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调整训练数据出场顺序大模型就能变聪明!无需扩大模型/数据规模 --]

武当休闲山庄 -> 数码讨论 -> 调整训练数据出场顺序大模型就能变聪明!无需扩大模型/数据规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25-09-06 13:19
模型训练重点在于数据的数量与质量?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因素——
数据的出场顺序。
对此,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本数据组织范式DELT(Data Efficacy in LM Training),通过引入数据排序策略,充分挖掘训练数据潜力,在不同模型尺寸与规模下都达到了良好性能。


数据效率与效能提升
该方法用优化训练数据的组织方式来让语言模型学得更好,还不用增加数据量或扩大模型规模
来看看是怎么做到的。



训练样本的组织顺序很关键


首先,我们先来理清几个概念。
在语言模型训练中,数据使用效率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多关注于数据效率(Data Efficiency),即如何通过数据选择提升模型训练效率并保持优异性能。
然而,数据效能(Data Efficacy),即如何通过数据组织增强模型训练表现,却常常被忽视。
以烹饪为例,数据效率就像在市场挑选新鲜、合适的食材,而数据效能则像名厨把握投放调料的时机与分寸,让菜品发挥出最佳风味。



数据组织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过拟合,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往往在海量数据上进行训练,并且训练的次数非常有限,甚至仅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周期(epoch=1),这与早期模型依赖多次迭代训练(epoch>>1)截然不同。
这些变化让数据呈现的先后顺序对结果影响巨大
早期的AI模型类似于让学生多次反复翻阅同一本书,在多轮学习中慢慢补齐细节;而现在更像只给一遍通读,不再反复回看。
这就对阅读顺序提出了极高要求,必须精心规划学习材料出现的先后和结构。因此,训练样本的组织顺序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却很少。
基于此观察,微软亚洲研究院最新提出的文本数据组织范式DELT,通过引入数据排序策略,充分挖掘训练数据潜力,实现了数据的高效利用与效能提升。


DELT范式不但通过数据选择提升效率,选取高质量数据,加快训练速度;
而且通过数据排序提升效能,在预训练和后训练阶段都显著提升了模型性能,且适用于通用、数学和代码等多领域任务。



给模型按部就班安排训练课程



数据训练效能定义Data Efficacy


研究首先定义了数据训练效能(Data Efficacy),是指通过优化训练数据的组织方式来最大化语言模型的性能表现,而无需改变数据内容或模型架构。
与以往关注的“数据训练效率” (Data Efficiency) 侧重数据筛选的研究目的不同,数据效能强调对训练数据的评分和排序,以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数据顺序在语言模型训练中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 数据效能旨在通过合理的数据组织方式,使模型在有限的训练数据和资源下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泛化能力,成为提升语言模型性能的一种新兴方法。



数据组织范式DELT介绍




DELT范式架构
DELT(DataEfficacy inLMTraining)是一种创新的文本数据组织范式。
它集成了数据评分(Data Scoring)、数据选择(Data Selection) 和数据排序(Data Ordering) 三大核心组件。
数据评分根据特定的属性为每个样本赋予分数,如:难度、质量、多样性等。
数据选择通过评分筛选出最优子集(如:top-k、按阈值筛选等),然后数据排序根据评分重新组织所选择数据的呈现顺序(如:基于课程学习的分数从低到高排列)。 为了兼顾数据处理效率,DELT范式的数据选择和数据排序共用数据评分的结果。
因此,数据评分的规则设置非常重要。于是,研究还提出了Learning-Quality Score(LQS)方法。


LQS打分方式
该数据评分方式结合了质量可学习性两个关键指标,不但可以筛选出低质量数据,而且也能捕捉数据在不同阶段的训练价值,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排列顺序。
为了进一步提升数据效能,团队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折叠排序方法Folding Ordering(FO)。
基于课程学习的排序(即,按分数升序排序)可能导致模型遗忘和数据内部分布偏差。
折叠排序策略通过多层“折叠”,将数据按分数分层并多次采样,无重复且均衡分布。


Folding排序方式
相比随机打乱或单一排序,它既保留难度排序优势,又避免模型过度遗忘或依赖特定数据,提升了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与传统随机排序方法相比,DELT范式不仅通过减小数据规模提升了训练效率;而且在不同模型尺寸和数据规模下,在各种评测集上都显著提升了模型性能。


不同数据规模和模型尺寸下的结果
DELT给Data-centric AI领域带来了全新思路。
看来,类比于人类教学实践,讲究个性化与按部就班地安排学习内容,AI训练也需要类似的学习方法。

姜谷粉丝 2025-09-06 13:26
训练数据顺序调整对大模型性能的潜在影响
调整训练数据的出场顺序可能会对模型的训练过程和最终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决定性的,也不能简单等同于“让模型变聪明”。从现有技术研究和实践来看,数据顺序调整更多是优化训练稳定性或收敛效率的辅助手段,而非提升模型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例如,在训练过程中打乱数据顺序可以避免模型学习到数据中的虚假时序关联(如样本按类别集中排列导致的偏见),从而帮助模型更稳健地收敛到最优解1。但这种调整本身并未增加数据的信息量或模型的表示能力,因此无法替代扩大模型规模、增加数据多样性等核心优化策略。

大模型性能提升的核心技术路径
数据层面:多样性与质量优化
数据增强与预处理:通过旋转、平移、添加噪声等变换增加数据多样性,或利用SQL等工具进行特征工程,提取更有价值的输入信息,是提升模型性能的基础1。
数据来源与合规性:高质量数据的获取仍是关键挑战。当前行业面临“数据荒”问题,科技公司需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拓展数据来源,如通过迁移学习复用现有数据知识,而非单纯依赖数据顺序调整2。
模型与算法层面:结构与训练策略创新
模型容量扩展:增加参数数量(如扩大网络宽度、深度)是提升模型表示能力的直接方式,例如GPT系列模型通过持续扩大参数量实现性能飞跃1。
高级训练技术:集成学习(融合多个模型结果)、强化学习(动态调整参数适应环境)、优化算法改进(如Adam、RMSProp)等,均能显著提升模型性能,且效果远优于单纯调整数据顺序1。
无标注数据调优的新突破
近期Databricks提出的TAO方法展示了无需标注数据即可微调模型的可能性,通过利用未标注数据优化模型参数,其性能甚至超过传统监督微调3。这一技术路径表明,数据利用方式的创新(如无监督学习)比数据顺序调整更具潜力,但仍需以足量数据为基础。

数据顺序调整的局限性与合理定位
无法替代数据规模与多样性:模型的“聪明程度”本质上依赖于对数据中模式和规律的学习,而数据顺序调整未增加信息总量,仅可能影响学习过程的稳定性。
需与其他策略结合使用:在实际训练中,数据顺序打乱(如随机洗牌)通常作为基础操作与数据增强、优化算法等配合使用,但其单独作用有限1。
可能引入新的不确定性:若数据顺序调整不当(如过度集中某类样本),反而可能导致模型学习偏差,降低泛化能力。
结论:综合优化是大模型发展的核心
要实现大模型性能的实质性提升,需从数据质量、模型结构、训练算法等多维度综合优化,而非依赖单一的“技巧性”调整。数据顺序调整可作为训练过程中的细节优化手段,但无法替代扩大模型容量、增加高质量数据等根本性策略。未来,随着无标注数据调优(如TAO方法)、迁移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数据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但“数据规模”与“模型规模”仍是驱动大模型进步的核心引擎。

poli923 2025-09-06 13:27
看着比较高大上

jjybzxw 2025-09-06 17:06
关于微软亚洲研究院DELT范式的深度解析

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出的DELT(Data Efficacy in LM Training)范式,通过优化训练数据的组织顺序,在无需增加数据量或模型规模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语言模型的性能与泛化能力。这一创新方法结合了数据评分、选择与排序,为数据高效训练提供了全新思路。以下从多角度详细解析其核心机制与优势:

一、数据效能(Data Efficacy)与数据效率(Data Efficiency)的本质区别
1. 数据效率:  
   聚焦于通过数据筛选(如去噪、去重、选择高质量样本)减少训练数据量,同时保持模型性能。  
   - 类比:像在市场挑选新鲜食材,只保留最优质的原料。  
   - 局限:仅关注数据“质量”,忽视数据间的“协同效应”与呈现顺序。

2. 数据效能:  
   强调通过数据组织(如排序、分层)最大化模型性能,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 类比:像名厨把握调料的投放时机与分寸,让菜品风味更佳。  
   - 创新点:首次将数据顺序视为提升模型性能的关键变量,填补了传统研究的空白。

二、DELT范式的三大核心组件
DELT通过数据评分、选择与排序的协同作用,实现数据效能最大化:
1. 数据评分(Data Scoring):  
   - 为每个样本赋予分数,评估其难度、质量、多样性等属性。  
   - 关键方法:提出Learning-Quality Score(LQS),结合数据质量与可学习性:  
     - 质量指标:过滤低质量数据(如噪声、重复样本)。  
     - 可学习性指标:捕捉数据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动态价值(如早期适合简单样本,后期适合复杂样本)。  
   - 优势:提供可靠的数据排列依据,避免传统方法仅依赖静态质量评估的局限性。

2. 数据选择(Data Selection):  
   - 根据评分筛选最优子集(如选择Top-K高分样本或按阈值过滤)。  
   - 目标: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同时,减少训练数据量,提升效率。

3. 数据排序(Data Ordering):  
   - 根据评分重新组织数据呈现顺序,提出折叠排序(Folding Ordering, FO)方法:  
     - 传统排序问题:按分数升序排列(课程学习)可能导致模型遗忘早期知识或数据分布偏差。  
     - FO创新:  
       - 分层采样:将数据按分数分层,每层内多次采样,确保无重复且均衡分布。  
       - 动态调整:避免模型过度依赖特定数据,提升鲁棒性与泛化能力。  
   - 效果:相比随机排序或单一排序,FO在保持难度梯度的同时,减少了模型对顺序的敏感性。

三、DELT范式的实践优势
1. 性能提升显著:  
   - 在预训练和后训练阶段均显著提升模型性能,适用于通用、数学、代码等多领域任务。  
   - 实验结果:在不同模型尺寸(小/中/大)和数据规模下,DELT在各类评测集上均优于传统随机排序方法。

2. 资源利用高效:  
   - 通过减小数据规模提升训练效率,无需扩大模型规模或增加数据量。  
   - 类比:像教师个性化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用更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知识。

3. 泛化能力增强:  
   - 折叠排序策略避免了模型对特定数据顺序的依赖,提升了在未见数据上的表现。  
   - 应用场景:适合数据分布多变或任务需求多样的实际场景。

四、DELT范式对Data-centric AI的启示
1. 重新定义数据优化方向:  
   - 传统研究多关注数据质量与数量,而DELT揭示了数据顺序的潜在价值,为数据高效训练提供了新范式。

2. 类比人类教学实践:  
   - 像教师根据学生水平调整教学顺序(从简单到复杂),DELT通过动态组织数据,让模型“循序渐进”地学习。  
   - 个性化学习:数据评分与排序可视为模型的“个性化学习计划”,适应不同训练阶段的需求。

3. 未来研究方向:  
   - 动态排序策略:探索根据模型实时反馈调整数据顺序的方法。  
   - 跨模态应用:将DELT范式扩展至图像、音频等多模态数据,验证其普适性。  
   - 理论解释:深入分析数据顺序如何影响模型收敛速度与泛化边界。

五、总结
DELT范式通过数据评分、选择与排序的协同创新,首次将数据顺序视为提升语言模型性能的关键变量。其提出的LQS评分方法与折叠排序策略,在保证训练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模型性能与泛化能力。这一研究不仅为Data-centric AI领域提供了全新思路,也揭示了“数据组织”在模型训练中的核心地位。未来,随着动态排序与跨模态应用的探索,DELT范式有望进一步推动高效、鲁棒的语言模型发展。



查看完整版本: [-- 调整训练数据出场顺序大模型就能变聪明!无需扩大模型/数据规模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