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宁波发生了一件轰动考古界的大事——一口价值连城的金丝楠木古棺重见天日。这口重达1500斤的珍贵棺材不仅材质稀有,更因传闻中陪葬的黄金头颅而蒙上神秘色彩。专家表示,这一发现终于解开了困扰史学界多年的谜题。

在古代,盗墓曾是一种特殊职业,被称为摸金校尉。这些专业盗墓者常奉皇命行事,将盗得的珍宝充入国库。时至今日,盗墓虽被法律明令禁止,但仍有亡命之徒铤而走险。坊间流传着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说法,足见这一行当的暴利诱惑。

2011年7月的一个夏夜,宁波某村庄的宁静被打破。月光下,几个黑影扛着铁锹鬼鬼祟祟地活动。路过的村民王老汉发现后,立即察觉异常——深更半夜在荒郊野外挖土,肯定不是干正经事。他悄悄拨通报警电话,警方迅速出击,果然抓获了一个盗墓团伙。审讯后,警方意识到事态严重,立即封锁了现场。

接到警方通报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火速赶到。他们发现这座古墓选址极为讲究:背靠三面环山的天然屏障,前有潺潺溪流,是典型的风水宝地。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并非孤墓,而是一处规模宏大的贵族墓群。考虑到墓葬规格之高,研究所立即上报国家文物局。

2011年12月,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业考古队进驻现场。墓群由四座墓葬组成,建筑工艺之精妙令人叹服。前两座清墓的发掘结果令人失望,陪葬品寥寥无几。但后两座墓葬的发现却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成堆的开元通宝铜钱在泥土中泛着青绿,精美的金钗玉饰熠生生辉。最珍贵的当属一块和合二仙玉佩,其精湛雕工无声诉说着墓主人家庭的和谐美满。

然而真正的震撼还在后面——一口通体金黄油亮的楠木棺材静静躺在墓室中央。这种被誉为木中黄金的金丝楠木,自古就是皇室专用。据传乾隆皇帝曾为获得金丝楠木,不惜盗取明陵建材。经测量,这口长2.37米的巨棺重达1500斤,专家估算其市场价值超过3亿元,而作为南宋文物,其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随着发掘深入,考古队在八吨重的梅园石墓盖上发现了关键线索——墓志铭清晰记载着墓主身份:南宋丞相史嵩之与夫人赵师静。史料记载,这位出身宁波的军事奇才,曾在宋金战争中屡建奇功,但也因夺情起复事件(父亲去世未按制守孝)引发朝野非议。晚年的他虽心系蜀地防务,却因政敌阻挠壮志难酬,最终于1257年郁郁而终。

关于史嵩之最离奇的黄金头颅传说,也在开棺后真相大白。当专家们屏息开启棺盖时,流出的水银证实了古代防腐技术的精湛。清理后可见,史嵩之的头部完好无损,所谓黄金头颅不过是后人以讹传讹。如今,这口见证历史的金丝楠木棺已被国家妥善保管,而按原貌复制的仿制棺中,长眠着这位传奇丞相夫妇。他们的陵墓经过精心修复,成为后人缅怀历史的重要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