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
穿搭从来不止是衣物的堆砌,更是个体精神与时代底色的凝练。在非洲中西部的喀麦隆,92 岁总统保罗・比亚执掌政权 43 年的传奇背后,第一夫人尚塔尔・比亚以一头 “狮鬃” 般的夸张发型与浓墨重彩的衣装,在国际舞台上写下了独树一帜的时尚注脚。

她的穿搭不是简单的审美表达,而是一部交织着爱情、权力与家国理想的视觉史诗,

“品位差总比没品位好”,这份不加掩饰的自信,恰是对 “美之为用” 的生动诠释。
二、总统的爱情叙事:两代夫人与家族暗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的爱情憧憬,在保罗・比亚漫长的政治生涯中留下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印记。

1982 年,49 岁的比亚从卸任总统阿西乔手中接过喀麦隆政权,彼时陪伴在他身边的第一任妻子,是遵循传统的低调女性。

在那个政局初稳、经济困窘的年代,这位夫人的穿搭多以素雅的棉质长裙为主,深色头巾包裹发丝,身影隐在总统的政治光环之后,如同喀麦隆许多传统女性般,将自我融入家庭与国家的背影里。1992 年,这位低调的夫人不幸离世,比亚的生活一度陷入沉寂。

两年后的相遇,却改写了这段平淡的叙事。在一场社交活动中,61 岁的比亚邂逅了 25 岁的尚塔尔。彼时的尚塔尔虽出身贫寒,学费需东拼西凑,却继承了选美冠军母亲的爱美天性,一身亮色衣裙搭配蓬松卷发,在人群中格外耀眼。更特别的是她眼中的锋芒 —— 这份不卑不亢的生命力,与比亚熟悉的传统女性形象截然不同。

婚后的尚塔尔,彻底打破了 “第一夫人应有的模样”。她的发型从最初的自然卷发,逐渐演变为高耸蓬松的 “狮鬃造型”:酒红色如烈火燃烧,金黄色似阳光铺洒,深棕色像沃土凝实,每一种发色都搭配着层层叠叠的卷发,最高时竟达 43 厘米,远超脸庞尺寸。

这种夸张的发型让她成为全球首位以发型闻名的总统夫人,知名度甚至一度超越丈夫。
这份高调却让家族内部暗流涌动。比亚 27 岁的小女儿布兰妲・比亚,这位被称为 “叛逆公主” 的年轻女性,在 2025 年总统大选前公开倒戈,呼吁民众 “别投我爹”。布兰妲的叛逆不仅体现在政治立场上,其穿搭风格也与尚塔尔形成尖锐对立 ——LV 包与潮流玩偶是她的标配,随性张扬的欧美风与尚塔尔的仪式感着装格格不入。
三、尚塔尔的穿搭哲学:发型为旗,华服为语
(一)43 厘米的 “国家名片”
尚塔尔的发型从来不是私人审美选择,而是她为喀麦隆打造的 “移动名片”。在她看来,“只有让世界先看到自己,才会有破局的机会”,而这头夸张的 “狮鬃”,正是最直接的 “破局利器”。

她的发型从不重复:有时在蓬松卷发中嵌入彩色头巾,红蓝条纹呼应喀麦隆国旗;有时缀以热带花朵,彰显国家 “非洲缩影” 的丰富地貌;更多时候则是纯粹的立体卷发,以极致的体积感制造视觉冲击。

久而久之,“尚塔尔・比亚头” 成为国民熟知的专有名词,这头看似浮夸的卷发,实则是贫困国家在国际舞台争取关注度的智慧 —— 正如喀麦隆学者所言:“沙漠里的树要被看见,必先长出与众不同的枝丫”。
(二)高饱和色中的生命力量
如果说发型是尚塔尔的 “战旗”,那么高饱和度的服装便是她的 “铠甲”。打开她的衣橱,红色系占据半壁江山:正红如克里比深水港的朝阳,玫红似几内亚湾的晚霞,粉红像雨林中的扶桑花。

这种穿搭选择,暗藏着对国家命运的隐喻。

从 25 岁成为第一夫人至今,尚塔尔的衣装始终保持着鲜明个性,53 岁时仍能以粉色蕾丝裙搭配金色卷发亮相,完美诠释了 “自信与年龄无关”。她用穿搭证明:美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更不是发达国家的特权,每个生命都能在自我表达中绽放光彩。
四、喀麦隆女性穿搭:传统根脉与时代新风
尚塔尔的穿搭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喀麦隆女性的服饰传统。这个拥有 250 多个民族的国家,女性穿搭如同其文化般多元,却始终贯穿着三条鲜明脉络。

其一,头巾的多重叙事。在喀麦隆,头巾是女性穿搭的灵魂,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农村女性多用素色棉质头巾包裹头发,既能抵御烈日风沙,也彰显着 “勤劳持家” 的传统美德

其二,色彩的文化基因。高饱和度色彩并非尚塔尔的独创,而是喀麦隆女性的集体偏好。红色象征生命与力量,黄色代表阳光与希望,蓝色寓意河流与天空 —— 这些色彩源于非洲草原的自然馈赠,也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

其三,饰品的身份标识。喀麦隆女性的穿搭从不缺少饰品点缀,且件件暗藏身份密码。富拉尼族女性的银质鼻环越大,代表家族地位越高;班图族女性的贝壳项链数量,对应着生育子女的个数;现代都市女性则会将传统木雕手镯与西方手链叠戴,展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五、穿搭之外:美与使命的共生
“衣者,身之章也;言者,心之声也。”
尚塔尔的穿搭之所以成为传奇,不在于发型多夸张、衣装多艳丽,而在于其背后的使命与担当。当外界嘲笑她 “品位低下”“妖艳浮夸” 时,她正用这份 “被关注” 为国家争取实际利益:因她的穿搭引发的媒体报道,让更多人知晓了喀麦隆的贫困与抗争;借国际场合的曝光度,她为 “尚塔尔・比亚基金会” 募集善款,支持女童教育与艾滋病防治。

她的穿搭更是对女性力量的唤醒。在女性地位低下、多被视为 “劳动力财产” 的喀麦隆,尚塔尔用高饱和色与夸张发型宣告着女性的存在感,用 “为国家而穿衣” 的理念打破性别偏见。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尚塔尔的美,从来不是奢侈品堆砌的精致,而是将个人审美与家国使命相融的智慧。那头 “狮鬃” 发型下,是贫困国家渴望被看见的执着;那些高饱和衣装里,是女性突破束缚的呐喊。
谁能想到,92岁的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在2023年10月的大选中再次赢得胜利,开启了他长达43年统治生涯中的第八个任期!这个高龄的总统无疑证明了自己的政治力量和坚韧。

更令人震惊的是,比亚的亲女儿——27岁的布兰妲·比亚,在选前竟然公开反对父亲,呼吁民众“不要投给我爹”。她的这一举动不仅让人震惊,也让人好奇,这个家庭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在这场选举中,比亚的小女儿布兰妲·比亚成了全球媒体的焦点。她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反对父亲的执政,并不断展示奢华生活,曝光私人绯闻,甚至因为与巴西模特的同性恋情,挑战喀麦隆的法律。这些举动让她被当地媒体戏称为“反叛的皇室成员”。然而,据一些知情人士透露,布兰妲的“叛逆”并非单纯的政治立场,而是与家族内部的权力争斗密切相关。原来,比亚的儿子弗兰克长期掌控着家族的财政大权,而布兰妲则在家族中被边缘化,这使得她的反叛背后更多的是为了争取家族中的权力地位。

根据喀麦隆宪法委员会27日公布的官方计票结果,喀麦隆现任92岁总统保罗·比亚赢得总统大选,获得第八次连任。

保罗·比亚
根据喀麦隆宪法委员会统计,在本届选举中,执政党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候选人保罗·比亚以53.7%的选票获胜。排名第二的是喀麦隆民族拯救阵线候选人、前政府发言人兼就业部长伊萨·奇罗马·巴卡里,获得了35.2%的选票。其他候选人的得票率均低于5%。
比亚胜选后发布声明,感谢选民再次信任他:“我真诚地希望,我们共同坚定地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团结和繁荣的喀麦隆。”

保罗·比亚
保罗·比亚现年92岁,是目前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国家领导人,也是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1933年,于1982年首次上任,自那之后一直担任国家总统,共计43年。2008年,他取消了总统任期的限制,并以微弱优势获得连任,执政至今。
自掌权以来,比亚鲜少公开露面,据悉,他长期居住于瑞士。
比亚曾推动该国的教育发展,并因成功解决与尼日利亚间的巴卡西半岛主权争议而获肯定,但其政绩亦饱受批评:英语区分离主义叛乱已持续近十年,35岁以下失业率高达40%,基础设施老化、言论 自由受限,政治局势逐渐动荡。

反对派领袖奇罗马·巴卡里宣布胜选
本届选举期间,喀麦隆街头抗议示威不断。10月12日投票结束后,反对派领袖奇罗马·巴卡里宣布自己以55%的选票赢得选举。他在视频声明中表示:“我们的胜利显而易见,必须得到尊重。”他呼吁比亚“接受投票的真相”,否则“国家将陷入混乱”。
在官方结果公布前夕,巴卡里呼吁其支持者举行示威活动,以抗议“选举舞弊”。10月26日,喀麦隆经济中心杜阿拉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者与安全部队产生冲突,导致至少4名抗议人员死亡。



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风俗传统。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女性在许多风俗习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主要与儒家思想有关,比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种强调女性瘦弱的观念,又如唐朝时流行的“以胖为美”,再如“三寸金莲”和“童养媳”等封建陋习。

自从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我国的封建陋习逐渐走向历史的尽头,然而,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封建陋习依然存在。虽然我国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但对于非洲一些国家来说,要根除这些陋习依然非常困难,毛里塔尼亚便是其中之一。

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国土面积达103.07万平方公里,西临大西洋,北部与西撒哈拉接壤。全境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沙漠地区。然而,毛里塔尼亚凭借大西洋的航海优势,自15世纪起,奴隶贩卖在这里异常猖獗。虽然毛里塔尼亚在1958年宣布独立,但由于经济困窘,这里的奴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毛里塔尼亚仍然存在着70万奴隶。 在毛里塔尼亚的一些少数部落里,仍然流行以胖为美的观念。胖被视为家庭富裕的象征,代表着有余粮,并且是福气的象征。由于贫困,很多人无法享受充足的食物,因此肥胖就成了富贵的标志。

Susan被称为“非洲第一美女”。她已经50岁,是六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是部落的酋长,家庭生活相对富裕。Susan的富裕生活与她的肥胖有着直接关系。她自称体重已经超过500斤,并且还在继续增肥。部落对美女的评选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肥胖,另一个是年轻。虽然Susan现在已不再年轻,但在她年轻的时候,她曾凭借接近400斤的体重获得了部落“第一美女”的称号。不过,近年来,也有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超越她。

在这个部落,要嫁个好人家,女性必须要长得胖。从5岁开始,Susan的父母就极力让她多吃,甚至每天的食量达到让人难以下咽的程度。她的生活几乎只有吃和睡,而且完全不允许她进行任何运动。虽然吃东西本身是幸福的,但被强迫吃大量食物的感觉却是非常痛苦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Susan的食量变得越来越大,身体也逐渐发胖。到20岁时,她的体重几乎已经突破200斤,一顿饭可以吃下三个成年人的份量。

Susan的母亲对此并不担心,反而感到非常自豪。由于过度肥胖,Susan只能依靠拐杖出行。甚至她的丈夫觉得她太美丽,禁止她独自外出。尽管毛里塔尼亚政府也曾呼吁禁止强迫进食的行为,但由于肥胖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很多人依然坚持这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