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5-12 17:37 |
在一项发表于《中华高血压杂志》的研究中提到: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7.5%。

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辽宁等地,由于饮食偏咸、生活节奏紧张,高血压患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一位年仅32岁的辽宁男子,在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后,遵医嘱长期服用倍他乐克控制血压,半年之后的身体变化,引发了医学界与公众的广泛关注。 这不仅因为其年轻的年龄,更因为倍他乐克长期服用后的实际效果,打破了大众对于“西药降压副作用不可避免”的固有认知。 倍他乐克(Metoprolol)是一种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常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疗。

它通过阻断心脏β1受体,减少心率和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心输出量,达到降压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倍他乐克在控制血压波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尤其适合伴有心动过速、焦虑、心律不齐的年轻高血压患者使用。 半年时间,这位辽宁大哥的血压从最初的155/98mmHg稳定至126/82mmHg,心率也从90次/分钟下降至72次/分钟。 在此期间,他严格按照医嘱每日服用25mg倍他乐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更重要的是,他的夜间血压曲线趋于平稳,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所改善,提示早期心肌重构得以逆转。 这一临床表现,充分印证了早期干预、个体化精准用药在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心血管疾病,其危害不仅限于血压本身升高,更在于长期血压波动对靶器官的损伤。 脑卒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等严重并发症,往往在高血压控制不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内容,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的90%以上,多因遗传、肥胖、高盐饮食、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

年轻人高血压更具有隐匿性,常常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 症状表现上,高血压初期或许仅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部分人甚至长期无症状,直到出现靶器官受损才被发现。这也是为何临床强调“早筛查、早诊断”的根本原因。 在治疗方面,倍他乐克作为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其优势在于对心率控制效果良好,减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对年轻高血压尤为适宜。 与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ACEI类(如贝那普利)等药物相比,倍他乐克对运动耐力影响较小,副作用较轻,尤其对焦虑型高血压人群具有双重疗效。

但它也并非适合所有高血压患者,特别是伴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动过缓者需谨慎使用。 中医对此亦有独到见解。《黄帝内经》中早有“眩冒者,血上冲也”的记载,认为高血压属“眩晕”“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等范畴。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为致病根源。治疗上多以清肝泻火、化痰降浊、补肾益气为法。 如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经典方剂,在临床中常用于辅助治疗高血压,改善症状,减少服药次数。 现代医学研究也支持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科学性。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布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高血压较单纯西药治疗组在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尤其是中药在调节自主神经、改善血液黏稠度、抗氧化、抗炎方面具有独特地位。 尽管如此,中西医结合治疗仍需个体化评估。部分中成药存在成分不明、药效不稳定、与西药相互作用等风险,不可盲目使用。 医生在为患者制定用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等多个维度,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的预防远比治疗更为重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高血压指南》,日常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控制体重,维持BMI在18.5–23.9之间。 减少钠盐摄入,每日摄盐不超过5克。 增加钾摄入,多吃蔬果,如香蕉、菠菜。 戒烟限酒,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坚持规律运动,如快走、太极、游泳等。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高度紧张。 每年至少测量血压2次,尤其是家族有高血压史者。

从医生的临床角度来看,年轻人高血压的管理更应注重生活干预与药物治疗并重。药物并非唯一手段,而是辅助手段。 许多患者仅依靠药物控制血压,忽视生活方式调整,往往事半功半。临床中也见过不少患者在实现体重下降、饮食改善后,血压明显下降,甚至逐渐停药。 对于长期服用倍他乐克的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率、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水平,警惕药物潜在副作用,如乏力、手脚冰凉、性功能减退等。

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就诊评估,不可自行停药。此外,患者应了解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病,治疗目标不仅是控制血压,更是预防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 在医生看来,倍他乐克作为一线降压药物,其临床价值毋庸置疑。但其使用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和个体差异基础上。 中西医结合虽具协同优势,但不宜盲目尝试,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更重要的是,社会大众应提升高血压认知,尤其是年轻群体,不能将其视为“老年病”。

辽宁这位大哥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板: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依靠规范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年轻高血压患者同样可以实现血压稳定、器官保护,避免并发症,实现高质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