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深圳特有物种”:智能创科大厦 / 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36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深圳特有物种”:智能创科大厦 / 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3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jjybzxw 2025-09-18 10:40


©方芳

©张之杨

©方芳

©袁小宜

© 樊钊明

©方芳

© 樊钊明
深圳市相比很多城市而言是一座新城,但经过40余年的发展,市民的真实的需求,丰富着城市多样性与魅力。项目位于梅林,梅林最早因为漫山遍野的杨梅林而得名,位置在光鲜繁华深圳中轴线北侧,它是城市的“B”面,是中心区的“里子”——充满生活烟火气息与社区感,虽然建设密度很高,但仍身具深圳难得的悠然自在与松弛感。在这里“新”与“旧”并非对立,而是两种不同城市DNA的碰撞——老社区的“小尺度”(街巷、骑楼、街铺)与新深圳的“大 尺度”(摩天楼、快速路、科技园区)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新尺度”,能让两者共生?

▲项目外观©方芳

▲项目外观©张之杨
这座智能创科大厦的尝试,正是要创造一种“新尺度”的缝合体系——既不大到割裂社区,也不小到无法承载未来的使用。“深圳性”的实验在这里继续:它不是小,也不是大,而是“刚好能链接两者”的尺度;它不是怀旧,也不是未来,而是“让时间分层可见”的建造;最终,这座大厦或许会成为一种“深圳特有物种”:根扎在梅林的泥土里,但枝叶在云端更新。

▲智能创科大厦外观©樊钊明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深圳市梅林-彩田片区,凯丰路与梅华路交叉口西北侧,北接城市主干道梅林路,东接城市次干道凯丰路,南侧临近城市快速路北环大道。场地方正,东侧与社区公园及相邻,南侧远眺莲花山公园。但地铁的斜穿给建筑布局带来的很大的困难,若沿斜切线控制轮廓,将产生不好用的斜向建筑平面,而且地面以上的建筑布局并不因地铁的斜穿带来更好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解决这个不必要的缺陷。

▲形体生成©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深挑檐下的公共空间©樊钊明
一个多零层控制和容差共存的高密度动态系统
定义一个建筑生成的模数,清晰界定服务空间与被服务,作为灵活使用的大平面适应办公生活的多样需求,控制服务空间的边界,并为其生长界定边界。垂直方向定义四个“零层”为高密度社区提供空间补偿。在这个基础之下,工作与生活将继续塑造建筑,与其说我们是在设计一座建筑,我们更愿意称之为在建造一个中性框架系统:水平南方的檐下空间正在参与与融入随机又秩序井然的梅林的社区环境,它忠于个体欲望,产生丰富的多样性,展现旺盛的生命力。

▲分析图©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建造一个中性框架系统©樊钊明

▲建造一个中性框架系统©袁小宜
同一屋檐下的社群共同体
这是一栋由层板和挑台交错穿插,垂直分组而成的办公社区。建筑从外观上摒弃了传统高层办公封闭固定的轮廓,将自然和日常生活带回到每一个楼层,随时可达的檐下空间将引发人的情感,创造空间与时间的对话。工作之余,我们鼓励每一个人走出办公室,来到“社区阳台”,与人,与自然充分交流:当办公楼里的精英与老街坊共享一个垂直村落,这种生活不是精心设计的主题公园,不是乌托邦式的强制融合,而是一种有社群认同的共同体。

▲模型©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社区阳台”©樊钊明

▲“社区阳台”©张之杨

▲公共空间©袁小宜

▲深挑檐下的公共空间©袁小宜

▲深挑檐下的公共空间©方方
开放、轻盈、绿色,有阴影的南方性
低区,我们强调建筑的复合功能与开放性,并将绿化与深挑檐下的公共空间结合,平坦的檐口给人轻盈的视觉感受,南方的阴影是街头的微型气候站,是亚热带的社交催化剂,是市民的免费客厅。

▲生态图示©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绿化与深挑檐下的公共空间结合©方芳


▲夜景©樊钊明
项目图纸

▲场地平面©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组合一层平面©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组合二层平面©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组合三层平面©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组合四层平面©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组合五层平面©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组合二十一层平面©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A座十六层平面及B座标准层平面©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剖面©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项目名称:智能创科大厦
项目类型:办公建筑
设计方: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项目设计:2020年
完成年份:2023年
主创建筑师:朱雄毅,王照明
设计团队:杨益,邹力,朱俐茜,廖辅鸿,康祖贤,刘洋,叶毅喆,王亚斌,周密,卢青松
项目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梅林凯丰路与梅华路交汇处西北侧
摄影版权:樊钊明、方芳、袁小宜、张之杨、朱雄毅
合作方:施工图设计: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机电顾问:广州澳希机电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深圳市朋格幕墙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上海慕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BOX 盒子实践
泛光顾问:深圳大观联合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绿建、海绵顾问:深圳绿合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标识顾问:本质设计
客户:深圳市福科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诺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禾天诺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jjybzxw 2025-09-18 10:41
  智能创科大厦:梅林社区的新尺度

  深圳市作为一座新兴城市,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梅林地区,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科技园区相结合的特点,成为了深圳的一个独特区域。智能创科大厦的建设,正是为了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一种“新尺度”,使老社区与新深圳能够和谐共生。

  项目背景与设计理念

  智能创科大厦位于深圳市梅林-彩田片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优美。然而,地铁的斜穿给建筑设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设计团队通过巧妙的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创造了一个既能适应未来使用需求,又能融入社区环境的建筑。

  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新尺度”的缝合体系,既不大到割裂社区,也不小到无法承载未来的使用。这种“新尺度”不仅体现在建筑的物理尺寸上,更体现在其功能布局和服务空间的灵活配置上。

  建筑特色

  1. 多零层控制和容差共存的高密度动态系统  

  设计团队通过定义一个建筑生成的模数,清晰界定了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这种设计使得建筑能够适应办公生活的多样需求,同时也为高密度社区提供了空间补偿。

  2. 同一屋檐下的社群共同体  

  智能创科大厦摒弃了传统高层办公封闭固定的轮廓,将自然和日常生活带回到每一个楼层。深挑檐下的公共空间和“社区阳台”成为了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促进了社群认同感的形成。

  3. 开放、轻盈、绿色,有阴影的南方性  

  建筑低区强调复合功能与开放性,将绿化与深挑檐下的公共空间结合。这种设计不仅给人以轻盈的视觉感受,还创造了适合南方气候的微型气候站和社会交往的空间。

  社区融合与发展

  智能创科大厦不仅是办公建筑,更是梅林社区的一部分。它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提供丰富的公共空间和绿化环境,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这种“新尺度”的建筑模式,为梅林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正如文章所述,“这座大厦或许会成为一种‘深圳特有物种’:根扎在梅林的泥土里,但枝叶在云端更新。”智能创科大厦的成功建设,不仅展示了深圳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的创新能力,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结语

  智能创科大厦的建成,标志着梅林地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又一次重要突破。它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办公建筑,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桥梁。通过这种“新尺度”的设计,梅林地区的多样性和魅力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姜谷粉丝 2025-09-18 18:47
“深圳特有物种”与“智能创科大厦 / 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可能存在概念混淆。根据提供的搜索结果,“深圳特有物种”指的是在生物学意义上仅在深圳发现或命名的动植物,而非建筑或企业名称。

1. 关于“深圳特有物种”
“深圳特有物种”是指在深圳市范围内首次发现、且分布局限的野生动植物。例如:

深圳巨腹蟹:一种仅在排牙山、罗屋田水库和马峦山等地海拔约100米溪流中发现的淡水蟹,因其雄性腹部宽大而得名,并以“深圳”命名。
深圳香荚兰:一种以深圳地名命名的野生植物。
其他以“深圳”命名的野生动植物超过20种,包括短肢角蟾、深圳后棱蛇等。
这些物种的存在反映了深圳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和生态保护成效。尽管深圳陆域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但记录到维管植物2086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其鸟类种类约占全国总数的1/4。

2. 关于“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该机构是一个建筑设计团队,隶属于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由朱雄毅、王照明于2012年创立。其代表作包括:

百度国际中心
腾讯大厦
观澜版画博物馆
龙岗职业信息技术学院
中集松山湖产业园
该工作室专注于高层办公、文化教育、产业办公等领域的建筑设计实践,并强调轻量化设计理念与公共空间介入。它并非“物种”,而是城市建筑创新的参与者。

3. 关于“智能创科大厦”
在所提供的搜索结果中,并未提及名为“智能创科大厦”的建筑物或项目。相关内容涉及的是:

格瑞斯眼镜:位于龙岗区的企业,致力于用“深圳精度”打造智能穿戴设备,认为“智能眼镜将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终端”。
猿人科技:同在龙岗,专注特种相机研发,在亚马逊运动相机品类稳居前三。
因此,“智能创科大厦”可能为误称或尚未公开广泛报道的项目。

结论
“深圳特有物种”是生物学概念,指如深圳巨腹蟹、深圳香荚兰等本地特有生物;
“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是深圳的一家知名建筑设计团队,参与了百度国际大厦等多个地标项目;
“智能创科大厦”在现有资料中无明确对应信息,可能为误解或新近未广泛传播的名称。
若您意在了解深圳科技创新载体或生态多样性之间的关联,可进一步探讨“城市发展中科技与自然共生”的议题。


查看完整版本: [-- “深圳特有物种”:智能创科大厦 / 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3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