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有时候光看一个人走路,就能大概判断出他的肾功能怎么样。”市郊卫生服务站的王阿姨在门口等挂号,闲聊时跟一旁的邻居说了这么一句。 
这句话把旁边排队的小伙子听得一愣,他抬头看了她一眼,笑了笑,但没说话。 他确实觉得奇怪,脚跟和肾能扯上什么关系?可这话出自她口里,好像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小地方的老年人都挺信这些,但到底是经验还是迷信? 人的身体从来不是分割开的一块一块器官,它像一张绷紧的网,哪一个点松了,整张网都会跟着下垂。 看上去再微不足道的动作,有时候恰恰是更深一层问题的表象。 脚跟能不能有力地提起,背后不只是肌肉力量的问题。 
那是内分泌、神经支配、血液循环,甚至微量元素代谢共同作用的结果。 肾也在其中。大部分人以为肾问题就只是排尿、腰疼、浮肿。 其实那只是最末端的表现。肾的功能到底稳不稳,得看整个身体的配合能力。 肾不是单独工作的机械零件,而是调节水、电解质、酸碱、激素合成和骨代谢的核心。 脚跟发不上力,或许只是肌腱松弛,但肌腱修复能力差,又可能和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异常相关。 而维生素D的活化,主要靠肾脏。 
很少有人知道,活性维生素D的形成,第一步在皮肤,第二步在肝脏,第三步就是肾脏里的1α-羟化酶。 如果这一步出问题,血液里即使有足够的维生素D3,也不能转化成能被身体用的形式。 长期维生素D活性低,会影响钙的吸收,进而让骨质变软、肌肉力量变弱。 所以,看似是脚跟抬不起来,其实可能是维生素D代谢失衡的结果。 而代谢最后一环,卡在肾。这并不是个理论假设,而是有数据的。 2016年《美国肾病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超85%的人血液中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偏低。 
这些人并不是晒太阳不够,也不是吃得不对,而是肾脏的羟化功能出了问题。 另一个角度来看,肌肉和肾之间的关系也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复杂。 肾病最初期的损害不会让人疼,也不会影响尿量,但它可能悄悄地改变肌肉蛋白的合成率。 肌肉合成减少,最先表现出来的不是手臂或大腿,而是那些小肌群,比如控制脚踝活动的腓肠肌、比目鱼肌。 一个人走路开始拖脚、抬脚吃力,未必是老了,也未必是缺钙,更有可能是肾功能下降的早期信号。 有一种误解,是把肾当成一个单纯的“排毒器”。 
这误导了很多人,让他们把尿多尿少当作唯一的判断标准。 其实,肾作为内分泌器官,在调节红细胞生成激素(EPO)上起关键作用。 红细胞不足,氧运输能力下降,肌肉供氧变差,力量自然下降。 有研究指出,在肾功能下降到GFR60ml/min以下时,超过30%的人会出现轻度贫血,而这时候肌肉耐力也会同步下降,运动能力开始减退。 肾对钠的重吸收功能也值得注意。 钠离子浓度低,会影响神经兴奋传导速度,导致反应迟缓。 
很多人以为是年龄大了、退化了,其实也可能是肾小管功能变差,钠吸收不足。 这些变化不会让你直接感到痛,但日积月累,会让你失去协调动作的精细能力。 再看脚跟提不起来的动作,其实就是神经、肌肉、钠离子传导之间配合不畅的写照。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肾功能下降的征兆常常被“正常体检指标”掩盖了。 标准血肌酐值范围虽然看起来在“正常”,但很多人不知道,它对老年人并不敏感。 一些肾功能已下降超过40%的人,血肌酐依旧在“正常”范围内。 
这时候,如果只看化验单,不看动作、反应、体力,就很容易漏诊。 所以说,那些没被注意到的动作变化,是比化验单更早的预警信号。 有些人觉得自己精神状态还不错,但抬腿无力、站起缓慢、提脚迟钝,这些动作在生活中重复无数次,谁也不会刻意去观察。 但就是这些动作,在不经意中透露出身体内部的真实状态。 肾不好,未必从腰疼或尿频开始,而可能从走路时提不起脚跟开始。 脚是末梢,越是远离核心的部位,越容易暴露系统性的问题。 
这和中医讲“肾主骨、生髓”并不矛盾,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说法其实早已有迹可循。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肾功能不稳时,磷排泄效率下降,血磷水平升高。 高磷不仅会刺激甲状旁腺分泌PTH,造成骨脱钙,还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 这种状态下,哪怕是走两步,都会感到疲劳,甚至轻微的脚部用力都会引发肌肉酸胀。 这些感觉无法从X光或B超中发现,但却真实地存在。 对肾的误解,往往来自对身体整体性的忽视。 
总以为是某个地方出毛病,却不知道身体从不单打独斗。 肌肉、骨骼、神经、电解质、激素,这些系统一旦有一个环节失衡,肾就会卷入。 脚跟的表现,只是这场系统紊乱的信号灯。 那么,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腰酸或者尿多,而是那些“没那么疼”“没那么明显”的身体小动作。 当这些小动作开始变得迟缓,变得力不从心,变得不再顺畅,也许,比化验单先一步的,是身体在悄悄提醒:内部有地方开始失去平衡。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体检一切正常,却总是感到疲劳、脚步沉重? 
疲劳和脚步沉重的感觉,很多时候并不来自肌肉,而是神经-肌肉协调系统的能量障碍。 肌肉不是真的没力气,而是神经指令传导得慢、氧气供应跟不上、代谢废物清除不及时。 这三者当中,肾起着极其关键的协调作用。 它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状态,促进红细胞生成。 只要这三项中任何一个出问题,都可能让人“看起来正常”,但实际上“内部失调”。 这不是单一器官的故障,而是一种更底层的调控紊乱。 
懂这一点,才懂得该怎么从细节入手,提早发现问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周雅俊,卞汉生.肾功能障碍法医临床鉴定现实问题及实践策略[J].法制博览,2025,(07):9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