及竖窑群,凸显矾矿技术智慧
运用玻璃砖隔墙与天窗设计,模拟明矾晶体折射效应,唤醒历史记忆。
功能植入

原空间    新功能    设计理念
结晶池车间    工业博物馆/展厅    文物陈列+历史场景复原
废弃厂房    咖啡厅/文创商店    消费与文化体验融合
露天矿址    公共艺术区/观景平台    自然与人文交互
(2)生态文化联动
阶梯地貌再利用:依托台阶型地形打造立体景观,植入本土植被(耐酸性树种),实现"疮疤变绿毯"。
民俗文化注入:结合矾矿老年大学活动(如腰鼓队、传统曲艺),将摇篮曲等濒危非遗融入文旅动线。
三、可持续效益
经济转型
联动25亿元矾矿文旅项目,打造"千年矾都+康养秘境"IP,预计带动千人就业。
社会认同
居民从"逃离污染"到主动参与(如成为文旅导览员),重拾工业文化自豪感。
生态标杆
入选合肥矿山修复样板,为全国工业遗址提供"生产-废弃-再生"范式。
四、设计哲学启示
“靠山吃山的升华:从掠夺资源到‘吃生态饭’,为子孙留存可持续的‘金山’。” —— 黄志寿(庐江县自然资源局)
FLIP studio的改造印证了这一理念,通过:

轻干预设计:减少拆除,以光影、材质重构空间叙事;
多元共生:工业锈带、生态绿脉与文化基因三位一体。

全景体验:抖音搜索“矾山记忆”3,观看结晶池光影艺术;
政策支持:查阅《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了解修复标准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7183
金币
422772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86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庐江矾山结晶池遗址改造:从工业遗产到文化生态景观的蜕变

合肥庐江矾矿,作为一处承载深厚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址,见证了我国矿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不同于传统的文保更新模式,结晶池的改造以策划与设计为先导,通过展览、咖啡、文创与公共活动的植入来激活场地。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台阶地貌与圆坑遗址的基础上,设计置入架空黑色栈道,生成全新的参观动线,并以“晶体”为媒介,以透光材料打造展陈、家具与灯光装置串联不同的空间功能。工业遗址由此不再只是被凝视的对象,经更新改造被赋予当代生活场景的矿坑咖啡,成为承载当代生活与生态修复的公共容器,实现了工业遗址的修复与文化生态景观的重塑。

项目背景:“千年矾都”的辉煌历史与落寞困局

庐江矾山素有“千年矾都”之称,采矿史可追溯到唐朝。50-70年代进入鼎盛期,矾矿迎来了黄金时代,然而90年代市场萎缩后于2001年停产,矿区辉煌的落幕遗留下来的,不仅仅是破旧的厂房还有满目疮痍的山体和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炉火熄灭了,结晶池被废弃,巨大的圆坑如大地沉默的伤口,裸露的台阶地貌在风雨侵蚀中荒芜,曾经的动力核心,其蕴含的独特历史价值与空间潜力,在漫长的沉寂中几近湮灭。

战略性破题:保育|活化|植入|焕新

面对这片承载千年工业血脉却又濒临“废墟化”的遗址,常规封存式保护显然力有不足。结晶池改造项目需要破局的利器,其核心策略凝练为:保育为本,活化为径,植入为机,焕新为果。这并非保守的瞻仰与凝视,亦非粗暴的覆盖或篡改,而是一次以深刻尊重为前提的、创造性的介入:探索如何在修复遗址的物质衰败与历史断层的同时,修复其与当代社会、自然生态之间被割裂的纽带,最终重塑一个融合工业遗产、文化活力与生态韧性的文化生态景观。

保育:守护工业记忆的基石

保育是贯穿始终的底线与出发点。设计以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对待场地遗存。结晶池群那由历史生产活动塑造的独特的台阶型地貌,是工业过程在大地上的直接镌刻,被完整保留下来,成为整个场地最震撼的立体基座。巨大的圆坑遗址——工业流程的终端容器——其原始的、粗粝形态与坑壁赤青色的矿物渍迹一起被精心呵护。那些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原有建筑结构,如建筑的木结构绗架,斑驳的混凝土框架柱与条形基础,均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确保这些工业“骨骼”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同时,使其得以成为后续一切活化与植入得以生根发芽的坚实土壤。

活化:流动的叙事,以晶体为媒介

设计在庞大的工业地景之上,编织出一条独立的路径——架空的黑色木栈道系统。栈道穿梭于高低错落的台阶地貌之间,凌驾于巨大的圆坑遗址之上,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原始地貌的触碰与干扰,又为访客创造了视角多变的立体游览动线。

“活化”的灵魂更在于主题叙事与空间氛围的营造。设计提炼矾矿核心产物——“晶体”作为贯穿的媒介。一系列以透光性材料(如白色半透明玻璃钢,透明亚克力管,彩色磨砂玻璃)制作的展陈、家具及灯光装置被嵌入场地。

这些“晶体”元素在自然光下折射光影,在阴天和傍晚则化为柔和的发光体,犹如从遗址深处重新生长出的璀璨矾花,游客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一部关于光、矿物与时间的立体诗篇。

植入:新功能赋予当代生命力

激活遗址,使其从单纯被凝视与瞻仰的客体身份中解脱出来,得益于文旅策划与设计先行的模式。项目结合遗址原有的地形、地貌、圆框的现状等因素,大胆而精准地植入了七类核心功能:入口接待、明矾主题展览、矿坑遗址参观、室外水雾景观剧场、50年代历史物件展览、矿坑咖啡、文创零售;并利用部分开阔的台阶地貌或平整区域,设置灵活多变的活动场地,使其可举办工作坊、研学教育、现场演奏,时装表演等活动,吸引多元人群,注入持续活力。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植入点莫过于选取尺度适宜的圆坑遗址,将其转化为独一无二的“矿坑咖啡”。顾客沿着栈道下行进入,坐在以晶体为灵感的透光材质的圆环形灯具装置之下,手握一杯温热咖啡,环顾着四周历经沧桑的坑壁,工业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生活的闲适在此刻奇妙交融。圆坑从被远观的遗址,变为可沉浸其中、承载当代生活场景的容器,完成了从“客体”到“主体”的身份蜕变。

这些植入并非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深度契合场地特质与主题,并与保育的工业风貌、活化的叙事体验形成有机互动。它们像精心培育的新生组织,生长于遗址的“骨骼”与“脉络”之上,赋予其服务当下、面向未来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

焕新:文化生态景观的重塑

保育其形,活化其神,植入其用,最终导向的是遗址及其所在区域整体的“焕新”。这种焕新是深刻而多维的。矿坑从废墟中重生,成为充满活力、可游可赏可用的文化地标。设计的介入不止于文化层面焕发新意,更将生态修复纳入其中:巨大的圆坑,一部分置入明矾晶体重现结晶池结晶的过程,一部分形成结构脱开的咖啡区卡座,还有一部分则引入室内植物景观,化作涵养水土、孕育微小生态的“自然的容器”。在这种层层递进的更新逻辑中,工业遗址逐渐蜕变为具有生态韧性的基底。

改造后的庐江矾山结晶池遗址,凭借保育、活化、植入的一系列策略,实现了从单一废弃工业场所到复合型文化生态景观的重塑蜕变。在这里,工业历史遗产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修复中的自然生态紧密共生,又与当代文旅功能和谐交融,共同构筑成一个层次丰富、可持续、且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整体。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