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医院中感冒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这一现象与气候、人体生理变化及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五个核心角度进行系统性分析,深入揭示其背后的医学机制与社会行为动因。
---
一、气温骤降导致人体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力下降
立冬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昼夜温差加大,气温急剧下降。低温环境会引发人体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
- 交感神经兴奋:寒冷刺激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 免疫功能抑制:持续低温可降低鼻腔黏膜的血流量,削弱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使病毒(如流感病毒、鼻病毒)更易侵入并繁殖。
- 皮质醇水平上升:长期处于寒冷压力下,体内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T细胞活性,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
因此,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在立冬后极易因免疫力下降而诱发上呼吸道感染,进而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
---
二、空气干燥利于病毒传播,室内密闭加剧交叉感染
冬季空气湿度显著降低,尤其在北方供暖地区更为明显:
- 飞沫传播效率提高:干燥空气中,含有病毒的飞沫蒸发更快,形成“气溶胶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更久,传播距离更远。
- 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损:鼻咽部黏膜因缺水而干裂,纤毛运动减弱,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下降。
- 室内聚集增加传染风险:天气寒冷促使人们减少户外活动,长时间待在密闭空间(如家庭、办公室、教室),通风不良导致病毒积聚,极易引发群体性感冒爆发。
据疾控数据显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是流感高发期,发病率可比夏季高出3–5倍。
---
三、血压波动剧烈,心脑血管事件进入“高峰期”
立冬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危象、脑卒中、心肌梗死)急诊量显著上升,被称为“冬季峰值现象”。其主要原因包括:
| 机制 | 具体影响 |
|------|--------|
| 血管收缩 | 寒冷刺激使外周小动脉强烈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步升高,部分患者血压可飙升至180/110 mmHg以上。 |
| 血液黏稠度增加 | 低温下出汗减少,饮水量不足,血液浓缩;同时寒冷促进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 |
| 心脏负荷加重 | 为维持体温,基础代谢率上升,心脏需泵出更多血液,心肌耗氧量增加,对已有冠状动脉狭窄者极易诱发心绞痛或急性心梗。 |
研究指出,气温每下降1℃,心血管病死亡率上升约1.4%;在寒潮来袭的头三天内,脑出血和心梗的发生率可达平时的2倍以上。
---
四、生物节律紊乱与情绪波动推升慢性病恶化风险
立冬后日照时间缩短,光照强度减弱,对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 褪黑素分泌异常:白天变短导致松果体提前释放褪黑素,使人困倦、精神不振,干扰正常睡眠-觉醒周期。
- 血清素水平下降:光照不足影响大脑5-羟色胺(血清素)合成,可能导致季节性情绪障碍(SAD),表现为抑郁、焦虑、食欲改变。
- 自主神经失调:情绪波动进一步加剧交感/副交感神经失衡,诱发心律失常、血压波动,成为心脑血管意外的潜在诱因。
此外,负面情绪还可能促使患者忽视服药依从性、饮食控制和定期复查,间接加重病情。
---
五、生活习惯改变与预防意识薄弱形成“叠加效应”
随着冬季来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许多行为无意中增加了健康风险:
- 运动减少:畏寒心理导致户外锻炼频率下降,肌肉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减慢,脂肪代谢减缓,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 饮食结构失衡:偏好高热量、高盐高脂的“进补”食物(如火锅、腊味、炖肉),摄入过多钠离子,加重水钠潴留和血压负担。
- 晨练时间不当:部分中老年人习惯清晨外出锻炼,但此时恰逢一日中最冷时段(凌晨5–7点),且为血压“晨峰”期(6–10点),极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 保暖措施不足:忽视头部、颈部、脚部等关键部位保温,冷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迅速传导至中枢,引发反射性血管痉挛。
这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细节,在寒冷背景下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导致疾病集中爆发。
---
结语:科学应对需“内外兼修”,构建冬季健康防线
立冬并非疾病的起点,而是身体适应力面临考验的关键节点。面对感冒与心脑血管病的双重威胁,公众应树立“防大于治”的理念:
- 外在防护:注意适时添衣,重点保护颈背部(“大椎穴”区域);家中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在40%–60%;勤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密闭。
- 内在调节: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坚持适度运动(如室内太极、瑜伽)。
- 重点人群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血脂评估。
- 疫苗接种干预:积极接种流感疫苗与肺炎疫苗,尤其是60岁以上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可有效降低重症发生率。
唯有将自然节律、生理规律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冬藏精气,养正避邪”的中医养生智慧,在凛冽寒冬中守护生命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