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4-08-23 22:30 |
自中国给孟加拉国建设万帕德玛大桥后,孟加拉人民可真是逢人就炫耀啊。 “梦想之桥”“奇迹工程”“千年梦想”等全都落在这座桥上。 这座桥不仅能让孟加拉东西两部合二为一,促进经济发展,更是承载着他们国家复兴的希望。 那么这座桥到底是怎么修建的?中间又遇到了那些困难?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攻坚克难 帕德玛河被誉为孟加拉的"生命之水",它贯穿全国,将东西两岸一分为二。 在大桥所在的下游,河道宽阔湍急,洪水频发,河床又由厚厚的淤泥和细沙组成,岩石埋深达8公里,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建桥,谈何容易?
 千百年来,孟加拉人民过河只能靠摆渡,一去一回往返需7-8个小时,遇上雨季,时间还要加倍。 一度被分隔两岸的人们,期盼能有一座桥梁将他们连接在一起,促进地区发展。 可是,这个"千年梦想"终究无法单靠孟加拉自身力量实现。
 直到2014年,中国中铁大桥局从全球40多家企业中脱颖而出,中标了帕德玛大桥项目。
 谁能想到,这才是实现梦想的开始,更多的艰难阻碍还在后面等着。
 首先就是大桥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帕德玛河处于季风气候带,每年5-10月是雨季,河水暴涨,水流湍急;下游又是冲积平原,河床底下厚厚的淤泥松散无比,就像豆腐渣一般。 在这种情况下,要为大桥建基础,难上加难。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中国工程师们可谓是费尽心机。 他们创新采用了斜桩桥墩结构,每个主墩由6根直径3米、长120米的钢管桩组成,斜插入河床,犹如一把坚实的伞撑。
 有的墩基还额外加了根直桩加固,用上了全球第二大的液压打桩锤,狠狠锤击了260万次,这才将钢管桩打入位。
 第二大困难就是资源匮乏。 由于孟加拉国工业基础薄弱,项目所需的物资、工装、设备和材料,几乎全部要从国内远道运输。 仅混凝土原材料,就需要从2000多公里外运来。运输渠道不畅、成本高昂,给工程带来沉重负担。
 再者,大桥建设规模宏大,需要动用3600吨吨位的"天一号"超级起重船,来架设重达3200吨的150米钢桁梁。 可一到雨季,主河槽水流湍急,回淤影响难以确保航道畅通,工期无法按计划推进。
 最艰难的还属人文环境。 工地上来自10多个国家的工人,语言文化存在极大差异,起初经常出现沟通不畅的困扰。 此外,西方一些国家还在国际上对这一人类建设奇迹放出诽谤性的无端谣言,企图阻挠工程进展,给项目带来负面影响。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工人们从未气馁。除了将先进的工艺施展到施工管理上,更注重提升执行力。 也正是靠着这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和与孟加拉人民的血浓于水的深厚友谊,帕德玛大桥这个孟加拉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这座梦想之桥不仅实现了两岸畅通,更将永远矗立在东西文明的交汇之处,见证着中孟友谊与日俱新。
 逢人就炫耀 2022年6月25日,这一天注定将载入孟加拉国的史册。 帕德玛大桥在隆重的剪彩仪式中正式通车,成为全国上下狂欢的焦点。 在通车当天,万人空巷,全国各地的百姓们蜂拥而至,就为一睹这座"梦想之桥"的风采。 有的人带着全家老小,有的人拖家带口,有的人甚至步行几十里路,只为亲眼目睹这个千百年来孟加拉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地标"。
 总理哈西娜开车亲自试桥,成为首位驾车通过帕德玛大桥的人。 一位本应稳重庄严的国家元首,此刻也难掩内心的喜悦,频频对着大桥侃侃而谈。
 现场除了普通民众,还汇集了各路媒体记者。他们把摄像机、长枪短炮全都架起,就为能第一时间捕捉这一振奋人心的画面,并将其传递给世界各地。
 更令人惊喜的是,大桥通车的消息竟然吸引了邻国不丹国王亲自"打卡"。 尽管相距遥远,但对于一座震撼工程的向往和崇敬,足以让他顶着酷暑,千里迢迢而来。
 孟加拉人对这座桥的自豪,溢于言表。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成了大桥的"说书人"。 无论逢人便是摇着手机,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桥身的气派、施工的曲折、承载的希望......
 那是对一个国民梦想实现的由衷喜悦,是对一个伟大工程的由衷钦佩,更是对一份真挚友谊的由衷珍惜。 帕德玛大桥不仅是一座桥,更将永远矗立在东西文明的交汇之处,成为中孟两国人民友谊的永久象征。
 重要作用 帕德玛大桥的通车,不仅让孟加拉人民实现了千年梦想,更将为这个正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国家带来全方位、深远且深刻的影响。
 首先,大桥直接将曾被帕德玛河一分为二的国土东西两翼连接起来,极大缩短了两岸往来的时间。 过去需要7-8个小时的舟楫渡河,现在只需10分钟车程就能直捷对岸。 这必将加速两地的经济融合,释放出巨大的增长动能。
 西南部21个区域,曾因隔河与首都达卡的联系不畅而发展滞后。 大桥通车后,两地往来迅速便利,沿线地区的农产品、水产品等商品将大幅提升新鲜度和存活率,为农渔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增长。
 此外,孟加拉还有望因此崛起为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帕德玛大桥将成为泛亚铁路和亚洲公路网的重要一环,也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 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孟加拉必将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在南亚这片热土上施展更大作为。
 结语 帕德玛大桥的建设更加彰显了中国这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和担当。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在本国基建领域力争上游,更热心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已为沿线多国修建数百座大桥、公路等工程,改善并不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
 帕德玛大桥工程规模浩大,设计创新超前,施工难度之高堪称世界之最。 但正是凭借工程技术的沉淀和坚韧拼搏的工人精神,中方团队最终爆发出强大的钻劲儿,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圆满完工。 这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基建领域的美誉和影响力。
 更可贵的是,整个工程历程,彰显了中国人民与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血浓于水的友谊。 面对疫情、文化差异等重重阻力,中方团队都以极大的诚意和善意加以解决。 而在危难时刻,中孟员工相互托起生命护盾,用行动证明了"患难与共"的友谊。 信源 人民网——《孟加拉“梦想之桥”——帕德玛大桥正式通车》
 -------------------------------------------------------------------------------------------------------- 中国给加纳修了1000口井,结果修的太好了,拯救了50万加纳人民
 前言 加纳,这个国家经济状况非常糟糕,全国28%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首都周边甚至沦为了垃圾场,农村地区更是缺乏干净水源,人们只能饮用肮脏的池塘水,但国家政府却无力整治。 好在,我国政府伸出援手,给加纳修了1000口井,结果修的太好了,直接救了50万加纳人的命。
 1 加纳这个位于非洲西部的国家,虽然资源富饶,但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掠夺,人民长期饱受贫困之苦。 这种贫困现状在首都阿克拉的郊区表现得尤为突出,那里甚至沦为了洋垃圾的堆填地,可见当地的环境何等糟糕。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高达28%的加纳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饱受温饱之困。
 如果离开首都走进加纳的农村地区,那里人民的生活状况就更加糟糕了,农村地区的人均寿命普遍较低,当地霍乱等疾病的发病率也远高于城市。 农村居民居住在简陋的茅草房舍里,家徒四壁,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难以满足。 更有一些赤贫的儿童,衣不蔽体,不得不沿着村间小路乞讨,以维持生计。
 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文盲现象在加线农村地区相当普遍,全国有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无法读写。 当地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设施,一旦疾病在当地爆发,便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各种疾病也因此在农村地区肆意流行。 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加重了农村地区的贫困程度。
 加剧加线农村贫困状况的一大因素就是水资源的匮乏。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统计数据估计,高达20%的加线人口无法获得清洁的饮用水,他们只能取用池塘、河流里污浊的泥水,从而极易引发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其他疾病。 不洁净的水源很容易导致疾病在当地蔓延开来,造成更多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可事实上,农村地区地下水埋藏极深,当地人由于缺乏先进的水文地质勘测技术和设备,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打井解决用水问题。 因此,有专家和国际机构预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线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水资源危机。
 2 正是看到加线农村地区的严峻缺水现状,2015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加线实施一项援助工程,计划援建1000口水井,以解决当地人口的饮水困难。 为此,一支由经验丰富的水利工程专家组成的中国工程队远赴加线偏远的农村地区。 他们在那里遇到了种种艰难困阻:当地的地质环境极为复杂,要勘测出富水区域十分困难重重。
 整个援建工程分散在832个施工点进行,给工程物资的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 加上农村地区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差,工程队员时常患上疟疾等疾病。 当地的酷热天气也对中国工人的体力是一大考验,他们不得不在40多度的高温下长时间作业。
 工程队的生活环节也极为简陋,队员们经常只能简单以压缩饼干充饥,但是为了赶工期,争取早日为当地人解决用水困难,他们往往无暇休息,连续高强度作业。 面对重重艰难困阻,中国工程队并没有气馁,他们没有半点懈怠,勘探无遗余力,连续钻探寻找水源。
 虽然工作强度过大、生活环境艰苦异常,但他们始终咬牙坚持,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工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经过不懈的努力,首批20眼水井终于在中国工程队的辛勤攻坚下完工。 一年多后,整个援建工程取得了极为骄人的成绩,工程队最终完成了1000眼水井,使得54万加线人享受到了干净的水源。
 当地村民载歌载舞欢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衷心感谢中国人民伸出的援助之手。 这场中国援助加线农村打井工程,不仅为当地解决了燃眉之急的饮水问题,更是架起了两国人民"命运共同体"的友谊之桥。 中国通过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以及人道主义情怀。
 我们相信,在这次援助行动的影响下,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将会持续滋养,并温暖整个世界。 与中国真诚有为的援助相比,西方国家对非洲地区的援助往往显得态度淡漠。
 3 他们提供的所谓"援助"往往附加各种政治条件和潜在的利益交换,不仅未能真正帮助非洲国家摆脱贫困,反而妨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进程。 像加线这样农村地区缺水的民生问题,由于看不到直接经济利益回报,吃力不讨好,往往难以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相反,中国在援助加线时真心考虑当地广大民众的基本民生需求,无私地援建水井等公益项目,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两种截然不同的援助理念和具体行为,凸显了中国在加强同非洲国家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善意和决心,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人性关怀。
 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援助加线农村地区解决燃眉之急的饮水难题,不仅实实在在造福了当地民众,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这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国际形象。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成员,中国将继续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与非洲国家加强合作,为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