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主的炎症反应 痤疮的发病机制 皮脂腺功能亢进
 P.acne的作用
 漏斗部角化过度









临床上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 采用Pillsbury分类法将痤疮分为Ⅰ~Ⅳ度

Cunliffc分三级 l 轻度痤疮-闭合性和开放性粉刺为主 l 中度——炎性丘疹和脓疱为主 l 重度——结节及炎症性囊肿为主
痤疮的治疗 l 系统治疗(抗生素疗法、性激素疗法、维甲酸疗法) l 局部治疗 l 其它治疗 l 幻灯片7系统治疗: l 中、重度的痤疮 l 轻度痤疮: l 有形成瘢痕趋势 l 心理负担承重 l 有可能形成明显的色素沉着 l 求职困难 l 常联合应用外用药物 l 疗程:通常为数月或数年(维持治疗)
必须对患者强调疗程? l 抗生素:6-12月-间歇使用? l 性激素:1-6年? l 维甲酸:4月?
抗生素治疗的现状 l 应用最多,但疗效常常令人失望 l 目前缺乏剂量-疗效的研究 l 那种药物作为第一线药物具有经验性和习惯性
抗生素治疗机制 l 抗菌,减少P.acne数量 l 抗炎作用 l 减少炎症性细胞因子释放 l 调节补体激活途径,减少白细胞趋化 l 减少超氧基团产量
目前医师在选择抗生素时的依据: l 出版/发表的文献中提到的有效药物 l 治疗原则 l 处方习惯 l 事实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不太考虑耐药问题
治疗方案和耐药问题 l 大多数国家里,均超过100种治疗选择(单独应用或联合用药) l 那些方案能引起耐药、那些不引起?那些是有效的? l 治疗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习惯性 l 耐药的情况现今更明显 l (有否考虑糠粃孢子菌?)
系统用药的问题 l 组织中药物浓度会超过敏感菌的MIC,但难以超过耐药菌的MIC l 系统用药后皮肤菌量开始会迅速减少,但不久会迅速恢复:产生耐药 l 由于痤疮的疗程长,耐药很容易发生 l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能发生耐药,其发 生耐药依次为红霉素、氯洁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磺胺药,美满霉素及氧氟沙星较少耐药
耐药菌的意义 l 尽管P.acne不是最重要的机会菌也极少引起感染,但在炎症性痤疮中的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与临床相符合。 l P.acne能在皮肤表面繁殖吗? l P.acne是毛囊中的永久寄生菌还是临时寄生菌? l P.acne在毛囊中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感染还是共生?
那些人可能会携带有耐药P.acne l 长程连续的抗菌治疗者 l 治疗反应差者 l 复发患者 l 依从性差的患者 l 既往在门诊有过长期治疗病史者
不太可能携带耐药P.acne l 未经任何治疗的患者 l 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 l 既往使用非抗菌治疗的患者
性激素作用机制 l 精确机制不明 l 减少血浆睾酮和脱氢异雄酮的产量 l 减少皮脂腺细胞中双氢睾酮的转换 l 皮脂分泌抑制与CPA存在剂量关系
性激素治疗 l 雌性激素+醋酸环丙孕酮(达因) l 雌性激素+氯地孕酮(belara) l 安替舒通(非性激素) l 外用治疗通常无效
维甲酸(Isotretinone) l 严重的痤疮 l 常规治疗无效的中度痤疮 l 明显的瘢痕形成而且病情进展(无论痤疮轻重) l 明显的心理压力(无论痤疮轻重) l 几种变异的痤疮: l 爆发性痤疮、面部脓皮病、G-细菌性毛囊炎
剂量与疗程 l 0.5-1.0mg/kg l 严重痤疮、年轻男性、躯干部痤疮剂量偏大 l 开始剂量可从小开始,以后逐渐加大 l 疗程4-6月,累积剂量:120mg/kg.
治疗反应差的原因 l 巨大粉刺(维甲酸治疗后):减量/停药、激素、外科 l 严重的结节:加用激素(0.5-1.0mg/kg) l 吸收减少:既无疗效也无副反应,加大剂量(超过1mg/kg)
维甲酸治疗后复发病例 l 足疗程的治疗后约有30-40%可能复发 l 可以使用外用疗法或口服抗生素 l 也可以重复维甲酸治疗 l 维甲酸停药后获得长时间治愈原因不明
其它系统性治疗 l 在维甲酸诞生之前,曾有很多种系统治疗药物 l 氯苯吩嗪:现很少应用 l DDS:无效或微效 l 皮质激素:在炎症明显时联合用药(不超过4周) l 非甾体抗炎药物:常和抗生素连用,现很少应用 l 抗忧郁药物:
局部用药时的情况 l 理论上局部用药只对用药部位产生影响不会诱发系统耐药,但没有治疗的部位是否会受到影响? l 局部用药其药物浓度可覆盖和超过耐药菌MIC, 因此对敏感菌和耐药菌均产生作用,故耐药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l 用于治疗痤疮时药物的浓度较普通软膏要高。 l 不能将炎症性痤疮简单的认为是一种感染。
目前常用的外用药物 l 过氧化苯甲酰 l 红霉素 l 维甲酸 l 磷酸氯洁霉素 l 壬二酸 l AHA l 醋酸锌 l 丹参酮 l 烟酰胺 l 安替舒通 l 性激素 l 皮质激素 l 四环素 l 灭滴灵 l 氯霉素 l 硫制剂 l 水杨酸
局部治疗在痤疮中的意义 l 治疗轻度痤疮的首选方案 l 中度痤疮的基础治疗 l 复发时的首选治疗方案 l 在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理想的痤疮外用治疗药物 l 高效能透入毛囊皮脂腺内 l 局部不被代谢 l 最少进入真皮被机体吸收 l 高效能地作用痤疮发病的四个因素 l 最少的局部副作用 l 最好的病人依从性
如何选择外用药 l 根据痤疮发病的四大环节 l 痤疮的类型:炎症型、非炎症型或混合型 l 痤疮的病情:泛发或局限、炎症程度 l 患者皮肤的耐受能力 l 病情长短、是否有过治疗史、治疗反应如何 l 迄今没有一种外用药物显示有抑制皮脂分泌
外用药使用的一般原则 l 并非仅在患处使用,而是整个发病区 l 并非短时间应用,而是长时间应用 l 开始时多用,以后改为维持 l 指导患者应用,避免局部刺激作用
外用药物常见的副作用 l 红斑 l 刺痛/灼热 l 干燥/脱屑 l 痤疮加重 l 耐药 l 光敏感 l 刺激性皮炎
维甲酸外用 l 70年代全反式维甲酸首先应用于临床、目前是痤疮局部治疗的热点 l 能缓解毛囊漏斗部的角化过度 l 是唯一能使角化正常化的外用制剂 l 能消除微粉刺,在痤疮治疗的维持阶段具有重要作用
维甲酸外用时的副作用 l 局部刺激(干燥、红斑、脱屑、刺痛等) l 光敏感(光稳定性是另一种概念) l 过敏反应 l l 剂型:乳状:.025%, .05%, .1%(刺激小些) l 胶状: 025%, .01% l 液状: .05%
外用维甲酸可能的作用机制 l 1987发现了维甲酸的特异性受体RARa- ß- r- l 皮肤中的受体表达主要是RAR-r,而且可能在痤疮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l 选择性激活受体或许能减少外用时的刺激 l 设计了许多新的维甲酸外用制剂
维甲酸受体亚型的亲和力 l RAR a- ß- r- l Tretinoin + + ++ l adapalene - + + l Tazarotene - + +
几种维甲酸外用的临床比较 Tretinoin Adapalene Tazarotene 第一线治疗 yes yes yes 顽固病例治疗 yes - yes 严重痤疮 yes - yes 1型皮肤的耐受 yes yes yes 光稳定性 - yes yes 色素性疾病 yes ? ? 光老化/皱纹 yes ? ? 幻灯片36如何使用维甲酸 l 皮肤油腻,气侯偏湿时选用胶 l 皮肤干燥,气侯干燥时选用霜 l 很多人不能耐受凝胶制剂,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较地接受霜制剂 l 为减少刺激可从低浓度用起,但浓度与疗效存在正相关 l 一般每天晚上用药
壬二酸 l 使用浓度20%,霜 l 能消除毛囊漏斗部角化 l 抑制P.acne,而且不易产生耐药 l 抗炎(减少多形核细胞活性氧基的产生) l 疗效与BPO相似
过氧化苯甲酰 l 使用浓度: 2.5-4-5-10%,胶、霜、洗剂 l 抑制P.acne,作用较壬二酸强,而且不易产生耐药 l 具有角质松解和剥脱作用 l 具有抗炎作用(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抑制白细胞趋化) l 近30年的临床使用证实具有良好的疗效 l 具有一定的局部刺激作用,但真正的接触过敏反应很少,低于1/500。
红霉素与氯洁霉素 l 抑制P.acne,但容易引起耐药,氯洁霉素与红霉素有交叉耐药性,氯洁霉素与红霉素具有协同诱导耐药性 l 口服红霉素,皮脂腺内难以达到耐药菌MIC,故口服治疗常无效,而氯洁霉素不能口服。 l 外用高浓度的红霉素,皮脂腺内药物浓能达到和超过耐药菌MIC 红霉素具有抗炎作用 l 当红霉素与BPO 或醋酸锌制成复方制剂时,药理和疗效发生巨大的变化
局部用药 l 红霉素耐药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l 当在红霉素制剂中加入过氧化苯甲酰或醋酸锌时,其抗菌性能和临床疗效完全改变,使其成为较成功外用药物,不但疗效好,而且几乎不发生耐药,这是为什么?哪种成分其更主要的作用?其它药物合用情况也会如此乐观吗? l 无论是系统用药还是局部用药,即使是最成功的治疗,P.acne 也不会被彻底消灭。
复方制剂 l 1.2%醋酸锌&4%红霉素 l 2%红霉素&0.05%Tretinoin l 3%红霉素&5%BPO l l l 必麦森(Benzamycine)
其它外用药物 l 1-3%水杨酸酒精:收敛、角质溶解 l 含硫制剂:很少应用(无效或微效) l 0.75%甲硝唑:无效或微效 l 丹参酮:药物的颜色不受欢迎 l 2%安替舒通:无效 l 过氧化氢霜:有效
其它治疗 l 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抗炎 l 冷冻:起动自身免疫反应 l 粉刺排出 l 瘢痕的治疗:胶元注射、自体脂肪移植、环钻、磨削、激光、化学剥脱 l 中医中药:丹参酮、一清胶囊、枇杷清肺饮
Acne Therapy A step-wise approach to acne therapy Ref: Webster,MD,PhD:Acne . Dermatol 1996,8:237-268
疗效差的原因 l 诊断错误 l 痤疮分级错误和不合适的治疗方案 l 用药指导不够 l 患者的心理问题 l 依从性问题 l 治疗的副作用 l P.acne耐药及药物的释放问题 l 不恰当地使用Isotretinone l 局部处理不当 l 毛囊中药物浓度 l SER (>2.5ug/cm2.min) l G-细菌性毛囊炎、yeast问题、葡萄球菌问题等
如何提高疗效 l 成功的治疗依赖于合理的用药和病人的信任 l 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l 选择合适的剂型 l 尊重病人的生活习惯 l 了解病人所学到的知识 l 给病人提问的机会 l 和病人共同讨论化妆品问题 l 提供病人家庭中的教育材料
老外治痤 疮
激光、光和痤疮 l 机制 l 减少痤疮乳酸杆菌 l 缩小皮脂腺体积并减少皮脂分泌量
针对痤疮乳酸杆菌 l 最低所需能量:400~420 nm l 许多激光均有效 l 蓝光、强脉冲激光、mini强脉冲激光 l KTP激光(532)、脉冲染料激光(595),其他 l 疗程需要一个月左右(8次) l 但痤疮杆菌再生迅速,痤疮清除一般效果难以持久(1月) l Anyway,激光效果超过外用药-过氧化苯甲酰
针对皮脂腺的激光可以 l 皮脂在痤疮发生中起主要作用 l 激光可以缩小皮脂腺,减少皮脂生成:痤疮 l PDT l 1320 nm l 1450 nm l 1540 nm l RF

α-酮戊酸(ALA)和红光 l Hongcharu W, Taylor C, Chang Y, et. al. l 22例受试者、前瞻性研究、躯干部痤疮 l 外用ALA封包3小时后 l 照射红光:宽频550~700 nm、能量150焦 l 治疗1次或4次 l 检测皮脂分泌率、活检 l 痤疮皮损减少持续10~20个月 l 副作用:疼痛、结痂、红斑、色素沉着 J Invest Dermatol 2000;115(2):183-192 l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光动力学方案的设计更为人性化,光源已改用为蓝光或其他光源,每次治疗45分钟,治疗后可以正常上班而不影响工作, l 下图为一患者接受了3次蓝光+ Levulan(为α酮戊酸在美国的商品名)治疗的对比照片。 l
α-酮戊酸(ALA) +光:痤疮 治疗前 治疗3次后 3次治疗:光敏化蓝光(BLU-U)和α-酮戊酸(Levulan为ALA在美国的商品名)
光动力疗法:ALA和PDL(脉冲染料激光)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1年 Photos courtesy of Dr. Mark Nestor
红外激光:1 320、1 450、1 540 nm 整体加热、皮脂腺破坏中 通过对真皮中部、真皮深层的整体加热,皮脂腺因对热敏感而遭到破坏。
Fraxel激光 l 不是孔,而是光凝形成的柱状改变 l 不同组织参与修复过程。未治疗区域内有大量表皮干细胞和短暂增殖细胞(TA) l 利用脉冲能量控制深度 l 设置照射密度, 控制治疗面积 l








 体内组织学:治疗16天后 Manstein D, Herron GS, Anderson RR
1450 nm二极管(舒纹激光smoothbeam) l 先导性研究(初步研究):27位患者、背部痤疮 l 治疗侧:激光和致冷剂喷雾冷却与单独致冷剂喷雾冷却相比较 l 14~20J/cm2、one pass、4次 l 17位患者,末次治疗后随访24周 l 痤疮皮损减少98% l 16/17皮损完全消除 Ross EV, Blair MA, et. al. ASLMS 2002
1 450 nm二极管(舒纹激光) 皮损清除率 随访时间 在6个月的随访中,治疗皮损的疗效一直保持长期满意的状态。
1 450 nm二极管(舒纹激光) l Friedman P等报道,能量11~14 J/cm2、每4~6周1次,共3次 l 皮损计数减少 l 1次治疗后减少37% l 2次治疗后减少58% l 3次治疗后减少83% l l Lupton、Fitzpatrick和Uebelhoer、Baker报道 l 面部痤疮症状均有显著改善 Friedman P, Ming HJ, Asadi A, Goldberg L. Dermatol Surg 2004
激光、光和痤疮 l 在临床实践中将其用于以下情况: l 外用和口服药物失败 l 应用异维A酸(Accutane)之前或经异维A酸治疗失败 l 同时有痤疮和痤疮瘢痕的患者应首选 l 与药物联合治疗 l l 前景: l 家庭个人诊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