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AI拉开数字音乐“全民创作新时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214
金币
45776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8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6) —
当人工智能日新月异,创作数字音乐的“门槛”不再难以跨越,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开始使用AI等工具创作数字音乐,“未来有数”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应运而生。11月15日下午在虹口区滨港商业中心,电子音乐获奖作品《声子跃迁》的旋律,拉开了大赛颁奖展演的序幕。
这场面向市民的大赛共收到来自中外的1489份参赛作品,从专业音乐创作者到普通市民,从9岁的孩子到69岁的老人都参与其中。
东方广播中心动感101副总监、评委罗毅认为,“数字音乐技术的使用尤其是AI的使用,模糊了专业和非专业的界限,专业者可以让自己的音乐作品更加精进,非专业者能从中找到深度体验音乐的乐趣。”
模糊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音乐更开放多元
“未来有数”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通过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非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AI类作品和多媒体音乐作品四个赛道进行比拼。其中00后参赛踊跃,占比将近40%。大赛以行业前瞻视野为市民搭建创新型赛事平台,引领市民深度参与城市数字生活构建。
现场,水木年华组合的歌手于盛独唱《一生有你》为市民数字音乐创作打call。值得一提的是,当天还启动了“未来有数” 数字专辑歌单线上发行仪式和赛事优秀作品厂牌签约仪式。优秀作品有机会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也让更多作者有机会被看见。

于盛独唱《一生有你》
在参赛作品中,国风电子音乐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奖作品《竹漪流韵》以竹笛、二胡、琵琶与中国传统打击乐为主奏乐器,结合电子音乐与原声乐器,取材自上海青浦地区非遗“田山歌《春播》”,以传统农具“筒车”为叙事核心,构建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江南田园图景。

获奖作品《竹漪流韵》
作者陈思翰是上海音乐学院三年级学生,广东潮汕人。来到上海求学后,他对上海民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地去青浦采风,用青浦民歌作为创作元素进行创作。陈思翰还收集了大自然的风声、水声和鸟声融入乐曲中,将民族旋律与现代电子节奏融为一体,使音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听感。评委们认为,他的作品体现了青年人对地域文化的再创造,展示了在新技术语境下,非遗音乐“活起来”的可能性与当代表达的力量。
69岁的黄正方老先生是本次大赛最年长的参赛者,也是唯一一位超过60岁的选手。由他作曲,著名词人张海宁作词的歌曲《海水她还在海上蓝》获得原创类数字音乐创作奖,歌曲带有浪漫的爵士风。
黄正方退休前曾是东昌中学音乐老师,一直在辅导乐队,搞音乐制作。他90年代就开始使用数字音乐技术,“只是当时软件比较少,功效也没有现在好。”创作过程中,他是先写出谱子,用软件听音效、出小样,在电脑上配器,最后找了一位爵士风格的虚拟歌手演唱。“以前传统乐器成本很高,发展到今天,乐器都不用了,都数字化了。”他相信数字音乐面向未来,是潮流所向。
“我是弄堂的少年。十五岁的眼眸,装满新鲜,清晨的豆浆,弄堂的寒暄,穿梭石库门,岁月的书签......上海的故事写在每一天。”年仅16岁的“弄堂少年”王一非获得“未来之声”奖项,他和他的乐队演唱的原创歌曲《我爱这上海》真挚动人,唱出了年轻人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上海文化的深情告白。

原创歌曲《我爱这上海》
王一非就读于上海市现代音乐职业学校,他从小喜爱乐器,学过架子鼓,后来又自学了键盘、吉他和贝斯。小时候他经常去爷爷奶奶居住的老弄堂去玩,弄堂是他心中老上海的“根”。创作中,他不仅采样了外滩的钟声,还去网上找了电车的“叮叮当当”声和老弄堂的吆喝声来配乐。
大赛不仅吸引了上海及其他省市的市民投稿,更吸引到海外音乐人和华人投稿。其中不乏专业的音乐从业者。
来自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音乐人米格尔·洛佩斯是拉丁音乐界享有盛誉的班多钮手风琴与吉他演奏者,曾任传奇乐团成员逾十年。此次他携其乐团圣塞西莉亚三重奏连线参演“未来有数”成果展,带来探戈作品《La Noche Adentro》(《夜晚深处》)。

探戈作品《夜晚深处》
数字音乐技术不仅让有专业背景的音乐人看到更多可能,更是让无任何音乐背景的普通人可以领略音乐创作的乐趣。幼儿园教师王丹凤为了用更活泼的方式将各种知识教给孩子们,经常会“创作”一些实用歌曲。她为此学会了使用AI作曲。这次她的参赛作品《沪上云起》以“城市记忆与人文温度”为主题,用吴侬软语勾勒出一幅上海风情画卷。“歌词是自己写的,用AI稍做修改。”王丹凤表示,虽然作品是AI作曲,但还是要经过自己的反复匹配、选择,才能呈现出满意的作品,“人的创造力还是很重要的。”
从赛场到展览,让数字音乐触手可及
大赛颁奖期间,11月7日至11月16日,数字音乐大赛成果展在滨港商业中心1楼举行,同期展出优秀参赛作品,将赛事成果与互动体验深度融合。“声而不同”展区特设“经典乐评卡”投票活动,市民可填写乐评为喜爱作品投票,在交流中深化对数字音乐的理解;“声生不息”区聚焦评委精选及网络热力作品,设置NFC互动装置,市民用手机触碰对应标识即可播放音乐,实现“触手可及”的音乐体验;“音境漫游”区打造步入式音乐声场空间,设置音乐声场讲解、作品欣赏互动等,让市民在沉浸式聆听中感受数字音乐的空间魅力。


当天还启动了“未来有数” 数字专辑歌单线上发行仪式和赛事优秀作品厂牌签约仪式。
“未来有数”系列赛事已在2023年、2025年两次举办,分别以“艺术”和“音乐”为主题。“AI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专业的群文品牌赛事,吸引更多年轻人参加。”虹口区文化馆副馆长程蕾提到,赛事共收到1489件中外作品,甚至吸引了黄龄这样的专业歌手投稿,“这说明数字音乐早已融入生活,AI让创作门槛降低,普通人也能实现作品上线、版权授权的梦想。”对于赛事未来,程蕾透露将以两年一届的频率持续举办,“后续方向还在探索,或许会深耕数字艺术、数字音乐领域,也可能拓展新赛道,核心是为市民搭建创新平台,让大家在数字时代更好地感受文化魅力、实现创作价值。”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214
金币
45776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16
AI技术正在重塑音乐创作生态,真正实现了数字音乐的“全民创作新时代”。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技术对创作门槛的消解、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创作形式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创作民主化:从专业壁垒到全民参与
年龄与背景无界化
AI工具(如网易天音、全民K歌AI创作功能)通过简化操作流程,使音乐创作不再依赖专业训练。例如,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中,参赛者涵盖9岁学生到69岁退休教师,作品类型从国风电子乐到爵士歌曲,证明技术打破了年龄与技能壁垒。69岁的黄正方老人通过数字配器和虚拟歌手完成爵士风作品,而9岁儿童亦可借助AI生成个性化旋律。

技术赋能非专业群体
用户只需输入文字描述或选择风格标签(如“国风”“摇滚”),AI即可自动完成作曲、编曲及演唱全流程。全民K歌的“三步创作”(输入灵感→选风格→生成歌曲)让普通用户1分钟内创作完整作品,例如素人创作的《梦回大唐》《花开花落又一载》均成为平台热曲。

二、创作形式革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实验
非遗文化的AI活化
以上海青浦田山歌为灵感的《竹漪流韵》融合竹笛、电子节奏与环境音效,展现AI对地域文化的再创造。创作者陈思翰通过采集自然声响(风声、鸟鸣)与民乐元素,借助技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城市记忆的声景重构
年轻创作者王一非在《我爱这上海》中采样外滩钟声、电车声与弄堂吆喝声,通过AI编曲拼贴城市声音符号,赋予传统石库门文化当代听觉表达。

三、产业生态变革:从创作到传播的全链路重构
创作-发行一体化
上海数字音乐大赛同步启动“厂牌签约仪式”,优秀AI作品可直接进入数字专辑发行渠道。类似地,网易云音乐天音平台已累计产出4万余首AI原创歌曲,部分作品通过流量分成实现创作者收益。

全球化创作协作
赛事吸引阿根廷班多钮演奏家米格尔·洛佩斯等国际音乐人投稿,AI翻译与风格适配技术消除了语言与地域障碍,促成跨文化合作。例如探戈作品《夜晚深处》融合拉丁节奏与电子元素,体现技术对音乐多元化的推动。
四、隐忧与平衡:技术狂欢中的冷思考
情感深度的争议
尽管AI提升效率,但69岁参赛者黄正方指出:“传统乐器承载人情味,数字化易流失细腻表达。” 业内共识认为,AI可作为灵感工具,但情感共鸣仍需人类主导打磨。

版权与同质化风险
当前AI生成音乐版权归属尚未立法明确,且批量生产易导致“罐头音乐”泛滥。业界正探索解决方案,如欧盟要求标注AI参与度,中国强调训练数据需获授权。

AI技术已实质推动音乐创作从“精英领域”走向“全民舞台”,其核心价值并非取代人类,而是扩展创作的可能性边界。未来需在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间寻求平衡,让全民创作新时代真正成为“有温度的技术革命”。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709
金币
54886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16
“未来有数”2025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AI赋能下的全民音乐狂欢

大赛概览:数字音乐的全民盛宴
2025年11月15日下午,备受瞩目的“未来有数”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颁奖展演在虹口区滨港商业中心盛大举行。电子音乐获奖作品《声子跃迁》以其动感旋律拉开序幕,标志着这场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盛会正式启幕。本届大赛以“数字音乐”为核心,旨在通过AI等先进技术降低创作门槛,激发全民音乐创作热情,展现上海乃至全国数字文化的创新活力。

参赛规模与多元参与
大赛共收到来自中外的1489份参赛作品,覆盖范围广泛,参与者年龄跨度极大,从9岁的孩童到69岁的老者,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其中,00后参赛者占比近40%,显示出年轻一代对数字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活力。参赛作品类型丰富,分为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非原创类数字音乐作品、AI类作品和多媒体音乐作品四个赛道,充分体现了数字音乐创作的多元化趋势。

AI技术:模糊专业与非专业界限
东方广播中心动感101副总监、评委罗毅在颁奖现场深刻指出:“数字音乐技术的使用尤其是AI的使用,模糊了专业和非专业的界限。专业者可以让自己的音乐作品更加精进,非专业者能从中找到深度体验音乐的乐趣。”这一观点精准概括了AI对音乐创作领域的革命性影响。

- 专业创作者的助力:AI工具为专业音乐人提供了更高效的编曲、混音和创意启发,帮助他们突破传统创作瓶颈,实现作品的精细化打磨。
- 非专业爱好者的赋能:对于没有深厚音乐理论基础的普通人,AI作曲、虚拟乐器、自动和声等工具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正如幼儿园教师王丹凤所言,她通过AI作曲创作了《沪上云起》,虽经AI辅助,但仍需“反复匹配、选择”,凸显了人在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精彩获奖作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本届大赛涌现出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其中国风电子音乐和地域文化题材作品尤为亮眼。

《竹漪流韵》:非遗音乐的当代表达
- 创作者:上海音乐学院三年级学生陈思翰(广东潮汕人)
- 作品亮点:以竹笛、二胡、琵琶与中国传统打击乐为主奏乐器,结合电子音乐与原声乐器。取材自上海青浦地区非遗“田山歌《春播》”,以传统农具“筒车”为叙事核心。
- 创新之处:陈思翰专程前往青浦采风,并收集了大自然的风声、水声和鸟声融入乐曲。将民族旋律与现代电子节奏完美融合,使音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听感。评委认为其作品体现了青年人对地域文化的再创造,在新技术语境下让非遗音乐“活起来”。

《我爱这上海》:“弄堂少年”的城市情怀
- 创作者:16岁的王一非(上海市现代音乐职业学校学生)
- 作品亮点:原创歌曲,歌词描绘了老上海弄堂的生活场景:“我是弄堂的少年。十五岁的眼眸,装满新鲜,清晨的豆浆,弄堂的寒暄……”
- 创作特色:王一非自幼喜爱乐器,自学架子鼓、键盘、吉他和贝斯。他在创作中采样了外滩的钟声、电车的“叮叮当当”声和老弄堂的吆喝声,用声音元素构建出独特的“上海故事”,展现了年轻人对城市文化的深情告白。

《海水她还在海上蓝》:老当益壮的数字探索
- 创作者:69岁的黄正方(本次大赛最年长参赛者)
- 作品亮点:原创类数字音乐创作奖获得者,歌曲带有浪漫的爵士风。
- 创作经历:黄正方退休前是东昌中学音乐老师,90年代就已开始使用数字音乐技术。他先写出谱子,用软件听音效、出小样,在电脑上配器,并找了一位爵士风格的虚拟歌手演唱。他认为“以前传统乐器成本很高,发展到今天,乐器都不用了,都数字化了”,坚信数字音乐是面向未来的潮流。

海外佳作与国际视野
大赛不仅吸引了国内创作者,还收到了海外音乐人和华人的踊跃投稿,展现了数字音乐无国界的魅力。

- 米格尔·洛佩斯(阿根廷):拉丁音乐界享有盛誉的班多钮手风琴与吉他演奏者,曾任传奇乐团成员逾十年。他携其乐团圣塞西莉亚三重奏连线参演成果展,带来探戈作品《La Noche Adentro》(《夜晚深处》)。该作品以古典探戈与哈巴涅拉节奏为基础,旋律婉转、情感深沉,融合了传统探戈的节制优雅与当代抒情表达。
- 边敬棠(加拿大温哥华):温哥华中国高校校友合唱团的主要创作者与指挥之一,其作品也参与了角逐。

大赛成果延伸:发行与签约开启新旅程
颁奖展演当天,“未来有数”数字专辑歌单线上发行仪式和赛事优秀作品厂牌签约仪式同步启动。这意味着:

- 更广泛的传播:优秀参赛作品将通过线上平台发行歌单,获得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 更多元的发展机会:获奖作者有机会与厂牌签约,获得专业指导和支持,让他们的才华被更多人看见,也为未来的创作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果展:沉浸式体验数字音乐魅力
为延续大赛热度并扩大影响力,11月7日至11月16日,“未来有数”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成果展在滨港商业中心1楼举行。展览通过五大展区将赛事成果与互动体验深度融合:

1. 序言墙:介绍大赛背景与意义。
2. 声生不息:聚焦评委精选及网络热力作品,设置NFC互动装置,市民触碰即可播放音乐。
3. 声而不同:展示不同类型作品,并设有“经典乐评卡”投票活动。
4. 音境漫游:打造步入式音乐声场空间,提供沉浸式聆听体验。
5. 乐聚于此:周末小型演出(开放麦形式),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数字音乐魅力。

未来展望:“未来有数”品牌的持续深耕
虹口区文化馆副馆长程蕾表示,“未来有数”系列赛事已在2023年(以“艺术”为主题)、2025年(以“音乐”为主题)成功举办两届,并吸引了如黄龄等专业歌手的关注和参与。这表明数字音乐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对于赛事未来,程蕾透露将以两年一届的频率持续举办,并计划在数字艺术、数字音乐等领域深耕或拓展新赛道。“核心是为市民搭建创新平台,让大家在数字时代更好地感受文化魅力、实现创作价值。”她强调,“AI让创作门槛降低,普通人也能实现作品上线、版权授权的梦想。”

结语
“未来有数”2025上海市民文化节数字音乐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数字音乐创作热潮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AI技术赋能文化艺术创新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专业壁垒,激发了全民创造力,让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国际对话。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赛事品牌的持续打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字时代,“人人皆可创作”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上海乃至中国的数字文化生活也将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