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5-04 15:15 |
2019年,住在上海的赵芸45岁,是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的行政文员,工作已有十七年,她每天习惯了早出晚归,常年久坐办公室八九个小时,几乎没有时间运动。为了赶早打卡,她早餐常以油条、豆浆草草了事,午餐多点高盐高脂的外卖如红烧肉盖饭、炸鸡饭等。工作压力大时,她习惯以甜点“犒劳”自己,一坐就是一下午。晚上下班后,她又常靠重口味夜宵和啤酒放松,从不控制分量,渐渐的,身体也就出现了问题。

2019年6月13日下午,赵芸午休时突感心跳有些发紧,胸口像被一只手轻轻摁住,让她也下意识的把手放到了胸口,但依然感到呼吸不如往常顺畅,便坐直了上身,朝窗户处张望了些,以为是天气渐渐炎热,室内空气不流通的原因,便打算起身去把窗户打开得更开些。 但起身时突然又感到头晕严重,眼前霎那间黑朦了两秒,手撑着桌面才没有倒下,不过胃里也隐隐感到恶心,使得赵芸微微弯腰低了下头,干呕了一下,差点把中午吃的红烧肉盖饭吐出来,另一只手从胸口移到了太阳穴揉了揉,又拿过旁边的水杯喝了口水,情况才有所缓解,赵芸便走到了窗户边吹了吹新鲜空气,但那股胸闷感持续到了下班。 晚上七点,赵芸比以往提前下了班,想着要回去好好休息下,但快步赶地铁时,胸前忽然一阵灼热感袭来,让她立马停住了脚步,手又放到了胸前,却紧接着感觉到从胸骨中间放射开的钝痛,像什么东西在身体里拧了一圈,使得她伸手扶住了旁边的柱子,微微弯腰,呼吸变得急促,但总觉得气不够用,同时手心感到心跳变得沉重、缓慢,像被什么压着,赵芸下意识咽了咽口水,但就连咽口水都带点涩。

不过站了几分钟,情况又有好转,赵芸猜想是这段时间太累的原因,继续搭乘地铁返回了家中,并早早睡到了床上。而真正引起她警觉的是6月27日凌晨两点,赵芸被强烈的胸痛感惊醒,疼得她反射性的蜷缩起了身体,双手用力的捂在胸口,感受到了心跳又快又沉,像敲在骨头上,一下一下震得发麻。 同时惊醒了旁边的丈夫,打开灯一看,赵芸浑身是汗,脸色煞白扭曲,龇牙咧嘴的无法动弹,丈夫试图把她扶起来,然而赵芸只感到头部强烈的眩晕,眼前阵黑,下意识要抬起左手臂,但又感到手臂发沉发麻,像是灌了铅一般的垂在肩膀,赵芸又想开口说点什么,但声音全都堵在了胸口。好在丈夫立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拨打了电话。 经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显示:赵芸的左前降支近端狭窄达60%,伴局部斑块形成,血管内壁可见明显的粥样硬化影像。心电图提示T波改变及ST段轻度压低,动态心电监测记录到多次短暂性心肌缺血发作。抽血化验中,低密度脂蛋白(LDL)为4.2 mmol/L(正常参考值<3.4),甘油三酯为2.3 mmol/L(正常<1.7),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也轻度升高。医生结合症状与检查,确诊赵芸为稳定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并建议她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考虑介入治疗。

医生合上报告单,语气平静却不容忽视:“赵女士,您的冠状动脉已经有60%的狭窄,这和您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工作压力大有关。血脂明显升高,心电图也提示心肌缺血,这是典型的冠心病。”他为赵芸开出了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扩血管药,并叮嘱她:“必须规律服药、低盐低脂饮食,避免熬夜与情绪激动,最关键的是,您要把心脏当回事。它已经在向您发警告了。” 赵芸连连点头,出院后就改变了饮食和作息习惯,吃得清淡,戒酒戒糖,并坚持晚上十点上床睡觉,本以为身体情况会越来越好,意外却再次发生。 2019年8月30日,赵芸快步走后顺道买菜回去,才刚上楼,就突然感到胸口就像被突然敲了一下,令她的身体一颤,手迅速扶住旁边的栏杆才没有倒下,但紧接着却是感到一连串快慢交替、跳空的心跳,像琴弦断裂般失控,使得赵芸坐下身来,手臂也失去了力量,拎着的菜从手上脱落掉在了地上。

但她已无法顾及,她强烈的感觉到这次的心跳比以往的每次情况都不一样,手又一次放到了胸口,然而心口像是被堵住了,胸腔里的空气怎么都吸不满,即便她张着嘴喘气,也未能让情况转好,反而感觉整个肺部在灼烧,每吸一口气都像从细管里吸风,急、窄、浅,带着呛咳,咳得赵芸浑身发软,也出了一身冷汗,而后无力的倒在了地上。 声音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出来一看,看到她脸色发白,嘴唇泛青,身体抽搐个不停,像是呼吸不上来,瞳孔都开始失焦翻白眼,连忙拨打了急救电话,并通知了赵芸的丈夫。 经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显示:左前降支中段狭窄达75%,伴有不稳定斑块形成,血管内壁明显粗糙,存在局灶性钙化。心电图表现为S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动态心电监测中记录到室性早搏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提示心律失常。医生综合判断,确诊赵芸为不稳定型冠心病,存在高危心肌缺血风险。

看到这样的结果,赵芸陷入了惶恐之中,认为自己在生活方面已经做得很好,坚持清淡饮食,按时服药,快走锻炼,结果血管狭窄到了75%,对于后续的治疗充满了抵触,嚷嚷道:“干脆让我就这么走了,活着就是受累。”其丈夫劝了又劝,才勉强让赵芸的情绪冷静下来,赵芸的丈夫又四处寻医问药,找到了高润霖院士。 高润霖院士查看了赵芸的病历,随后与她和她的家属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赵芸的情绪明显好转了,回去后一一照做,2020年3月5日按时到医院复查,结果让医生都欣喜不已,仅半年,她的血管狭窄75%成功降到36%,医生都感到万分不可思议,“我在临床待了十多年,您这样的情况,简直是凤毛麟角,您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是做手术了吗?” 然而检查却发现,赵芸并没有手术的痕迹,反而左前降支狭窄达到了下降到了35%,而右冠状动脉的狭窄更是完全消失了,这样的情况让医生十分疑惑,要知道这是血管的病变啊,怎么会不经过手术就让狭窄消失呢?如果人人都能这样,那支架手术也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医生无不感叹道:“赵芸,你创造了一个奇迹啊,我从医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不用手术就让血管狭窄消失的情况,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么?”

赵芸哈哈大笑,笑得爽朗,说道:“其实我也没有特意去做什么,除了我丈夫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找到了高润霖院士,我按照高润霖院士说的3个方法,坚持下来后,胸闷胸痛、心律失常的情况就渐渐消失了。” 赵芸并没有藏着掖着,把她的情况都告诉了医生,令医生恍然大悟,说道:“你的成功是有原因的啊,其实血管狭窄并没有那么可怕,关键点就在于坚持!做好这三件事,血管狭窄就能慢慢消散,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第一件事:每天坚持“饭后快走30分钟”,控制餐后血脂波动 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虽知道运动重要,但往往无法坚持,更不知道什么时机动得最合适。赵芸根据营养科医生建议,开始实行**“饭后30分钟快走”**的策略。这种低强度、规律性的运动能有效降低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内壁的沉积。 她每天三餐后,都会穿上运动鞋,绕着小区快步走30分钟,不追求速度,但保持持续性。尤其是晚餐后,她曾经习惯性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现在则主动换成快走,这一改变让她的夜间血糖、血脂水平明显改善,减少了脂肪过夜在血管壁沉积的机会。研究表明,饭后适量快走比空腹锻炼更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因为它控制了最容易被忽视的——餐后代谢高峰。 赵芸通过这项简单但高度可持续的运动形式,不仅减少了体重负担,还帮助血管更稳定地“喘口气”,减轻了心肌供血压力。

第二件事:坚持“每周两次深绿色蔬菜+高膳食纤维日”,主动降低内源性胆固醇 赵芸确诊时,血脂异常尤为明显:LDL偏高,甘油三酯也超标。医生开了他汀类降脂药物,但同时提醒她:如果不在饮食上下功夫,药物也只能缓解一时。 她开始在饮食中加入“功能性食材组合”——每周设定两天高纤维+绿叶蔬菜日,主打深绿色蔬菜如芥蓝、菠菜、苦苣、油麦菜,同时摄入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片、糙米饭、红薯、绿豆和黑木耳。这些食材有助于阻断肠道胆固醇吸收、促进胆汁酸排泄、减少肝脏合成胆固醇。 她还坚持早餐吃一份混合坚果+脱脂酸奶+燕麦组合,既提供饱腹感,又平稳血糖。晚餐则少量粗粮配高纤蔬菜,戒除过去一顿吃两碗白米饭的习惯。她甚至在饭前喝一小碗菌菇汤或海带汤,用来延缓碳水吸收,降低饭后血脂高峰。 经过3个月的坚持,她复查发现LDL明显下降,从4.8 mmol/L降至3.0 mmol/L,甘油三酯也降至正常值以内。医生评价:“这说明不仅药物起效,您在膳食结构上的努力,也在帮助血管一点点地‘松开’。”

第三件事:执行“每月一次全天低脂断盐日”,给血管一个“休息日” 赵芸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的饮食干预方式:每月选择一天,实行“低脂断盐”饮食日,即整天只摄入蒸煮蔬菜、水果、粗粮粥,不添加任何食盐、油脂和调味品,主打天然原味。 这一天,她只吃三顿非常清淡的食物,比如:早餐是原味燕麦粥加苹果,中餐是蒸南瓜+焯水青菜+红薯粥,晚餐是紫薯+白菜汤。这并不是节食,而是让胃肠、肝脏和血管系统“主动休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