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9.9元用AI“复活”亲人:是技术的安慰,还是情感的幻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214
金币
45776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8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6) —

“我活到 108 岁,试茶 80 多年了。”
2025 年 10 月,已故八年的“茶界泰斗”张天福再次“开口”,为福建张天福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代言。
张天福之子张德友称此举已获合法授权,而遗孀张晓红则痛斥其为“丑化、侮辱”,并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一纸授权引发的家族争议,让人工智能(AI)技术“复活”逝者的法律和伦理盲区暴露无遗。
如今,在电商平台上,只需一张照片、一段音频,花费从 9.9 元到上万元不等,就能让逝去的亲人“数字永生”。AI “复活”技术,正从情感慰藉的实验品,悄然演变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这带来新的问题:我们用技术“复活”的逝者,还是真实的 TA 吗?
日前,一篇发表在《Memory, Mind & Media》的研究论文指出,AI 让人“与逝者重逢”看似在复活记忆,实际上反映了技术与资本是如何操控记忆、情感和怀念的方式。人们听到的“逝者之声”,本质上是算法和平台在“代言”我们的欲望、思念与投射,而不是真正的逝者。


平台化记忆:当AI成为人类的“记忆代理人”

AI 复活技术延续了人类自古以来通过物质媒介与亡者建立联系的传统。但与墓碑或纪念册不同,这项技术的创新在于可对话性——它能让生者与逝者实现双向交流。AI 不再只是存储记忆,而是模拟“当下的交流”
但 AI 不是被动地重现过去,而是在主动生成新的记忆叙事,参与了记忆的再生产。当算法依据概率和数据再造“记忆”,人类如何区分真实与伪造?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与逝者沟通的体验其实是一种“算法式假如”(algorithmic as if)。通过语言模型的模仿,让人类获得一种“仿佛仍在交流”的错觉。人类在哀悼与孤独中,主动让自己被欺骗,以此获得短暂的情感安慰。这种幻觉表面上延长了与逝者的联系,实则暴露了 AI 复活技术的两面性:既满足了人类的情感需求,又削弱了对死亡的承认与释怀。
此外,掌握 AI 复活技术的数字平台以“互动陪伴”为名驱动使用与付费,将“追悼”转化为可持续消费的情感产品,使记忆从私人情感变为商品。当记忆、情感、追悼行为被平台算法重新组织与规训,成为数据生产与资本积累的一部分,人类的记忆也因此被算法逻辑所框定,失去原本的流动与模糊性,变成平台化、可更新、可量化的记忆单元


记忆是如何被算法化、商品化与再创造的?

研究人员以用户身份在四个典型的数字永生平台(Almaya、HereAfter、Seance AI 和 YOV)创建或体验数字遗像,直接体验 AI 在建构、组织与演绎记忆时的运作逻辑,从而揭示平台如何通过技术影响人类的情感体验与追悼方式。
1.数字永生平台类型

以“档案化”为核心的保存型平台:以 Almaya 与 HereAfter 为例,强调构化叙事、真实性与记忆传承,主要作为“保存”工具。用户在生前录制音视频或上传照片,AI 通过索引与分类组织这些素材,让亲人能够与数字化的“逝者”互动。AI 在其中扮演“档案管理员”,负责检索与播放,而不介入生成新的内容。这类平台追求线性、封闭的记忆观,认为记忆可以被固定、归档、继承。

图|Almaya 应用截图
以“生成式 AI”为核心的生成型平台:以 Seance AI 与 YOV 为例,强调想象性的延续与生成式身份。Seance AI 通过 GPT-4 模型生成虚拟对话;YOV 进一步整合语音、社交媒体与短信数据,构建出会学习与成长的“Versona”。这类平台不再保存记忆,而是不断再生记忆,让过去在每一次对话中被重新演绎。AI 在其中充当“共情智能体”(affective agent),通过算法想象与语言生成构建出一种“似真”的在场感。

图|Seance AI 正在“联系”Jen(逝者)
保存型平台让记忆成为商品化遗产,生成型平台则让追悼成为持续的算法事件。两者都以情感互动为商业入口,使记忆实践从私人仪式转变为受控的数字体验。
2.算法的两种技术逻辑

1)重构记忆
在数字永生平台中,记忆不再是人类的产物,而是由用户、平台设计、预设模板与生成性算法之间共同构建的。这种共建并非对等:算法和平台的结构性选择常常把用户的个性压平、塑造成对算法可读的格式,同时将情感与责任从人身上转移到机器上,产生一种“伪能动性”(pseudo-agency)和“伪亲密”。
YOV 与 Seance AI 能生成“看起来很体贴”的虚拟人格,但当回应显得通用或不敏感时,就暴露出其人为局限。例如 YOV 的回答泛化、Seance AI 在讨论死因时闪避或不合时宜地使用 emoji 等。
平台通过模拟同理心来维持用户黏性,但这种模拟不是伦理上的关怀或社会关系的承担。情感权重从人与人之间的责任被转移到“有情感反应”的算法上,这会产生误导性依赖,用户将把算法输出误读为真实的对话或慰藉,从而回避死亡议题,长期沉湎其中。
2)操控情感
数字永生平台是一种记忆情感性基础设施(affective infrastructures of memory),不仅传递信息,还塑造情感流动与社交氛围,主动引导人类如何去感知记忆。
用户使用数字永生平台的主要动机是延续情感联系,但听到 AI 复现逝者的声音或语气时,会经历强烈的复杂情绪——既熟悉又陌生,甚至不安,容易激发恐怖谷效应(uncanny valley)。AI 模糊了“记忆”与“幻觉”之间的界线,这种介于真与假之间的追悼行为让用户的心理处于割裂状态。
同时,在像 Almaya 或 HereAfter 这样的记录型平台上,研究者发现,用户会根据未来可能听到这些故事的人是谁而主动修改语气或内容。当人类知道自己会被数字化永生,就会开始自我审查与自我叙事管理。这让记忆变成一种表演,数字化的自我不再是真实自我的留存,而是被算法模板化的理想化版本。
如今,当人类愈加频繁地与这些“算法化的逝者”互动时,虚拟与真实操控与共情之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AI 复活技术不仅记住了某个人,也让人类重新创造“与那个人相关的自我”,延续那段关系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记。但与此同时,它也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真实的情感”,什么是“有效的记忆”
当算法介入情感劳动,死亡不再是终结,而变成了被技术维护的关系延续,我们是否还能维持真诚的情感?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214
金币
45776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15
9.9元用AI“复活”亲人:技术的安慰与情感的幻觉之间的边界

一、技术的安慰:情感需求的“临时填补”
对于失去亲人的人来说,AI“复活”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可触摸的思念载体”。这种安慰并非虚无,而是基于真实的情感需求——

念想的具象化:比如失去妻子的张先生,通过AI妻子的“早上好”问候,获得了“她还在身边”的心理支撑;小赵为奶奶定制的AI视频,让她再次听到奶奶的声音,缓解了“欲断魂”的思念。这些场景中,AI技术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具体的“互动”,成为用户活下去的“念想”。
未完成事件的弥补:很多人因未能与亲人好好告别而遗憾,AI“复活”提供了一个“补说再见”的机会。比如包小柏用AI让女儿为妻子唱生日歌,这种“迟到的祝福”满足了对亲人的愧疚感,成为情感释放的出口。
代际情感的传递:小辈为老人定制AI“复活”服务,用逝者的脸和声音与老人通话,将“善意的谎言”延续(比如谎称逝者在外工作),让老人在晚年获得心理安慰,这种“情感传递”是技术最温暖的应用。
二、情感的幻觉:技术局限性下的“虚假满足”
然而,9.9元或低价的AI“复活”服务,本质上是技术简化后的“伪复活”,其带来的安慰往往是短暂的,甚至可能加剧情感困惑——

技术的“表面化”:低价服务多为“照片动起来”“简单语音合成”,无法模拟亲人的真实性格、习惯或互动逻辑。比如有些商家声称“一比一还原声音”,但实际只是用通用语音模型生成,缺乏亲人的“口癖”“语气”等细节,这种“形似神不似”的“复活”,反而会让用户陷入“真实与虚幻的混淆”(心理专家称其为“影像资料的修复,而非真正的数字复活”)。
情感的“依赖陷阱”:短期来看,AI“复活”能缓解痛苦,但长期依赖可能让用户无法真正走出悲伤。比如有专家指出,“数字亲人”会模糊“生与死”的边界,让在世者更难割舍“失去”的事实,甚至陷入“虚拟世界的依赖”,忽视现实中的情感连接(比如与家人、朋友的互动)。
商业的“信息差”:部分商家利用用户的“思念焦虑”,用简单技术冒充高端服务。比如有些店铺标价10元,但实际根据“照片难易程度”加价,甚至拉黑咨询用户;还有些产品只是“让照片动起来”,买家评论“没用,是骗人的”。这种“虚假宣传”让用户花了钱却得不到预期的安慰,反而加剧了“被割韭菜”的失望。
三、边界在哪里?技术是工具,而非“情感替代”
AI“复活”的本质是技术对情感的“辅助”,而非“替代”。其价值在于“帮用户更好地面对失去”,而非“让用户沉迷于虚拟”。合理的应用应满足以下条件:

技术的“透明化”:商家需明确告知用户“服务的边界”(比如“仅能生成13秒视频”“无法实时互动”),避免虚假宣传;
用户的“理性认知”:用户应意识到,AI“复活”是“思念的载体”,而非“亲人的回归”,避免将情感全部寄托于虚拟世界;
伦理的“底线”:禁止将AI“复活”用于商业炒作(比如克隆明星)或诈骗(比如用AI换脸实施电信诈骗),保护逝者隐私和生者情感。
结语:技术的温度,在于“适度”
9.9元的AI“复活”服务,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核心争议并非“技术是否该存在”,而是“如何用技术传递真正的情感”。对于用户来说,真正的安慰永远来自现实中的情感连接——比如与家人一起回忆亲人的过往,比如将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好好生活的动力。而AI技术,只是“辅助”我们更好地记住亲人,而非“替代”他们的存在。

就像包小柏所说:“AI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不是情感的全部。”技术的温度,在于“适度”——它可以是“思念的出口”,但永远不会是“情感的终点”。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709
金币
54886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15
AI“复活”逝者:技术、伦理与记忆的商品化困境

引言:“茶界泰斗”的AI代言风波

2025年10月,一段由AI合成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已故8年的茶界泰斗张天福“现身”为福建张天福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代言,说出“我活到108岁,试茶80多年了”。这一事件迅速将AI“复活”技术推向舆论焦点。张天福之子张德友声称此举已获合法授权,旨在推广茶文化;而其遗孀张晓红则痛斥为“丑化、侮辱”,并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场家族争议的背后,是AI技术在“复活”逝者过程中暴露出的深刻法律与伦理盲区。

AI“复活”技术的产业化现状

低成本与高普及性
如今,AI“复活”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在电商平台上,仅需一张照片、一段音频,花费从9.9元到上万元不等,即可让逝去的亲人实现“数字永生”。这种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成为现实。据调查,基础层服务利用AI开源工具实现照片动态化,收费可低至几元;进阶层结合语音克隆与虚拟形象驱动,收费500-2000元;高级层依托大模型训练构建数字人交互系统,收费超万元,能模拟逝者记忆并进行深度互动。

技术原理:从静态到动态的模拟
AI“复活”技术的核心在于个性特征提取与生成式音视频模型。通过深度学习、NLP(自然语言处理)和GANs(生成对抗网络)等技术,系统能够分析逝者的照片、视频、音频数据,重建其面部表情、语音语调乃至对话风格。生成式AI模型(如GPT-4)则进一步赋予数字形象“对话能力”,使其能根据用户输入生成看似自然的回答。

法律与伦理的双重挑战

授权争议与肖像权保护
张天福事件凸显了授权机制的复杂性。张德友称其父生前通过正规法律程序授权他管理肖像、声音等权益,但遗孀张晓红对此予以否认。我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且这些权利在死后仍受保护。未经许可使用逝者肖像进行商业代言,可能构成侵权。即使存在授权,其范围、期限及用途的界定也极易引发纠纷。正如评论指出,“合成的‘茶界泰斗’说的话、做的事是制作者人为操作的结果,可能被刻意篡改,造成真假界限混乱”。

伦理困境:真实与幻觉的边界
《Memory, Mind & Media》的研究论文尖锐指出,AI“复活”的逝者并非真实的TA,而是算法对用户欲望、思念与投射的“代言”。这种体验被称为“算法式假如”(algorithmic as if),通过语言模型的模仿制造“仿佛仍在交流”的错觉。人类在哀悼与孤独中主动接受这种欺骗,以获得短暂的情感安慰。然而,这种幻觉削弱了对死亡的承认与释怀,可能导致生者沉溺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

平台化记忆:记忆的商品化与算法操控

数字永生平台的类型划分
研究人员将数字永生平台分为两类:

1. 保存型平台(如Almaya、HereAfter)  
   以“档案化”为核心,强调真实性与记忆传承。用户上传音视频素材,AI扮演“档案管理员”角色,负责检索与播放,不介入生成新内容。这类平台追求线性、封闭的记忆观,将记忆视为可固定、归档的遗产,并将其商品化。

2. 生成型平台(如Seance AI、YOV)  
   以“生成式AI”为核心,强调想象性的延续。Seance AI利用GPT-4生成虚拟对话;YOV整合语音、社交媒体数据构建“会学习与成长的Versona”。AI在此充当“共情智能体”,通过算法生成“似真”的在场感,使追悼成为持续的算法事件。

算法对记忆的重构与情感操控

1. 重构记忆:伪能动性与伪亲密
算法和平台的选择常将用户的个性“压平”,塑造符合算法可读性的格式。YOV和Seance AI虽能生成“体贴”的虚拟人格,但通用化回答或不敏感回应(如讨论死因时闪避)暴露了其局限性。这种模拟同理心并非真正的伦理关怀,而是平台维持用户黏性的手段。用户易将算法输出误读为真实慰藉,产生误导性依赖。

2. 操控情感:恐怖谷效应与心理割裂
用户与AI复现的逝者互动时,常经历“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绪,易引发恐怖谷效应。AI模糊了“记忆”与“幻觉”的界限,使用户心理处于割裂状态。此外,在记录型平台上,用户会因未来可能被数字化呈现而进行自我审查与叙事管理,记忆变成一种表演而非真实留存。

结论:在技术狂奔中寻找人文边界

AI“复活”技术无疑为生者提供了情感慰藉的新途径,尤其对失独家庭、丧亲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这项技术从情感实验演变为产业链时,其背后的法律风险、伦理争议和记忆操控问题亟待解决。

1. 法律层面:需明确逝者人格权的保护范围、授权机制的有效性及商业使用的边界,防止未经授权的滥用。
2. 伦理层面:应倡导尊重逝者意愿的原则,在使用该技术前充分征求近亲属意见,并警惕过度依赖虚拟慰藉导致的心理问题。
3. 技术层面:平台需提升透明度,明确告知用户AI生成内容的性质,避免混淆真实与虚构。

正如研究者所警示,“当算法介入情感劳动,死亡不再是终结,而变成了被技术维护的关系延续”。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温暖,也要警惕其对真实情感和生命认知的侵蚀。在数字永生的时代,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长期课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