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9-06 15:43 |
家里老人突然手臂上多了几个红点,忍不住挠了几下,说是“夏天皮肤干,过敏了”,觉得不是什么大事。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种“过敏”怎么总是反复?总擦药也不好,抹得多了,皮肤还变薄了。门诊里,我见到不少这样“看似小毛病”的老人,最后查出来,竟然是感染了梅毒。

说起来,很多人一听“梅毒”两个字,脑子里马上想起“不干净”“年轻人才得的病”等标签。可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梅毒不分年龄,老年人也可能中招,而且越来越多。 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就显示,60岁以上人群的梅毒感染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不少还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治疗中意外发现的。 为什么会这样?这和老年人常年慢性病缠身、免疫力下降有关,还有不少人对性健康认识有限,觉得年龄大了就“安全了”,反而忽视了保护措施。 更重要的是,老年梅毒的表现并不典型,尤其在皮肤上,极容易被误当成过敏、湿疹或其他皮肤病,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我遇到过一位七十多岁的男性患者,肩膀、背部反复出现红斑,断断续续半年多,每次都被诊断为“老年性皮肤炎”,用了不少药膏,就是不见好。 后来他因为视力模糊来就诊,检查时我注意到他的皮疹形态有点“怪异”——边缘清晰、略带鳞屑。我建议他做个梅毒血清筛查,果不其然,指标阳性。 这个结果让他和家人都震惊不已,原来这“过敏”不是皮肤的问题,而是全身感染的表现之一。 梅毒的皮肤症状在老年人身上尤其容易被误诊,最常见的有以下5种表现:

第一种是红斑样皮损,常见于躯干或四肢,形态像普通的过敏性皮疹,偏红,有时有点痒,容易被误认为洗衣粉过敏、蚊虫叮咬。但区别在于,这种红斑分布对称,边缘整齐,而且用一般抗过敏药物无效。 第二种是丘疹样皮损,也就是一个个突起的小疙瘩,看起来像湿疹或者毛囊炎,摸起来有点硬,颜色偏暗红。这种皮损往往没有渗液,不容易破溃,但持续时间很长,反复出现。 第三种是掌跖部皮疹,这就更有迷惑性了。很多老年人脚底、手掌皮肤干燥,有裂纹甚至脱皮,一看就以为是“脚气”。 可是梅毒引起的掌跖皮损通常是对称性的,不痒也不痛,但仔细看,会发现角质增厚,边缘有轻微的脱屑。

第四种是粘膜损害,比如口腔、舌头或肛周出现白色斑块、小溃疡,这类症状常被误认为是“上火”或“口腔溃疡”,但如果持续超过两周,就要引起警惕。 第五种是脱发,尤其是所谓的“蛾蚀样脱发”,即头发一缕一缕地掉,看起来像被虫子咬过一样不规则。这在临床中并不常见,但它的出现几乎是梅毒的“标志性表现”之一。 这些表现在老年人身上往往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很多人自己也不会主动提及性生活史,医生如果没有足够经验,很容易漏诊。 从治疗角度看,梅毒是可以治愈的。只要确诊及时、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康复。治疗首选的是苄星青霉素注射,对于老年人来说也相对安全。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晚期梅毒会波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造成失明、瘫痪,这种后果在老年人群中恢复更困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一旦确诊梅毒,身边的配偶也应一起检查。因为梅毒的潜伏期长,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但也有可能通过血液传播,长期共用刮胡刀、牙刷等,也存在风险。 我们在门诊中还发现一个现象:不少老年人以为自己“年纪大了,性功能减退,就不可能感染性病”。但其实,感染梅毒不等于“性生活频繁”,也不等于“不检点”,而是一个纯粹的医学问题。 这个误区不及时纠正,反而会让疾病藏得更深。有些老人甚至因为害怕家人误会,不愿去医院检查,最后发展成晚期神经梅毒,已经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异常等症状,才被发现。 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说,建议60岁以上人群在体检中加入梅毒血清学筛查。这项检查费用不高,对身体无创伤,却能有效发现潜在问题。特别是有过输血史、手术史,或者配偶曾感染梅毒的人群,更要定期筛查。

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共用私人物品。如果皮肤出现不明红疹、脱发、口腔异常等症状,不要一味往“上火”、“过敏”上靠,早查明原因才是关键。 此外,有些老年人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这类人群本身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梅毒,症状更容易“变脸”,治疗也更复杂。所以对这类高风险人群,医生在开药前也应考虑做感染筛查。 梅毒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在今天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它不挑年龄、不讲性别、不问身份,只要有传播途径,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感染者。特别是皮肤症状不典型的老年人,更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很多时候,老年人不是不重视健康,而是不了解风险。在门诊中,我们医生要做的,不仅是治疗病,更是传播知识,提醒每一个人:身体上的异常,不管多小,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