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昆的“反自我”极简之家:70后设计师的中年蜕变与空间哲学
一、流动的家:设计师夫妇的随迁生活
戴昆与太太作为建筑系大学同学,职业生涯中形成了“太太在哪家在哪”的默契。太太曾派驻深圳、沈阳、上海,家庭因此长期处于流动状态。此次上海别墅的改造,恰逢太太前往哈佛留学,为戴昆提供了难得的“无矛盾装修”契机。“装修房子会离婚”的玩笑,在太太远行的背景下转化为一次专注自我表达的设计实践。
二、极简主义的“反自我”尝试
1. 风格的颠覆性转变
戴昆以“繁复设计风格”和“大胆色彩运用”闻名业界,但此次改造他刻意选择了极简主义。“没有业主会让我做极简,这是我唯一一次在一定范围内满足自己的机会。”他坦言,人生过半,更渴望“活得真实、自我”。
2. 空间布局:打通与分层的平衡
- 一层:公共生活区域,所有空间打通,包含会客区与西餐厅,强调开放与互动。
- 二层:戴昆与儿子的居住空间,延续其偏爱的“钢铁直男”风格,床头柜为金属材质,卫生间采用黑白配色。
- 三层:太太专属楼层,以粉色、柔软材质为主,线条圆润柔和,完全遵循太太的审美偏好。
三、夫妻分楼层:相互的善意与现代居住趋势
戴昆将三层设定为太太专属楼层,“夫妻分楼层可以满足各自的审美,大家的睡眠也会更好”。这一设计源于他对现代生活节奏的观察:“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分楼层保障睡眠成为趋势。”这种安排既避免了审美冲突,又创造了独立的生活空间,体现了“相互的善意”。
四、设计细节:极简背后的极致工艺
1. 硬装的“减法思维”
戴昆以“极少思维”处理硬装,“每个地方都在思考是否可以没有、不要”,甚至去掉楼梯扶手。通过软装材质与色彩丰富空间层次,而非依赖繁复造型。
2. 厨房:钢铁直男的极致创作
- 材质:全实体不锈钢厨房,墙面、橱柜均采用不锈钢,热弯工艺无接缝,加工精度达毫米级。
- 细节:把手、门板工艺难度极高,天花涂料与橱柜间距仅5毫米;房号用3D打印字体嵌于冰箱,精度媲美珠宝级工艺。
- 功能:厨房成为戴昆的生活中心,“喝小酒、画图、开直播、聚会”的多功能空间。
3. 色彩与材质的巧思
- 西瓜红:专为厨房调配的独特红色,客厅色彩渐变为红与蓝的过渡。
- 地下室:灰蓝色调,悬挂高缇耶机车图案布料沙发,充满力量感。
- 定制家具:
- 石材榫卯工艺茶几;
- 三块玻璃组成的8米长桌,在两个支撑下实现世界级工艺难度的固定。
五、设计师家庭的相处之道
1. 角色分工与相互尊重
戴昆笑称自己是“乙方”,太太是“甲方”,且“她看我工作总觉得业余”。为避免“家内外都被领导”,他从不承接太太公司的项目。装修完成后,太太先看照片再实地考察,一句“你这两年还是有点进步”让他倍感欣慰。
2. 生活节奏的调整:儿子带来的改变
儿子出生(戴昆40岁)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节奏。“以前周末从不拒绝工作,有了孩子后坚决不周末加班。”夫妻二人达成共识:“不为孩子牺牲工作,而是调整状态重新适应。”
六、中年心境:真实、自我与适度任性
55岁的戴昆感慨:“人生过半,可以活得更真实、更自我一点。”他与太太鼓励彼此“适度任性”:
- 45岁生日收到太太赠送的耳钉,从犹豫到接受,并逐步增加到多个耳钉;
- 年轻时染粉发、留披肩发的经历,在中年后以独特穿搭重现,“塑造自己想要的样子”。
七、总结:设计即生活的映射
戴昆的别墅改造不仅是空间的革新,更是其人生阶段的心境写照。从繁复到极简的风格转变,反映了他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夫妻分楼层的设计,则体现了现代家庭对独立与尊重的理解。正如他所说:“设计不该是冰冷的陈列,而是能装下柴米油盐,也容得下诗与远方的容器。”这座融合了理性极简与感性温度的房子,正是这位70后设计师中年蜕变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