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汀州双阴塔:一场充满波折的文化寻踪之旅
您的这段文字生动记录了探访福建长汀“双阴塔”的经历,充满了探险的乐趣与发现的喜悦。双阴塔作为全国仅有的奇特地下塔景观,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探寻。结合您的叙述和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趟旅程的意义和双阴塔的魅力。
双阴塔的独特魅力
双阴塔由“八卦龙泉”和“府学阴塔”组成,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耸地面的塔,而是以“井”的形态存在于地下,故称“阴塔”。
1. 府学阴塔:
* 建造年代: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历史悠久。
* 结构特点:上窄下宽,呈圆锥形,用青砖层层垒砌。井口直径1米,井深13.5米。
* 奇特现象:井内终年清泉盈盈,波光粼粼。若向井口轻声呼唤,会有回音震耳的效果。
* 现存状况:位于长汀县政府院内,有古石碑“府学阴塔”及“清嘉庆庚年四月八邑公立”字样,井口有铁网覆盖。
2. 八卦龙泉:
* 建造年代:大约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原名“开元井”,明嘉靖三年(1524年)改称“八卦龙泉”。
* 结构特点:与府学阴塔造型相反,上宽下窄。开口处宽1.72米,全部用大条石板垒砌,每层用八块石板,形成八卦形,故得名。深16米,井水与汀江龙潭水相通。
* 传说典故:相传塔底水中藏有蛟龙,常年喷水吐珠,大旱之年也不枯竭,反而甘甜清纯。
* 现存状况:位于长汀县公安局院内,同样有铁网覆盖,周边环境较复杂。
寻访历程:一波三折的探索
您的寻访过程堪称一部微型“探险记”,充满了曲折与惊喜:
1. 顺利探访府学阴塔:
* 地点明确:文庙隔壁的长汀县政府院内。
* 幸运突破:门卫的友善允许进入,顺利找到亭子内的古石碑和府学阴塔。这为后续寻找八卦龙泉积累了信心。
2. 艰难寻觅八卦龙泉:
* 信息模糊:当地居民对八卦龙泉的认知度不高,甚至有小孩误指方向。
* 地点隐蔽:位于公安局院内,且缺乏明显标识,被车辆和共享单车遮挡。
* 柳暗花明:通过联想“县学阴塔”与厦门大学旧址的关系,向厦大旧址门卫询问获得了关键线索——“进去往右再往左,上坡右边一凹进去的空地上”。
* 最终发现:在中学生的指引下,在公安局院内找到了这口“没有任何标识”的古井,并成功拍摄照片。
双阴塔的历史文化内涵
双阴塔不仅仅是奇特的建筑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 风水与人文寄托:相传双阴塔的建造与“以阴制阳”的风水理念有关。古时有外省官员在汀州东西山头建阳塔(万魁塔、辛峰塔)试图压制汀州文脉,汀州人遂建双阴塔以保护“卧龙腾飞,人文昌盛”。这反映了古人对地域文化繁荣的深切期盼。
- 祈求文才昌盛:两座阴塔均与古代教育机构(府学、县学)密切相关,其建造目的之一便是希望汀州几县文才昌盛。府学阴塔旁石碑明确记载“此井以镇文风”,直接点明了这一点。
- 精湛的建筑技艺:无论是府学阴塔的青砖圆锥形结构,还是八卦龙泉的八角石砌八卦形结构,都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智慧和精湛技艺。特别是八卦龙泉的倒插石塔形制,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
旅行的意义与成就感
您提到“这次旅游好有成就感,最心满意足的是终于找到了‘双阴塔’”。这种成就感源于:
- 知识的验证与拓展:通过实地考察,将书本或网络上的资料转化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 克服困难后的喜悦:面对信息缺失、地点隐蔽等困难,通过不懈努力和巧妙思考最终达成目标,这种过程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 文化传承的参与感:您向不了解情况的工作人员讲述双阴塔的典故,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行为。
总结
您的长汀之行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寻踪之旅。双阴塔以其独特的“倒插地下的塔”形态、悠久的历史、精妙的结构和丰富的传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古代汀州人文画卷。您的细致观察、坚持不懈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使得这次寻访充满了乐趣和价值。
如果您未来有机会再次前往长汀,还可以探访更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济川门、汀州古城墙、汀州试院、卧龙书院等,进一步感受这座“客家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每一次这样的探访,都能让我们对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有更深的理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