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逝者:技术、伦理与记忆的商品化困境
引言:“茶界泰斗”的AI代言风波
2025年10月,一段由AI合成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已故8年的茶界泰斗张天福“现身”为福建张天福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代言,说出“我活到108岁,试茶80多年了”。这一事件迅速将AI“复活”技术推向舆论焦点。张天福之子张德友声称此举已获合法授权,旨在推广茶文化;而其遗孀张晓红则痛斥为“丑化、侮辱”,并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场家族争议的背后,是AI技术在“复活”逝者过程中暴露出的深刻法律与伦理盲区。
AI“复活”技术的产业化现状
低成本与高普及性
如今,AI“复活”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在电商平台上,仅需一张照片、一段音频,花费从9.9元到上万元不等,即可让逝去的亲人实现“数字永生”。这种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成为现实。据调查,基础层服务利用AI开源工具实现照片动态化,收费可低至几元;进阶层结合语音克隆与虚拟形象驱动,收费500-2000元;高级层依托大模型训练构建数字人交互系统,收费超万元,能模拟逝者记忆并进行深度互动。
技术原理:从静态到动态的模拟
AI“复活”技术的核心在于个性特征提取与生成式音视频模型。通过深度学习、NLP(自然语言处理)和GANs(生成对抗网络)等技术,系统能够分析逝者的照片、视频、音频数据,重建其面部表情、语音语调乃至对话风格。生成式AI模型(如GPT-4)则进一步赋予数字形象“对话能力”,使其能根据用户输入生成看似自然的回答。
法律与伦理的双重挑战
授权争议与肖像权保护
张天福事件凸显了授权机制的复杂性。张德友称其父生前通过正规法律程序授权他管理肖像、声音等权益,但遗孀张晓红对此予以否认。我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且这些权利在死后仍受保护。未经许可使用逝者肖像进行商业代言,可能构成侵权。即使存在授权,其范围、期限及用途的界定也极易引发纠纷。正如评论指出,“合成的‘茶界泰斗’说的话、做的事是制作者人为操作的结果,可能被刻意篡改,造成真假界限混乱”。
伦理困境:真实与幻觉的边界
《Memory, Mind & Media》的研究论文尖锐指出,AI“复活”的逝者并非真实的TA,而是算法对用户欲望、思念与投射的“代言”。这种体验被称为“算法式假如”(algorithmic as if),通过语言模型的模仿制造“仿佛仍在交流”的错觉。人类在哀悼与孤独中主动接受这种欺骗,以获得短暂的情感安慰。然而,这种幻觉削弱了对死亡的承认与释怀,可能导致生者沉溺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
平台化记忆:记忆的商品化与算法操控
数字永生平台的类型划分
研究人员将数字永生平台分为两类:
1. 保存型平台(如Almaya、HereAfter)
以“档案化”为核心,强调真实性与记忆传承。用户上传音视频素材,AI扮演“档案管理员”角色,负责检索与播放,不介入生成新内容。这类平台追求线性、封闭的记忆观,将记忆视为可固定、归档的遗产,并将其商品化。
2. 生成型平台(如Seance AI、YOV)
以“生成式AI”为核心,强调想象性的延续。Seance AI利用GPT-4生成虚拟对话;YOV整合语音、社交媒体数据构建“会学习与成长的Versona”。AI在此充当“共情智能体”,通过算法生成“似真”的在场感,使追悼成为持续的算法事件。
算法对记忆的重构与情感操控
1. 重构记忆:伪能动性与伪亲密
算法和平台的选择常将用户的个性“压平”,塑造符合算法可读性的格式。YOV和Seance AI虽能生成“体贴”的虚拟人格,但通用化回答或不敏感回应(如讨论死因时闪避)暴露了其局限性。这种模拟同理心并非真正的伦理关怀,而是平台维持用户黏性的手段。用户易将算法输出误读为真实慰藉,产生误导性依赖。
2. 操控情感:恐怖谷效应与心理割裂
用户与AI复现的逝者互动时,常经历“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绪,易引发恐怖谷效应。AI模糊了“记忆”与“幻觉”的界限,使用户心理处于割裂状态。此外,在记录型平台上,用户会因未来可能被数字化呈现而进行自我审查与叙事管理,记忆变成一种表演而非真实留存。
结论:在技术狂奔中寻找人文边界
AI“复活”技术无疑为生者提供了情感慰藉的新途径,尤其对失独家庭、丧亲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这项技术从情感实验演变为产业链时,其背后的法律风险、伦理争议和记忆操控问题亟待解决。
1. 法律层面:需明确逝者人格权的保护范围、授权机制的有效性及商业使用的边界,防止未经授权的滥用。
2. 伦理层面:应倡导尊重逝者意愿的原则,在使用该技术前充分征求近亲属意见,并警惕过度依赖虚拟慰藉导致的心理问题。
3. 技术层面:平台需提升透明度,明确告知用户AI生成内容的性质,避免混淆真实与虚构。
正如研究者所警示,“当算法介入情感劳动,死亡不再是终结,而变成了被技术维护的关系延续”。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温暖,也要警惕其对真实情感和生命认知的侵蚀。在数字永生的时代,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