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最新报告:中国猛追,5年内韩国十大产业全线失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709
金币
54886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9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43

据韩联社11月17日报道,韩国经济人协会1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韩国十大出口产业中有一半已在企业竞争力方面被中国赶超,预计五年后十大产业竞争力或将全线失守。

报道介绍,韩国经济人协会近期对从事十大出口产业的200家企业进行了“关于韩美中日的竞争力现状和展望”调查。结果显示,被问及当前最大的竞争对手时,62.5%的韩企回答是“中国”,数量远超回答美国(22.5%)和日本(9.5%)的企业。如果将时间设定为2030年,回答“中国”的韩企比例还进一步提升到了68.5%。这意味着多数韩企认为韩中出口竞争将愈演愈烈。

左为韩企选择的最大竞争对手,右为韩企评估的美中日企业竞争力水平韩国经济人协会供图

此外,受访的韩国企业也普遍认为美国和中国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水平。假设韩企竞争力标准为100,受访企业认为美中日的竞争力水平分别为107.2、102.2和93.5。到2030年时,竞争力水平高到低同样依次为美国(112.9)、中国(112.3)和日本(95)。也就是说,韩企认为本土企业竞争力已落后于中美两国,而中国企业竞争力未来五年将达到接近美国的水平。

分行业看,受访韩国企业认为中国企业在钢铁(112.7)、通用机械(108.5)、蓄电池(108.4)、显示器(106.4)、汽车和零部件(102.4)五个领域领先于韩企,而在半导体(99.3)、电子和电机(99)、船舶(96.7)、石油化学和石油产品(96.5)、生物健康(89.2)领域仍落后于韩企。但据业界预测,韩国十大出口产业竞争力将在未来五年内全部被赶超。

图为韩国和中国企业的2025年和2030年产业竞争力水平。 韩国经济人协会供图

报告指出,中国在价格竞争力、生产能力、政府支援方面占据优势,美国则在品牌、专业人才、核心技术方面占据优势。与中国相比,目前韩国仅在品牌竞争力方面领先,而品牌竞争力将在五年后恐被赶超。与美国相比,预计韩美两国差距将在除生产力以外的所有领域进一步拉大。

左为韩中企业在各领域竞争力水平比较,右为韩美企业在各领域竞争力水平比较。韩国经济人协会供图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214
金币
45776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1:19
根据韩国经济人协会最新发布的产业竞争力评估报告,核心结论如下:

一、整体竞争格局剧变
当前态势
韩国十大出口支柱产业中,钢铁、通用机械、蓄电池、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五大领域的企业竞争力已被中国全面超越。而在半导体、电子电机、船舶、石油化工、生物健康领域,韩国仍保持微弱优势125715。

未来预测(2030年)
报告显示,所有十大产业的韩国竞争力均将在五年内被中国赶超。68.5%的韩企明确将中国列为2030年最大竞争对手,远超美国(22.5%)和日本(9.5%)16715。

二、中韩企业竞争力对比演变
评分基准(韩企=100):

当前:美国企业(107.2)>中国企业(102.2)>日本企业(93.5)
2030年预测:美国(112.9)≈ 中国(112.3)>日本(95)
这表明韩国企业已承认本土竞争力落后于中美,且中国将在五年内逼近美国水平1358。
关键领域竞争力逆转

领域    当前中韩对比    2030年预测
钢铁    中国领先(112.7)    优势扩大
半导体    韩国领先(99.3)    中国反超
生物健康    韩国领先(89.2)    中国反超
注:其他领域详见报告原始数据2715        
三、深层竞争力要素分析
中国核心优势

价格竞争力:低成本制造能力形成碾压性优势
规模化产能:全球最大工业链支撑高效交付
政府支持:产业政策与资金投入持续加码15813
韩国仅存优势与危机

当前优势:品牌溢价仍领先中国
五年预警:品牌优势可能被中国技术升级与市场扩张瓦解358
中美韩三角关系
美国在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和品牌价值上保持绝对优势,但中国通过产业链整合和政府主导的创新投入,正快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间接加速对韩企的替代1515。

此报告揭示了全球制造业格局的重构趋势,韩国产业界呼吁通过技术升级与政策改革应对挑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709
金币
54886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44
根据上文提供的韩联社报道内容,韩国经济人协会发布的这份报告揭示了韩国在主要出口产业中正面临来自中国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甚至在部分领域已被全面超越。以下是对该报告的深度解读与综合分析,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涵盖现状评估、趋势预测、结构性原因、战略挑战以及未来应对路径。

---

一、当前竞争格局:中韩产业竞争已进入“攻守易势”阶段

报告显示,在韩国十大核心出口产业中,已有钢铁、通用机械、蓄电池、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五大领域被中国企业超越。以竞争力指数(韩国=100)计:

- 钢铁:中国 112.7
- 蓄电池:中国 108.4
- 显示器:中国 106.4
- 汽车及零部件:中国 102.4

这表明,中国不仅在传统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型产业占据优势,更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蓄电池和显示器这两个曾被视为韩国“护城河”的高附加值产业——前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部件,后者则是消费电子和高端设备的关键组件。

这意味着,过去依赖“技术领先+品牌溢价”的韩国制造业模式正在遭遇系统性挑战。中国的崛起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突破,而是全产业链协同升级的结果,包括上游材料、中游制造、下游集成与市场应用的闭环能力。

---

二、未来五年展望:全面失守风险逼近,结构性危机浮现

报告预测,到2030年,韩国在其余五大仍具优势的产业也将陆续被中国赶超,具体包括:

| 产业 | 当前竞争力指数(韩国=100) | 2030年预测趋势 |
|------|--------------------------|---------------|
| 半导体 | 99.3(略低于中国) | 差距缩小,可能逆转 |
| 电子与电机 | 99.0 | 技术扩散加速,成本劣势凸显 |
| 船舶 | 96.7 | 高端船型尚存优势,但批量产能落后 |
| 石油化工 | 96.5 | 规模效应不足,绿色转型滞后 |
| 生物健康 | 89.2 | 创新投入差距扩大 |

其中最令人警觉的是半导体产业。尽管目前韩国仍保持微弱领先(尤其是存储芯片),但中国通过国家意志驱动的大规模投资(如“大基金”计划)、人才引进和技术封锁下的自主替代战略,已在成熟制程实现量产突破,并向先进封装与逻辑芯片发力。若台积电、三星等企业在下一代EUV工艺节点上出现延迟,而中芯国际、华虹等加快追赶步伐,则2030年前中国有望在部分细分领域实现反超。

此外,生物健康产业的大幅落后(仅为中国竞争力的约80%)反映出韩国在原始创新能力和临床转化效率方面的短板,而中国近年来在基因编辑、细胞治疗、AI制药等领域投入巨资,构建起庞大的研发网络和数据生态。

---

三、竞争力差距根源:三大优势对比揭示深层结构性问题

报告指出,中美两国分别在不同维度展现出压倒性优势:

(1)中国的三大优势:
- 价格竞争力:依托规模经济、低成本供应链、地方政府补贴,形成极具侵略性的定价能力。
- 生产能力:拥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快速扩产与灵活调整的能力(如宁德时代、京东方的产能扩张速度远超韩国同行)。
- 政府支援力度:中国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税收优惠、土地支持、低息贷款等方式进行定向扶持,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机制。

> 举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占率超过60%,而韩国仅为20%左右;中国面板厂商已占据LCD市场主导地位,并积极布局OLED/Micro-LED。

(2)美国的三大优势:
- 品牌价值与全球影响力:苹果、高通、英伟达、辉瑞等企业具有极强的品牌号召力和定价权。
- 核心技术掌控力:在EDA软件、光刻机配套技术、AI算法、生物医药底层平台等方面掌握关键专利壁垒。
- 高端专业人才集聚:依托顶尖高校与开放移民政策,吸引全球工程师与科学家。

相比之下,韩国虽在品牌认知度上暂时领先中国(尤其是在亚洲市场),但这一优势正随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而迅速削弱。例如,比亚迪、华为、小米、TCL等已成功打入欧洲、东南亚、拉美市场,且产品定位逐步从中低端向高端跃迁。

---

四、韩国内部困境:创新驱动乏力与产业升级瓶颈并存

除了外部竞争压力,韩国自身也面临多重结构性制约:

(1)创新模式依赖“追赶式研发”,原创能力不足
韩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多基于对日本、美国技术的消化吸收再改良,缺乏从0到1的基础研究突破。一旦领先者设置技术壁垒(如ASML禁运EUV设备给中国以外地区以外的限制间接影响韩国扩产),其发展节奏即受制于人。

(2)中小企业生态薄弱,产业链韧性不足
韩国经济高度集中于少数财阀企业(如三星、LG、现代),导致资源配置不均,中小企业难以参与核心技术开发。而中国则通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计划培育大量隐形冠军,形成多层次产业链支撑。

(3)劳动力结构老化与青年就业意愿下降
韩国出生率全球最低,制造业吸引力持续走低,年轻人更倾向进入公务员、金融或IT行业。相比之下,中国虽也面临人口老龄化,但在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大,且制造业工人基数庞大。

(4)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出口市场受限
韩国地处东北亚敏感地带,受中美博弈、朝核问题、日韩历史矛盾等多重因素影响,外交空间受限。而中国借助“一带一路”、RCEP、金砖合作等机制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对外经济自主性。

---

五、战略应对建议:重塑竞争力需系统性改革与长期布局

面对五年内“全线失守”的悲观预期,韩国必须采取超越短期应对的国家战略级举措:

(1)重构产业政策框架:从“选择性扶持”转向“生态系统建设”
-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统筹科技、教育、贸易、国防等部门资源;
- 加大对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和早期创业项目的公共投资;
- 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合攻关,形成“主干+枝叶”的创新网络。

(2)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 在半导体材料(光刻胶、气体)、设备零部件(泵、传感器)、工业软件等领域设立“国产替代专项”;
- 鼓励本土企业与海外非敏感国家(如荷兰、德国、以色列)开展技术合作,规避美国制裁风险。

(3)推动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 将AI、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深度嵌入生产流程,提升柔性制造与个性化定制能力;
- 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云端技术支持。

(4)深化国际合作,开辟多元化市场
- 主动融入CPTPP、IPEF等高标准经贸协定,提升规则话语权;
- 加强与印度、越南、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的产能合作,分散地缘风险。

(5)重塑国家品牌形象:由“高效制造”转向“可持续创新”
- 打造“绿色韩国”、“智慧韩国”、“健康韩国”等新标签;
- 支持文化内容(K-pop、影视、游戏)与科技产品联动出海,实现软硬实力协同输出。

---

结语:一场关于“国家竞争力再定义”的深刻警醒

这份报告不仅是对韩国产业界的预警,更是对全球后发工业化国家的一次深刻启示:  
在全球化退潮、技术主权争夺加剧的时代,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未来的枷锁。韩国曾凭借集中资源、快速模仿、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但如今这套模式正遭遇极限考验。

真正的竞争力不再仅仅体现在GDP增速或出口额上,而在于制度弹性、创新密度、社会凝聚力与长期战略定力。中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多领域赶超,背后是长达三十年的持续投入、庞大的国内市场试错空间、以及强有力的国家动员能力。

对于韩国而言,能否在这场“五年决战”中守住底线并寻找突破口,将决定其在未来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是从“第二梯队领军者”滑向“区域性中等强国”,还是通过自我革新重返全球创新前沿。

这不仅是一场产业之战,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认知革命。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