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1-04 12:51 |
我认为好的战争片,不一定要以宏大的场面取胜(当然有更好),最主要的是从多个视角刻画里面的人和事,抒情要引起共鸣。因为本人比较偏爱一战和二战,故这方面的题材相对较多一点。(注:排名不分先后,请记得收藏。) 1.《决战中途岛》
怎么说呢?个片吧,就好像那种,每次你一觉得自己快到了,他就换姿势了的男人。前有血战钢锯岭,后有决战中途岛。女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的影片。片尾有感谢中国民众,当时为了救落难的士兵死伤无数的手无寸铁的平民,也称得上英雄了吧。 2.《冒牌上尉》
大型狐假虎威现场,主人公真是个人才!影片最后的彩蛋,郝罗德和他的“临时法庭”在现代柏林招摇过市,玩起了行为艺术,最初看起来很滑稽,可是当他们对路人肆意搜身,并且抢夺手机、钱包等财物的时候,恐怕谁也笑不出来了。历史终究是严肃而残酷的,即使最后一刻法西斯也还在作恶。 3.《无名战士》
芬兰最终站在了战败方。小国的利益永远只是大国争斗的殉葬品,至于陪着走进坟墓的人,包括贵族和平民、丈夫和父亲、新郎和处男、老兵和菜鸟。休整期间他们在夜空下讨论人类的起源这一段真的是太可爱了。 4.《鸟鸣》
关于爱情-无须太多对白,你就能感受到整个气氛充满了暗涌,让你不得不屏住呼吸期待接下来那一幕;无须太多壮观场面,就能戳中你泪点,让你前一秒嘴角轻扬,下一秒心酸落泪。如果你喜欢小雀斑和小歪嘴(我碰巧还比较喜欢),那么这部就是视觉盛宴,当然还加上莫奈般优美的法式乡村 风光和生活情调。 5.《拉科尼亚号的沉没》
拉科尼亚号原先是一艘远洋班轮,39年9月被海军部征用,改造为武装商船,到42年初又改造为运兵船,拉科尼亚号事件发生时,它就是运兵船的性质(只不过这次航程中主要用来运送战俘)。里面也表现出了这点。 6.《国王的选择》
国王也是人,逃难过程中的恐惧,体力不支,跟孙儿在大雪中玩捉迷藏,等待跟德国人会面的时候拼命要打开窗户。是的,他害怕,但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国王说,他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一旦确定国王是他们选出来的人,那么就会有各种限制这个王犯错的机制,这才是正常国家。 7.《超级女特工》
影片的一开始,美艳的苏菲戴着贝雷帽。手指托着沉重的枪支。有记者这样问她,她总是饰演温柔甜美的女性角色,像芳芳,像安娜,那么她有没有信心演一个间谍和杀手?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苏菲的努力和成长。她已经44岁了,尽管眉目依旧漂亮得令人心折,但皱纹却已经爬上了她的脸颊。她让我们看着本色的她,被岁月侵蚀也不反抗。 8.《类人猿行动》
真实再现那段残酷的历史。有几个巨大反差叩击心灵:纳粹的血腥统治和布拉格朦胧的美,刺杀战士内心的焦虑恐惧和他们表现出的大无畏,真正的勇士和叛徒。常人眼中这是一部比较另类比较闷的影片。 9.《冷杉溪》
反映二次大战后德国现状,映射柏林墙。虽然已没有太多的威胁,但失去生命与颠沛流离的命运仍在折磨普通人,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择,而这抉择,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持续四十五年的时间,他们得在人为封闭起来的高墙之内接受着世界观与生活观的彻底改造。 10.《红男爵》
主角和配角们的美丽程度太深得我心,简直是超出想象的集体杀伤性俊美阵容,秒得我七荤八素。以至于持续拼命截图,略过了好多剧情。好好的传奇人物传记片为什么一定要加上些什么感情啊人性啊。 11.《地雷区》
纳粹不是某个人群和民族的特有,可能是德国人也可能是美国人也可能是丹麦人,位置换一下,纳粹人群就换过来了。大海在这里显得安静许多,一切风景都是静谧的,地雷的爆炸声因此显得太过刺耳。 12.《大偷袭》
以战斗为主线,并辅以爱情,传达了爱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成功救援战例,还不错,火箭筒很酷,美军确实装备厉害!那时詹姆斯.弗兰科还是蛮青涩的,主要记住了他!节奏简单明快,对史实还原真实。战斗场面很精彩。 13.《行动目标希特勒》
德国人,策划一次暗杀如交响乐般庞大,只可惜没有事先把执行部队和通讯渠道的头头拉拢过来,结果这两人奉命行事坏了全局。但说回来,阴谋只能限制在小圈子里,何况当时的大环境,即便小圈子都不坚定,难怪会失败。 14.《突出部战役》
M47模拟的虎式 米国主旋律 不过有一大堆的坦克车看还是挺爽的。西线战场德军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美军虽获胜却蒙受二战最重大伤亡。 15.《光荣之路》
“我曾数次羞于作为人类的一员,这将是一次。”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上级的那条光荣之路,永远靠的是下属的鲜血和尸体来铺平的,这就是政治这就是体制。 16.《柏林的女人》
无名女人日记或者上校的女人,这不是在讲苦难和强暴,这是在战火掩盖下含蓄地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人物们因为日记的真实而真实,但影片中的上校没有毛子味,完全表现成一个德国军官了.最后在全苏联官兵眼前牵所爱人的手,回去以后必然死在斯大林的凝视下呐。 17.《虎!虎!虎!》
感觉这部虽然年代久了点,但比偷袭珍珠港好看,战争就是热血澎湃,别没事吃喝玩乐搞对象。看看美国人对于对手山本五十六的尊重,会明白把敌人拍得越弱越是自身低级的体现。 18.《列宁格勒》
更加注重描写人性。战斗的场面并不多,主要描写人们的生活。从影片开始看,到最后结束,将近两个小时,看完时,已是凌晨1点,结尾让我在悲伤中旋转沉没。 19.《开战日》
丹麦抵抗了几小时,战死16个士兵,它能拍出什么片?恰恰相反,开战日非常出色,题材上品。它仅拍开战日一天的故事,气氛、士兵心理、对阵视角都很抓人,紧迫和压力贯穿始终。 20.《一九四四》
翻译完也就等于看完了。比起十多年前的雪茫攻防战,爱沙尼亚的拍摄水平还是有了不少进步的。小国家也能拍这么好的影片。为什么我们要拍那么多神剧。两个视角很棒,而且两个男主都挂了。 21.《极地重生》
一个人身体里只剩下求生欲望的时候,是最纯粹的人。科利基文斯在雪原上见到那颗孤零零的树痛哭失声的那一幕是最震撼人心的场景。做了决定,便要义无反顾。 22.《卡廷惨案》
“都像你这么玩自杀谁去建设祖国?”其实在改简历这件事上我们国人最有经验了。时刻不忘让国名重返地图、重现历史荣光的波兰民族,不谈西方列强的支撑触犯苏俄利益,与苏联及中欧各国的争怨又怎能以一个事件为横剖面盖棺定论? 23.《圣诞快乐》
1914年一战爆发。在某战场上,法英德三方相持不下,打得不可开交。然而圣诞夜是奇妙的一夜,英军里有一位视生命本身超过一切的牧师;法军统领有位德国妻子;而德军,德军除了有法国妻子的统领外,还有个歌唱家。 24.《巴顿将军》
对于这种影片,文本读解脱离了历史研究(拍摄的历史),就是往左可往右亦可的扯淡。回到影片,上半场真不错,下半场有失编排,尤其最后几场戏,纯粹推销展示了,可惜。乔治·C斯科特的个人魅力还是不错。 25.《桂河大桥》
“完成这座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群战士” 更喜欢前面英俘跟军官对峙戏,无比精彩。在有限的12周里,如何让沦为俘虏的战友不虚度时间、意志消沉,而是有事可做、还受重视、有成就感。 26.《黑皮书》
荷兰解放后的众生相刻画给影片大大加分。每10分钟剧情就来一次大转变,这比较强。我就想推荐大家看看主角穿红裙戴红花唱歌那一段。绝代尤物。“风声过后,世间再无传奇”用在这里才合适。那句与其选择子弹不如投降恐怕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27.《遥远的桥》
终于明白,为何国军在解放时期,总是近在咫尺,不能救援!也仅仅离开1英里而已!完全不输苏联的鸿篇巨制!上千士兵,几十架飞机与坦克,堪称欧美史上动员规模之最! 28.《希特勒的男孩》
其实有点怕这种——不是说什么什么残酷之类的——而是美少年之殇的类型。看他们如何一点点摧毁男孩们的同情心和人性,他们只要胜利,不择手段的胜利,这种狂热令人窒息。导演还能在这种冷酷环境中将人性的脆弱和美丽展露无遗。 29.《登陆之日》
范冰冰的出现是为了让此片看起来不那么gay么?范爷原来只是客串,不过却光荣地打了飞机。这片子实在是太传奇了,两位主人公好像两超级小强,一路从朝鲜打到诺曼底。生命力顽强到离谱,却减少了影片的可信度。本以为是讲日韩,后来发现更多是说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的异化。 30.《硫磺岛的来信》
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 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