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3-05 09:39 |
你吃过松鲜鲜吗?有人在网上说,这其实就是换皮的鸡精。但也有人反驳说,松鲜鲜是有别于鸡精的天然调味料,更健康,更符合现代人的养生吃法。 但一说起健康和养生的观念,就很难不让人回忆起过去的味精。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你在任何超市的货架上都再也找不到味精的身影了。

问身边任何一个人,都会不经意的说起,味精有害,甚至还能引发癌症等疾病。不过,现在人们才逐渐发现,当年所谓的味精有害论,只不过是鸡精上位的前奏曲。 也正因为如此,随着新的调味品松鲜鲜的出现,有人就认为,接下来鸡精也要尝试一下,被其他调味品踩着上位的感觉了。

围绕大众的味觉和食欲,资本多年来可谓无孔不入,而且还顺利的把大众的味觉给“调控”了。 味精当初是怎么被打败的?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才能不让资本肆意“控制”我们的味蕾?终究还是要学会怎样辨别! 20世纪以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还不知道味精是何物,更没有人尝试过那种独特的感觉。

到了20世纪初期,有一个日本人通过不经意的方式,发现了一种独特而又浓郁的味道。日本人有一次吃海带豆腐汤,品味之间,发现除了正常的食物味道外,汤里边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 这种独特的味道让他欲罢不能,于是喝完这顿汤之后,他就开始尝试寻找这种味道。利用结晶等一系列研究方法,最终这位日本人找到了刺激味蕾的物质——谷氨酸钠。

从那以后,人们就逐渐明白了鲜味的奥妙,谷氨酸钠是正式的名称,在后来的推广阶段,日本人给它起了一个相对通俗的名字——味之素。 值得一提的是,当这种东西传到中国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并不叫味精,而是叫味素。

从本质上来看,谷氨酸钠的提取方法主要是经过微生物发酵而得来的,这种方式和酿醋、酿酒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 区别在于,日本人可能是从海鲜产品中获取它的,传入中国以后,则是从淀粉和糖中,通过发酵来提取。

我国原本就是美食大国,没有味精之前,为了让菜肴变得鲜美可口,只能通过煮高汤等方式来提鲜。 味精的出现,在制作菜肴的时候,再也不需要昂贵的食材,更不需要煮高汤了。最关键的是制作材料经济实惠,所以,味精才能很快风靡大江南北。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味精只是发酵物,不是纯化学的提取物。但是随着味精广泛的使用,情况在一点点发生改变。 现在人不吃味精,问原因,大家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从脱发到肥胖,从头疼到心悸再到癌症,目前常见的各种疾病,似乎都能和味精扯上关系。

有人调侃,味精的危害甚至比尼古丁的危害还要大。大多数人说不出真正的原因,不再吃味精,完全是看到身边的人不吃了,所以自己也不吃了。 也就是说,大家只是基于对身边的观察,而不是基于味精真正有害才不吃的。不吃味精也只是按照各自的经验来判断的。

但问题在于,总得有第一个人站出来说味精有害,后面的人才会跟着采取行动。那么第一个站出来的人究竟是谁呢? 很多人可能以为,味精有害的论调,是在有了互联网之后才大规模传播起来的,但实际的情况可能是,还在几十年前,就有人在传播味精有害了。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一本医学杂志上,一位华裔医生发表的文章陈述,味精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据说,这是第一次味精有害论出现。 按照这位医生的说法,他在写文章之前去一家中餐馆吃饭,然后就出现了心悸、头疼、浑身无力、四肢发麻等症状。

他据此猜测,应该是餐馆里放了味精才导致自己出现了上述症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位医生所说的事情仅仅是感觉,并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实证。 医生的文章在当时的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主要原因是,上世纪60年代中美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国内大多数人还吃不饱饭,能够吃到味精的群体也寥寥无几。

值得一提的是,味精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实际上的流传度并不高,因为按照西餐的吃法,他们的任何食物,都有别于中餐的烹饪和炖煮方式,所以大概率也不会添加味精。 在国外,使用味精较多的群体,依旧是华人以及华人开的餐馆。随着味精有害论引起轰动,美国华人餐馆味精的使用就出现下降了。

国内的情况则不一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食不果腹的局面渐渐得以改善,再到后来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味精也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至于它的有害论调,最大的可能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此时,国内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与国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在饮食领域,国外的一些观念更多的传入到了国内。

这其中大概率就包括味精有害的相关论调。随着这种声音一步步加大,一些盲目的宣传和引导也出现了,这就导致味精有害的声音渐渐被普及。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放大了相关论调。这样一来,国产的一些老牌味精品牌也挡不住群体性恐慌。

曾几何时,河南出产的莲花味精几乎走进了中国的所有家庭,在最高峰的时候,莲花味精成了全国最大的味精生产商。 随着味精有害论的声音越来越大,传统味精的市场在持续萎缩。之前市场针对消费群体进行过一项调查,有42%的人表示他们会尝试减少味精的摄入量。这占比很大,甚至超过了对食盐、食用油、食用糖控制摄入的群体。

虽然媒体上出现了大量辟谣的声音,证明味精对人体并不会产生危害,但是大众的观念已经固化,人们并不在乎味精是否真的有害,只要跟风不去吃就行了。 就这样,从2011年到2016年,原本的莲花味精销量开始持续下滑,营收更是减少了10亿元。

从2017年开始,莲花味精尝试转型,但并没有改变颓势,当年公司的亏损额度高达6029万元,一度走到了破产边缘。 可事实上,无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还是世界上的权威医学协会都曾表示,味精在添加基本没有明确限制,因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盐,人体摄入后转变成谷氨酸、谷氨酰胺、酪氨酸。

上述成分,都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单元之一,96%的谷氨酸会被人体吸收,在人体组织中形成蛋白质。 血氨与之结合,又会形成对机体无害的谷氨酰胺,进而可以解除组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氨的毒性作用。

即使研究发现,味精对人体无害,甚至对人体还有一定的益处,但味精的颓势已无法改变,原因就在于,在味精有害论盛行的时候,鸡精正在快速占领市场。 现在人们才逐渐了解到,所谓的鸡精其实就是味精。但是在十几年前,人们一度认为鸡精是有别于味精的另外一种调味品。

实际上,鸡精中将近一半的成分也是谷氨酸钠,这就是为什么鸡精能够提鲜的真正原因。其中另一半的成分有食用盐,有鸡骨头粉末,还有其他可以提鲜的辅料。 两种东西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当鸡精取代味精成为主流调味品后,它的价格比过去味精的价格高了许多。

目前市面上已基本上没有味精了,过去一包味精的价格可能只要几毛钱,最多也就几块钱,但是自从鸡精流行起来后,一包的价格最低也都是10元起步。现在的价格相对来说更高,15元一包都是基础价了。 根据市场预估,去年鸡精市场的规模高达11.24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这一规模将会进一步攀升到15.5亿美元。

不过,近年来半路杀出一个松鲜鲜,鸡精的市场份额开始快速流失。 松鲜鲜是什么?在媒体的宣传中,这种调味品被营造成为植物调味品品牌,尤其是和鸡精以及食用盐进行了明显的区别。

据说其主要配料是松茸等10种果蔬成分,由于不再使用传统的谷氨酸钠,所以其中可能没有加蔗糖。不过又提到有咸味,据说是放了海盐。 从整体营销来看,松鲜鲜的区别相比于鸡精和传统的味精,钠和糖的含量减少了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对一些高血压和糖尿病群体来说,使用这种调味品既可以提鲜,也不用担心盐和糖摄入过度。

正因为如此,这种调味品近年来上市后,主打的销售模式就是调味更加的养生与健康。不过,消费者要想保证效果,也得花钱才行。 从价格上来看,40g袋装的松鲜鲜售价在5元到20元之间,90g的价格在80元到150元左右。

所以相比于原来的鸡精价格,松鲜鲜的价格又上了一个台阶。已经死去的味精可能就要笑了,鸡精终于可以感受一下,被别人踩着上位的感觉了。 就像此前的味精有害论,实际上本身并没有任何危害,但最终还是被鸡精取代了味精的位置。

现在的趋势,随着健康养生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商家经过营造和宣传,新的调味品肯定会横空出世。 跟风是人的通病,只要大众都做什么事,其他人也会跟着去做。对资本和商家来说,这正是可以赚钱的利器。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人们愿意为健康买单,也说明社会整体的收入确实提高了。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真正为自己的身体负责,每天吃饭提鲜所用的那些调味品,它发挥的作用其实并不关键。

如果一个人不能克制多喝饮料,不能克制越来越难以填满的口腹之欲,即便调味品用的再少,自己的身体也很难不会出问题。 说到底,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味觉和食欲负责,而不是被营销创造出来的调味品,牵着鼻子走。

调味品的本质是提鲜,提鲜的本质是增加人想吃东西的欲望。而现在所谓养生的观念,本质上和提鲜是矛盾的。养生是强调少吃甚至不吃,而提鲜恰恰是强调增加食欲和多吃。 毕竟,一种食物如果提鲜了,肯定会好吃,一旦好吃了,很多人就会控制不住欲望而多吃,如果吃多了,又怎么可能做到养生呢?

反过来说,如果真的想要强调养生,所有的食物食材只会用基本的配料来烹饪制作,这种情况下,味道怎么可能和提鲜后的食物相提并论?

所以说,鲜味变化的背后,不过是人类在跟自己的欲望作斗争。而资本正是利用这一点,在不同时期制造各种各样的观念,不知不觉间就控制了你我的味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