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一杯接一杯,笑声满满。可看热闹归看热闹,真要自己天天喝,身体真扛得住?不少人还自信地说,自己酒量好,喝多点没关系。
但身体可不会骗人,尤其是酒精带来的“后遗症”,不止是宿醉那么简单。有些时候,身体悄悄发出的信号,根本不是在“提醒”,而是在“警告”。
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它会影响到肝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胃肠道、甚至睡眠质量。长期过量饮酒,身体会逐渐吃不消,不少人表面看着健健康康,其实里面已经开始“掉链子”。
特别是当身体出现下面这几个迹象时,真的得提高警觉了,不是耸人听闻,是很多案例都验证过的事实。
脸色发黄或者眼白发黄的情况
有些人喝酒之后,脸色总是发黄,或者眼白泛黄,身边人可能还调侃一句“你是不是肝不好”,但其实这个黄,绝对不是正常现象。黄疸,是肝功能异常的重要表现。
肝脏是代谢酒精的主要器官,酒精进去之后,会先转化成乙醛,再转成乙酸,最后排出体外。这个过程非常依赖肝细胞的酶系系统。如果肝脏长时间被酒精刺激,就会导致肝细胞受损,代谢不畅,胆红素就堆积在血液中,脸和眼睛就会发黄。
这不是“黄种人”的肤色问题,而是明确的病理现象。黄疸还可能预示着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前兆。数据也很清楚地显示,慢性酒精使用者中,约有15%会发展成肝硬化,而肝硬化一旦发展到失代偿期,死亡率是极高的。
所以,如果喝完酒后发现自己脸发黄、眼白发黄,不是“熬夜多了”或者“灯光太黄”,真得立刻去医院检查肝功能。
饮酒后出现明显的心悸和呼吸急促
有人喝酒之后,会突然心跳加快,喘不过气,这种情况很多人忽视了,觉得“酒劲上来了”。但医学上讲,这很可能是酒精诱发的心律失常。酒精对心肌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尤其是大量饮酒之后,可能会导致心房颤动,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节律紊乱。
酒精性心肌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更严重的是,部分人即便戒酒后,心脏功能也很难恢复完全。而且这种心悸和气短不是一过性的轻微反应,很多时候是心脏处于高压状态的信号。
研究指出,每周饮酒超过210克纯酒精的男性,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至少30%。心脏这个器官,很多时候出事就很难抢救。所以说,如果喝点酒心就跳得厉害、呼吸急促,一定要把这个当回事。
容易头晕、反应迟钝或者出现短暂的记忆空白
还有些人,喝点酒之后就容易头晕,整个人反应慢,甚至有时候会出现短暂的记忆空白。这种现象,其实是在告诉你,大脑不堪重负了。酒精通过血液进入大脑,会干扰神经递质的传递,短时间内让人兴奋,之后却会抑制脑功能。
酒精性短暂性记忆障碍,是医学上被明确记载的一种现象。尤其是那种“断片”的情况,很多人都以为是喝太多了,记不得,但其实这已经是酒精性脑损伤的表现。大脑不像肝脏那样有强的代偿能力,一旦结构被破坏,神经功能是很难完全恢复的。
数据也支持这一点,长期大量饮酒者中,超过4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甚至提早进入老年痴呆状态。人可以粗心,但脑子不能“断线”,一旦有这种现象,就不能等闲视之。
胃部不适、容易反酸或者消化不良
胃不舒服,是很多喝酒人的“日常”。有些人吃点辣喝点酒,就开始反酸,甚至觉得胃口堵得慌,吃什么都不香。这种胃部不适,其实是酒精直接损伤胃黏膜的结果。
胃壁是靠一层黏膜保护的,而酒精具有较强的刺激性,长期饮酒会破坏这层保护屏障,导致胃酸反流、胃炎,甚至胃溃疡。尤其是空腹饮酒时,更容易加重这种伤害。
很多人认为只要不胃疼就没事,但实际上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很难察觉,有时等出现明显症状时,可能已经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是癌前病变。
有统计数据显示,酒精摄入与胃癌发生之间存在明确关联,尤其是重度饮酒人群,其胃癌风险高出常人1.5倍以上。消化系统虽然不是第一时间“喊疼”的系统,但它对酒精的抗打击能力远比想象中要差,一旦出问题,很难逆转。
饮酒后睡眠质量明显下降或者夜间频繁醒来
睡觉睡不好,很多人以为是压力大,其实跟酒也脱不了关系。酒精在刚喝的时候可能让人感觉放松、犯困,但这种“助眠”是假象。
研究发现,酒精会干扰睡眠周期,尤其是抑制快速眼动睡眠(REM),这会让人第二天醒来时感到疲惫。更有甚者,夜里频繁醒来、做梦增多、晨起头疼,都是典型的酒精影响睡眠的表现。
长期饮酒者中,有将近60%报告存在睡眠问题。这种长期失眠,不只是影响白天精神状态,还会引发内分泌紊乱、血糖异常,甚至加重抑郁倾向。很多人以为睡不好只是“小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涉及多系统的健康隐患。
必须强调的是,上述五种表现,只要出现一种,就不能掉以轻心。它们不是普通的不适,而是可能预示着器官功能正在下降。特别是肝、心、脑、胃、睡眠系统的“同步告急”,更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警示。人是很容易对酒精产生心理依赖的,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戒掉。
可惜的是,身体不是机械,一旦损伤就不能像零件那样“换个新的”。真正健康的人,不是能喝多少,而是能在关键时刻听懂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不少人喜欢拿“适量饮酒有益健康”来说事,但这个“适量”标准从来都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量。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建议是,每天摄入的纯酒精不超过20克,也就是一瓶啤酒、一小杯红酒的量。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这个标准的,几乎没有。每次聚会、应酬,都可能远超这个限度。
再说一句现实点的,酒精跟人的耐受程度有关,不同人的酶活性不同,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差异非常大。有些人天生酒量差,是因为缺乏乙醛脱氢酶,酒一进体内就代谢慢,容易脸红、头晕,这其实是身体在“抗议”。
但有些人却以此为傲,说自己“千杯不醉”,但事实是,酒精照样在损伤器官,只不过表现得不明显而已。这种“隐形伤害”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发展成难以逆转的疾病。
酒精不是不能碰,但得知道“该停的时候就停”。尤其是当身体已经亮红灯了,再继续装作看不见,就是在为日后的病床埋雷。有时候,不是医生没提醒,而是自己不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