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年过60岁要远离喝茶?医生坦言:不想抬进医院,3种茶类避免饮用[12P] --]

武当休闲山庄 -> 生活妙招 -> 年过60岁要远离喝茶?医生坦言:不想抬进医院,3种茶类避免饮用[12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5-20 15:13

张大爷今年快七十了,年轻时爱喝茶,尤其是那种闷得发黑、苦得发涩的浓茶。
晨起一壶,午后一壶,乃至临睡之前亦要来上一壶。他自己说喝茶提神,能清火利尿,早年连头疼感冒都靠茶“冲”过去。

但这两年身体明显不行了,常常睡不着、胃胀、心跳忽快忽慢,手脚也经常发麻。
一开始家里人还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退化,后来住院查出心律不齐,医生第一句话就是:茶,得停,特别是你这么多年喝的“那种茶”,不是养生,是给身体添堵。
很多老年人一直信“茶能养人”,觉得喝茶是种清静生活方式。
茶壶一端、电视一开,日子有滋有味。

但过了60岁之后,身体代谢变了,器官功能也跟着下坡路,原来能承受的刺激,现在可能就成了负担。
尤其某些茶,喝得越久、喝得越勤,问题就越容易集中爆发。
特别是那几种看着无害、喝起来有味的“误区型茶类”,要是不赶紧避一避,说不定哪天就从沙发上直接被抬去了医院。
最典型的就是浓茶。大部分人都觉得浓茶“劲足”,尤其老年人常说“淡茶没味儿,浓茶才提神”。

但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浓茶的咖啡因含量高,鞣酸含量也高,这两样东西对中老年人来说就是双重打击。
先说咖啡因,过了60岁,肝脏代谢能力下降,咖啡因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不容易排出去。
它会持续刺激中枢神经,让人晚上睡不着,心跳快,还容易出现焦躁、眩晕。
尤其对原本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浓茶等于是直接把交感神经推上高位,心率上不来就乱跳,血压上不去就乱飙,搞得整个人像挂在电线上一样悬着。

北京协和医院有一项研究专门调查了65岁以上老年人的饮茶习惯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结果发现,每天喝超过4杯浓茶的人,心律失常发生率比不喝茶的人高出39%,尤其在夜间更明显。
心跳一旦不规则,心房颤动、心衰的风险就来了,不是说说吓唬人,是实打实地从心脏传出来的信号。
而浓茶里的鞣酸,会影响铁、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常喝浓茶的老人,骨密度普遍偏低,更容易骨折,尤其冬天摔一跤就是骨裂,这点不少人吃过亏还不知道跟茶有关。

更要命的是,浓茶还容易刺激胃酸分泌,有不少老年人胃口不好、胃胀、食欲低,其实是被茶水“喝坏”的。
中国营养学会公布过一项大样本饮食与消化系统健康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空腹喝浓茶或饭后马上喝茶的,胃酸倒流、胃黏膜糜烂的比例显著上升。
很多人原本是想靠茶“消食”,结果反倒把胃酸催起来,烧得胃口都没了,长期下来,消瘦、营养不良、免疫下降,全都跟着来。
再说那种市面上很常见的“含糖茶饮料”,外包装画得花里胡哨,写着什么乌龙、绿茶、茉莉、红茶,配料表一看,前三项永远是“水、白砂糖、茶粉”。

有的老人出门觉得口渴,便利店抓一瓶,看着像喝茶,其实就是在喝糖水。
血糖高的人,几口下去,血糖飙上去不说,茶多酚含量还少得可怜,根本起不到“茶”的作用。
上海市疾控中心曾经对50种市场茶饮料做过营养成分测评,发现平均每瓶含糖量在20克左右,差不多相当于5块方糖。
对一个已经糖耐量异常的人来说,这一瓶下去,血糖能飙升2-3 mmol/L,尤其饭后喝,刺激更强。
更糟糕的是,这类饮料常常用香精、色素来“模拟茶味”,里头加的有些是人工甜味剂,有的对胰岛细胞有潜在损害。

有个词叫“代谢混乱”,指的就是这种看似没热量、实则干扰身体内分泌的食品。
年纪大的人胰岛功能本来就在走下坡路,这时候再搞点“假糖”进去,等于雪上加霜。
还有一点更“阴”,含糖茶饮料喝多了,会让味觉麻木,原本觉得水果甜、米饭香,慢慢都觉得没味儿了,就会不自觉地吃更咸、更重口的食物。
这样一来,盐摄入跟着超标,血压控制更难。

江苏营养学会有一份社区调查报告提到,日常饮食偏咸的老年人中,有53%的人同时喜欢喝茶饮料,这类人群高血压控制不达标的概率是其他老年人的两倍。
有些老人还信中药茶,觉得啥毛病泡一泡就好,降压茶、降脂茶、排毒茶一抓一大把。
其实这些茶里不少加了泻药、利尿成分,比如决明子、荷叶、番泻叶、泽泻之类的,短期看着效果好,体重轻了、血压低了,但其实是在“脱水减负”。
水分一流失,血液变稠,心脑供血能力下降,尤其夏天或出汗多的时候,特别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

广州中医药大学曾统计过中药茶引发低钠血症和低血容量性晕厥的病例,大多是老年人,且集中在服用含泻下、利水成分的中药茶之后48小时内发作。
表面上看是“茶疗”,本质上是在滥用药物。
中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变弱,钠钾离子调节能力差,一点外力干扰就会让电解质紊乱,轻的头晕乏力,重的甚至诱发心律问题或晕倒摔伤。
还有些中药茶打着“抗癌”“祛湿”“排寒”的旗号,配方五花八门,很多人自己在网上搜着配,什么陈皮、黄芪、党参一堆往里扔,不讲剂量、不看体质。

尤其是本身脾虚、胃寒的老人,喝这类带凉性的药茶,胃肠功能更差,吸收变差,免疫力越来越低。
很多人越喝越瘦、越喝越虚,最后成了“茶养病”的笑话。身体虚了,别说延年益寿,医院都成了第二个家。
有一点特别关键但很少人提,那就是老年人的“口渴感”降低了,不容易察觉身体缺水。
一旦喝茶成了主要补水手段,尤其是浓茶、含咖啡因的那种,不但不能补水,反而加速排水,会加重脱水。

脱水状态下血液变黏,血压波动大,心脏负担重,脑供血更容易出问题。
这种“越喝越渴”的假象,不少人都踩过坑,特别是有脑梗史的老人,哪怕只脱水一天,就有可能诱发二次梗塞。

姜谷粉丝 2025-05-20 16:16
年过60岁需谨慎饮用的3种茶类
人到60岁以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茶的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以下3种茶类,年过60岁的人最好避免饮用:

红茶
咖啡因含量高
红茶中含有较高的咖啡因,容易引起心跳加快、失眠等问题。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心血管系统已经不如年轻时强健,过量摄入咖啡因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利尿作用强
红茶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容易导致老年人频繁上厕所,尤其是夜间。这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

影响钙吸收
红茶中的鞣酸会影响钙的吸收,而老年人本来就容易缺钙,长期饮用红茶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的风险。

普洱茶
加重肠胃负担
普洱茶经过长时间发酵,茶性偏燥。对于胃肠功能本就开始走下坡路的老年人而言,它的刺激性不容小觑。喝了普洱茶后,肠胃负担加重,反酸、消化不良、胃痛等问题找上门的几率大幅提高。其含有的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而老年人的胃黏膜相对脆弱,胃酸过多会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

长此以往,过量饮用普洱茶可能致使胃病恶化,甚至引发胃出血这类严重状况。此外,普洱茶虽然有一定的降血脂效果,但它的特殊成分,尤其是其中的发酵产物,可能会对某些老年人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患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喝普洱茶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等问题。

新茶刺激大
生普洱茶(新茶)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较高,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因此,建议老年人适量饮用,尤其是避免空腹或睡前饮用,以免引发身体不适。

浓茶
浓茶无论是绿茶、红茶还是乌龙茶,都含有大量的茶碱和咖啡因,容易引起心悸、失眠等问题。老年人喝茶应以清淡为主,每次泡茶时茶叶量要适量。

除了上述3种茶,还有一些茶也需要老年人谨慎饮用:

凉茶:凉茶常常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其中有些成分可能会对肾脏产生负担,特别是那些含有大量草本植物的凉茶。老年人饮用应慎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花茶:虽然花茶看起来温和无害,但有些花茶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那些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另外,花茶的药理作用复杂,长期饮用可能会干扰药物的效果。对于步入更年期的女性来说,花茶中含有的天然植物雌激素,可能会打破体内激素平衡,引发一系列副作用,甚至影响骨骼健康,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药茶:许多老年人喜欢喝药茶来养生,但药茶中的成分复杂,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中毒或与正在服用的药物产生不良反应。老年人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茶。
减肥茶:减肥茶虽然能短期内帮助排便,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它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其益处,特别是有胃肠道问题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此类饮品。

对于年过60岁的人,建议选择低咖啡因茶,如白茶、淡绿茶等,这些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相对较低,不会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产生过大负
担。同时要控制饮茶量,每天饮茶量一般控制在2 - 3杯为宜,避免空腹饮茶,最好在饭后1小时饮茶以促进消化和吸收。饮茶时间也有讲究,早晨和下午是最佳饮茶时间,避免晚上饮茶,以免影响睡眠

茶叶中的有害物质
茶叶中虽含有多种有益物质,但也存在一些有害物质,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重金属
种类:常见的有铅、镉、汞、砷、铬等。
来源:茶树生长在土壤中,会吸收土壤里的重金属,比如铅会积聚在植物生长的土壤中,若普洱茶树生长的土壤富含铅,茶叶可能含铅量较高。
危害:这些重金属在人体摄入过多时,会在体内积累,损害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等,长期摄入过量还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增加癌症风险,比如铅可能导致神经系统、肾脏和血液等健康问题。

农药残留
来源:茶叶在生长过程中易受病虫害侵扰,使用农药是常见的农业实践。但不合理使用或过量喷洒农药,就会导致农药残留在茶叶中。
危害: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如致癌、神经性和内分泌干扰,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甚至引发癌症等疾病。

真菌素
种类:常见的包括黄曲霉素、赭曲霉素和铜绿假单胞菌素等。
来源:茶叶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如果保存不当,可能受到霉菌感染,进而产生真菌素。
危害:摄入过多真菌素会引起食物中毒和肝脏损伤等问题

人工添加物
种类:有些商家为增加茶叶的味道、颜色、质量和保质期,会添加人工色素、香精、防腐剂和增稠剂等化学物质。
危害: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影响,如导致过敏反应、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损害肝脏和肾脏功能等。

放射性物质
来源:茶叶种植区域的土壤和环境中可能存在放射性元素,茶树吸收后会积累在茶叶中,人们通过饮用茶叶将其摄入人体。
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细胞变异、免疫力下降等方面。

亚硝酸盐
来源:主要来自于茶树的生长环境。目前资料未提及具体危害,但亚硝酸盐是已知的有害物质,大量摄入可能导致中毒等情况。
为保障健康,茶叶产业采取了严格的茶叶种植标准、农药使用控制、加工工艺改进和质量检测等措施。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应选择有良好信誉的品牌和产地,选择有生产许可证明和检验合格报告的产品,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同时,正确保存茶叶,将其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霉菌生长

如何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需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控制饮茶量
茶叶虽有丰富的营养与保健功效,但并非喝得越多越好,过量饮茶可能带来失眠、贫血、缺钙等不利影响。一般而言,每天喝茶量不超过30g为宜。同时,根据个人体质不同,喝茶的状态也有所差异。脾胃虚寒者饮茶可能不利,脾胃强壮者饮茶相对有利;饮食多油腻者饮茶有益,饮食清淡的人则要控制喝茶量。此外,每天饮用3 - 5杯茶也是比较合适的参考标准

采用正确的冲泡方式
不同类型的茶叶,饮用方式有所不同。例如,绿茶、白茶、黄茶一般用80℃左右的温水冲泡,因为其叶嫩;红茶、黑茶一般用95 - 100℃的水冲泡;普洱茶则需要用热水冲泡后放置片刻再饮用

关注其他饮茶要点
避免喝浓茶
大量饮浓茶不利于健康,会使多种营养元素流失,增加尿量导致镁、钾、B族维生素等重要营养元素丢失,还易引起贫血、骨质疏松。茶叶中的多酚物质易与铁离子络合,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过多摄入咖啡碱会导致体内钙的流失。若习惯喝浓茶,应减少饮用量。

注意茶叶质量
选择优质的茶叶,避免茶叶中有过多的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建议选择有资质的品牌,购买正品,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处于生理期、哺乳期、孕期的女生最好不喝茶或者喝脱咖啡因茶,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会与铁离子络合,使铁离子失去活性,喝浓茶易导致贫血。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要少喝茶、喝淡茶或脱咖啡因茶。神经衰弱患者不饮浓茶,且不在临睡前喝茶

jjybzxw 2025-05-20 17:41
  老年人饮茶需谨慎,健康饮茶有讲究

  张大爷的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老年人饮茶虽然是一种传统且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其中却隐藏着不少健康风险。特别是浓茶、含糖茶饮料以及中药茶等,若饮用不当,不仅不能养生,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

  浓茶:提神还是伤身?

  浓茶因其咖啡因和鞣酸含量高,对老年人来说并不适宜。咖啡因易导致神经兴奋、心跳加快,甚至引发心律不齐,尤其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更是雪上加霜。而鞣酸则会影响铁、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此外,浓茶还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导致胃胀、食欲下降等消化系统问题。

  建议:老年人应尽量选择淡茶,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饮茶,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同时,注意控制饮茶量,避免过量饮用。

  含糖茶饮料:甜蜜陷阱

  市面上的含糖茶饮料往往含糖量高,且茶多酚含量低,对血糖控制不利。长期饮用不仅会导致血糖升高,还可能引发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同时,这类饮料中的香精、色素等添加剂也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建议:老年人应尽量避免饮用含糖茶饮料,选择无糖或低糖的茶饮更为健康。若感到口渴,可选择白开水、矿泉水或淡茶等健康饮品。

  中药茶:慎用为妙

  中药茶虽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但并非人人适用。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弱、钠钾离子调节能力差,饮用不当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头晕乏力甚至心律问题。此外,一些中药茶还可能含有泻药、利尿成分,长期饮用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建议:老年人在选择中药茶时应谨慎,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同时,注意控制饮用量和饮用频率,避免过量或长期饮用。

  补水是关键

  老年人由于口渴感降低,容易忽视身体缺水的问题。而饮茶虽然能补充一定的水分,但浓茶和含咖啡因的茶饮却可能加速排水,导致脱水。因此,老年人应特别注意补充水分,选择健康的饮品如白开水、矿泉水等,确保身体水分平衡。

  总结

  老年人饮茶需谨慎,选择淡茶、无糖或低糖茶饮更为健康。同时,注意控制饮茶量和饮用频率,避免过量或长期饮用浓茶、含糖茶饮料和中药茶等。此外,特别注重补充水分,保持身体水分平衡,是维护健康的关键。通过科学合理的饮茶方式,让茶真正成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助力。



查看完整版本: [-- 年过60岁要远离喝茶?医生坦言:不想抬进医院,3种茶类避免饮用[12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