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5-04 09:09 |
作为博物馆发烧友,中国省级以上的博物馆我差不多逛过90%,所以我想按照不同朝代的「时间脉络」梳理一下我一眼爱上的文物们! 这篇文章是一眼就爱上的文物,所以可以非常主观的按照自己喜好来挑选文物,不用考虑典型器,也不用考虑历史意义,所以我可以尽兴凭个人喜好按照时间脉络,首推头脑中立刻想要推荐的文物,以后还会随着参观更多博物馆慢慢补充。 ------ Part 1新石器时代 (约1.8万年前~约5000多年到2000多年前)▼红山C形玉龙——最美的龙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这件红山玉龙由一块墨绿色的岫岩玉圆雕而成,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遗物。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制作精美的龙形玉器,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这件C形玉龙,端庄大方,简约却高贵,是中国人龙的精气神的最好的体现。龙体的正中有一个小孔,如果用绳子穿起来后,龙的首和尾正好呈向下水平的状态,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 Part 2河姆渡文化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猪纹陶钵——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猪形象装饰的陶器 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这件猪纹钵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从此陶钵上的猪纹饰可见其形象介于家猪与野猪之间,反应了野猪正在向家猪驯化的转变过程,也说明了当时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猪的饲养。 从这个猪的刻绘造型,表明了河姆渡人在原始绘画艺术的技巧上已相当熟练,绘制的笔法也十分简练,猪的形象逼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致的艺术品。 ------ Part 3夏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不讨论国际上学术界对夏朝的认可问题,按照中国夏商周断代的时间来界定)▼乳钉纹铜爵——-最美的爵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青铜爵作为一种常见的饮酒器,流行于夏商时期。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爵,当属这件1975年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夏代乳钉纹铜爵,被誉为“华夏第一爵”的夏代乳钉纹铜爵。 夏代文物简朴飘逸,乍一看虽然不起眼,细看却耐人寻味。就像这件乳钉纹铜爵,前有长流,后有尖尾,宛若一位轻盈舒展、迎风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发着俊巧清逸的气息。 ------ Part 4商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豕形铜尊——最美的尊 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商代豕形铜尊作野公猪形状,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这青铜猪全身布满了鳞甲纹和夔龙纹,它最吸睛的地方在它的背上站了个小鸟。有关专家大胆推测,这鸟很可能是灭绝的“野猪鸟”,就像犀牛鸟,达成共生。 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商晚期这类图腾化的动物青铜器有很多例,都很有趣,下面再介绍几件: ▼商代象尊——迄今所见唯一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商代象尊 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商代牛觥 现存于:衡阳市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殷墟妇好鴞尊 这件国家宝藏介绍过,女战神妇好的吉祥物 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图片为自摄 除了动物形态的,商代有两个人面像的青铜器,虽然谈不上一眼就爱上,但是看到以后真的是一眼就忘不了。 ▼商代大禾人面方鼎 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商代大禾人面方鼎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表情威严肃穆。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还有一件更是凶萌凶萌的,让人看完就忘不了▼商代晚期:镂空人面纹钺 现存于:山东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人面铜钺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狰狞可怖。 商代图腾崇拜,鬼神盛行,青铜器作为祭祀用品,总有一种狞厉之美。然而在四川三星堆和金沙,同时期却出现了另一种古蜀文明,中国并非产金国,但是古蜀地区出现了大量金器。 ▼商代晚期:金沙太阳神鸟——最美金器 现存于:金沙遗址博物馆
图片源于网络 太阳神鸟,整个金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等距分布十二条旋转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盯着“太阳神鸟”,头前后移动,会看到“太阳神鸟”在旋转。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该金饰含金量高达94.2%,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 Part 5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利簋——商周确切断代的直接证据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利簋上圆下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 利簋,虽然谈不上是最美的文物,但是它的历史意义过于重大,它腹内底部所铸33字铭文,记录了一次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天象,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日期;它是商周两代的划分的年代依据。 利簋属于意义重大,但是我个人觉得西周最美的青铜器是这件洛阳鼎▼兽面纹铜方鼎——最美、最端庄的鼎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此鼎俗称“洛阳鼎”,纹样庄重威严,肃穆,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这件铜方鼎的铸工精湛,看不出丝毫缺憾。”西周兽面纹铜方鼎已经抛弃商代过于繁复的纹饰,简约大方,但是提炼出来的兽面纹清晰凝练,森严凝重,给人以神秘之感,真的是越看越好看。 西周也很喜欢各种动物造型,但是不同于商代,西周的动物更偏重于写实性,商代的动物更像是创作过的图腾, 所以西周的动物们更为接地气↓▼盠西周青铜驹尊——走向写实性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盠青铜驹尊是西周时期写实动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已知最早的驹形青铜器。形象生动逼真,装饰极为简洁,相当准确地再现了小马驹的全身比例和身体结构,显示出周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看到这么写实简约的造型让人有一种穿越感。 说道西周,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在宝鸡青铜博物馆(中国青铜博物馆),宝鸡作为周人和秦人的发源地,从汉代就开始不停的出土重器,从这里出土的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毛公鼎、散式盘、虢季子白盘包括大克鼎都散落在国家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里做镇馆之宝,除此几件之外,宝鸡建国后出土的几样文物还是令人眼前一亮。 ▼逨鼎——让你看到青铜最初的颜色 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图片为自摄 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逨鼎共有十个,保存非常完好,甚至可以看到青铜作为吉金的原色,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青铜都是氧化以后变绿的才显得沧桑的,最早都是这种金灿灿的颜色,贵气十足。 其中四十三年逨鼎记述了周宣王劝谏监察官的言辞,记录了最早中国特色监察官及制度的故事,监察独立于行政与司法,纠察百官,历经千年,渊源流传。 ▼逨盘——证明了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 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图片为自摄 西周的青铜多为记事,盘子的盘口会越来越平阔,这件是件典型器。 逨盘上铸有360字,是建国后发现的最长的一篇西周铜器铭文。不仅如此,逨盘铭文是第一次从考古资料里完整地证实了西周各王世系,与史记完全对应,反证了史记的真实性,而更显其珍贵。 ▼何尊——“何”以为“尊”,我有“中国” 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图片为自摄 何尊!何以为尊,我有中国,来宝鸡看中国看的就是这尊何尊。 “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最早的证据,就是何尊内底所铸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 除了文化价值,何尊上高浮雕的兽面纹也非常有意思,以前看的都是平面的兽面纹,眼角眉牙的纹路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画,何尊的兽面纹是高浮雕的,完全让人看懂了平面纹路得兽面纹代表了什么。 ▼㝬簋——王之簋,簋之王 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图片为自摄 㝬簋的㝬,是周厉王的名字,所以这是一件王自作器,是周厉王用于祭祀的礼器。在洛阳博物馆藏着一件东周初期的王自作器,当那件王鼎器型粗糙、残败不堪,可见当时国力衰退到何种地步。而这件西周晚期㝬簋虽然造型简洁,但是器宇轩昂,霸气十足,而且这是西周簋当中最大的一件。所以这不仅是一件王簋,它又被称为西周“簋王”。 商朝青铜器三层花纹理细腻,适合近看细细品味;而西周青铜器纹理比商朝更为简洁粗犷,更适合远观,也有可能侧面说明当时祭祀场地及祭祀范围的增大。 ------ Part 6春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剑——最美的剑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源于网络 和这柄剑算是有缘,在湖北省博见过三次,成博开馆时候,又在成都再次见到:剑身上的菱形暗纹工艺现在也无法用古法实现,所以此剑没有任何复制品,展出必是真品。 表面采用镀鉻工艺,所以两千多年到现在没有任何腐坏氧化,现在依然可以一刀切断20张纸,在剑身特意打造成有束腰的造型以增大刺伤力。剑刃和剑身的铜锡比不同,剑身韧度好而剑刃硬度高,因此锋利不易断,这把剑在铸造难度上很高,因为作为青铜剑已经非常长了,剑格铸兽面形花纹,一面用绿松石镶嵌,一面用蓝色玻璃镶嵌,剑首铸有十一道同心圆。 每次看都让人觉得震撼,最美文物如果只能选十件文物我也会选它。 ------ Part 7战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不仅思想上百家争鸣,在青铜制造的形式和工艺上也是百家争鸣,尤其以楚国繁复至极的装饰为代表,我个人虽然有点密集恐惧症,但是战国最有特色的形式造型也不得不提。 战国最具代表的文物不得不提曾侯乙墓,除了超级牛的大编钟以外,要介绍下里面最美的两个极具战国特点的青铜器,看到实物让人不禁起一身鸡皮疙瘩:▼曾侯乙青铜尊盘——最精美、复杂的青铜器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这套青铜尊盘本来是曾侯乙爷爷的器物,由于曾侯乙太喜欢了,把爷爷的名字划掉改成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并带进了墓里。
图片为自摄 曾侯乙青铜尊盘与编钟相比虽然体积较小,但它的地位却丝毫不亚于编钟。尊盘是一尊一盘合为一器,共铸有84条龙,80条蟠螭,蟠螭和镂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 ▼曾侯乙冰鉴——最早的冰箱 现存于:湖北博物院
图片为自摄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中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最早的小冰箱↑ ▼ 曾侯乙墓里宝贝太多,里面的玉器和金器也值得一提:曾侯乙墓出土战国十六节龙凤纹玉佩
图片源于网络 这件玉器工艺极为繁复,采用镂空、浮雕、阴刻等技法,在连接各节的环各自透雕而成的活动的环之外,另增加3个可拆装的榫卯合成的活环和一个玉销钉。设计之巧妙、玲珑剔透;工艺之精湛、无以复加,代表了当时玉器雕琢工艺的最高成就。 ▼曾侯乙墓云纹金盏——这是目前所见我国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图片源于网络 ▼杜虎兵符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片源于网络 杜虎兵符铸于秦惠文王时期,掌握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虎身有错金铭文。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杜虎兵符为铜质,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战国水晶杯——被当作国宝的玻璃杯,可能跟你家的杯子一模一样 现存于:杭州博物馆
图片源于网络 战国水晶杯为战国晚期水晶器皿,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这简洁的造型让人看到觉得跟穿越了一样。 ▼战国铜牺立人擎盘 现存于:山西博物院
图片源于网络 铜盘牲形象逼真,站立平稳,牺背上站一女俑,双手捧一圆柱,柱顶置一镂空圆盘,可随圆柱旋转。“整个器物构思巧妙,纹饰精美、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山西省博物院的一件镇馆之宝。 ▼战国匈奴王冠 现存于:内蒙古博物院
图片源于网络 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表现了匈奴族勇猛强悍的性格及对英武善猎的崇拜。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 Part 8秦 (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秦朝的文物一想就想到代表大秦气势磅礴的兵马俑,不过我想提的这件反而是很温婉的一块碑,这块碑中国书法的起源,秦统一文字小纂,李斯撰写标准体小纂,可是很快被隶书代替,就是因为李斯的字太漂亮了,小纂标准体太难临摹太容易变形了,所以逐渐被简化的隶书所代替。▼琅琊刻石 ——李斯统一文字标准体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他对中国书法文字有三方面的突出贡献:一是统一文字,二是推广统一文字,亲作《仓颉篇》七章,作为摹本供世人临摹学习;三是改革文字,在篆书的书写基础上创新出一种新字体“隶书”,因此,篆书和隶书成为中国书法五大书体(楷、行、草、隶、篆)主要组成部分,李斯功不可没。 ▼跪式兵马俑——两千年前的户外鞋 现存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秦朝兵马俑的呼声很高,秦始皇陵也是由丞相李斯主持设计的,因为太众所周知了,所以就不多提了,提一下一个小细节。 秦代兵马俑作为大场面的阵列塑像,却不显得呆板,正是因为细节惊人,除了每个塑像的人脸、发饰都不同以外,甚至鞋底的花纹都刻画出来,他们的鞋底可以看出,当时鞋在不同部位“针脚”的分布有疏有密,鞋尖部分易受磨损,细密的针脚保证了鞋的耐磨性,提高了鞋的使用寿命。鞋的中间部位,针脚较为稀疏,以保证穿着更为舒适。鞋跟部分针脚又逐渐细密,增强对湿滑地面的附着力,提高防滑性能,可以说是2000年前顶级户外鞋了。 ------ Part 9两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西汉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 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T形帛画的出现,说明汉代初期,以毛笔作画,无论从画技,着色和布局方面的分析,都已达到高超的水平。除了单色,还有调色。布局更是巧妙,各界之中,墓主人形象显著,主题突出,完全符合帛画的用途,T形帛画的艺术语言,已十分清楚,可以说汉代帛画是魏晋中国画的直接起源。 ▼西汉铜朱雀衔环杯 满城汉墓出土 现存于:河北省博物馆
图片为自摄 朱雀衔环出土于满城汉墓刘胜妻窦绾墓。 朱雀衔通体错金,神采飞扬,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色彩斑斓。出土时两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推测为窦绾装化妆品的工具。▼西汉彩绘雁鱼铜灯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片源于网络 整个灯为一只鸿雁回首衔鱼的形状。灯盘灯罩能够转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方向。最令人惊叹的是,它还暗藏一个防治污染的巧妙“机关”!灯的油烟会顺着大雁颈部导入大雁的腹内,腹内盛有清水,烟会溶于水中。 其净化空气的原理和河北满城汉墓的长信宫灯是一样的。但是可能因为我比较喜欢小动物,觉得这件比长信宫灯更活泼有趣,更可以体现汉代生动的艺术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