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通胀究竟有多可怕?看看元朝就知道了,因为钱“太多”灭亡的帝国[17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通胀究竟有多可怕?看看元朝就知道了,因为钱“太多”灭亡的帝国[17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9-19 10:53

一个帝国因为印钞票而灭亡,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元朝就是这样的例子。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从建立到覆灭,货币政策的失控是真正的致命伤。

当老百姓需要用车拉纸币去买一车卫生纸的时候,这个帝国已经走到了尽头。

草原帝国的货币实验
1260年,忽必烈刚刚登上汗位,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从未有人解决过的难题,如何用钱把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串联起来?
当时的情况很复杂,蒙古人征服了半个世界,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贸易网络。从大都到萨马尔罕,从克里米亚到爪哇,商队络绎不绝,传统的铜钱根本不够用,运输成本高得离谱。

忽必烈最初想学宋朝,铸造铜钱,大臣们立马反对:"铜钱是华夏政权用的,我们起于草原,属于幽阴之地,适合用纸币。"
这话听起来像风水学,实际上很有道理。蒙古帝国需要的是轻便、大额、便于远程贸易的货币工具,纸币成了唯一的选择。
王文统接到了这个任务,这个汉人大臣制定了五条原则:
纸币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全境通用;收回各地旧钞,统一币制;税收必须用纸币缴纳;以白银做准备金,随时可以兑换;印钞只能用于市场流通,不能挪作他用。

1260年,中统钞正式发行,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纸币实验。
效果立竿见影,马可·波罗在游记里惊叹:"区区一小块纸片,竟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外国商人第一次见识到了纸币的魔力。
元朝建立了完整的纸币管理体系,各地设立兑换机构,专门处理新旧钞票的更换。政府储备大量金银作为准备金,保证纸币的信用。
对制造假钞的人,不管主犯从犯,一律处死,连当地官员都要承担连带责任。

头二十年,这套制度运行得很好,物价不仅没有上涨,还略有下降,商人们纷纷用金银换纸钞,贸易一片兴旺。
当时的人都觉得,蒙古人创造了奇迹,一张纸居然能当钱用,还这么好使,谁能想到,这就是灾难的开始。

失控的印钞机
1276年,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元朝统一了南宋,疆域空前辽阔,表面上看,这是大获全胜,实际上,财政压力开始暴露出来。
问题出在权力结构上。元朝的核心统治集团由蒙古军事贵族和穆斯林商业集团两部分组成,这两个群体对国家财政的胃口大得惊人。

蒙古贵族习惯了征服战争的暴利,统一中国后,他们不满足于和平收益,继续发动对外战争。两次征日本,三次攻安南,两次打爪哇,一次征缅甸,每次出征都是天文数字的花费。
穆斯林商人控制了大部分贸易环节,他们利用特权地位,大量搜刮财富,普通汉人很难参与到利润丰厚的远程贸易中去。
财政收入增长跟不上开支增长,怎么办?简单,印钞票。
1287年,政府发行了至元钞,一贯至元钞等于五贯中统钞,这意味着官方公开承认了货币贬值。

从1288年到1309年的22年里,政府印发的至元钞总额,是此前27年中统钞发行量的6倍,印钞机开始疯狂运转。
1309年,又发行至大钞,一贯至大钞等于五贯至元钞。短短22年时间,官方汇率已经贬值了25倍。
老百姓开始恐慌了,谁都看得出来,这些纸片子越来越不值钱。有钱人赶紧把纸币换成金银或者实物,穷人没得选,只能眼睁睁看着手里的钱变成废纸。
郑介夫当时就感慨:"往年一钱能买的东西,现在要一贯才行。"物价翻了一千倍。

更要命的是,政府的准备金被掏空了。蒙古贵族和穆斯林商人把大量金银集中到大都,各地的兑换机构拿不出真金白银来,纸币失去了最后的信用支撑。
到元顺帝即位时,钞法已经彻底破产,新皇帝面临的是一个货币体系接近崩溃的烂摊子。

脱脱的最后一搏
1349年,脱脱重新出任丞相。
这个蒙古贵族出身的政治家,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元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不进行彻底的货币改革,帝国随时可能崩盘。

1350年4月,脱脱召集朝廷重臣商讨变钞方案,会上吵得不可开交。
集贤大学士吕思诚坚决反对:"现在改变钞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支持者反驳:"不改革等死,改革还有一线生机。"
脱脱最终拍板:变钞。
新方案看起来很科学,发行至正交钞,一贯新钞等于两贯至元钞,或者一千文铜钱, 同时重新铸造铜钱,实行钱钞并用。
理论上,这能稳定币值,重建信心,实际上,这是最后的疯狂。
1351年,至正交钞和至正通宝同时发行,结果呢?
"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新钞刚发行几个月,物价就涨了十倍,在大都,十锭新钞买不到一斗米。

老百姓彻底绝望了,民间开始流传一首歌谣:"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歌词里的"开河变钞",正是元末危机的两大导火索,开河是指治理黄河,征发了15万民工,变钞就是脱脱的货币改革。
两件事碰到一起,老百姓彻底活不下去了。
1351年5月,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颍上起事,起义军头戴红巾,因此得名"红巾军"。

消息传到大都,脱脱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货币政策点燃了全国性民变的导火索。
变钞政策彻底失败,脱脱本人也在几年后被政敌陷害,流放致死,他的货币实验,成了元朝灭亡的催化剂。

纸币废墟上的帝国终章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元朝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军费压力。
镇压起义需要钱,大量的钱,政府除了印钞票,没有别的办法。

至正十五年,户部一次性印造了600万锭新钞用作军饷,钞票多到需要用船车运输,"舳舻相接"。老百姓看到这些纸片,直接当废纸处理。
至正十九年,在京师1000贯钞买不到1斗米,比元初涨了1000倍以上。到了后期,元末米价比中统初年上涨了六七万倍。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拉着一车纸币去市场,只能换回一车卫生纸,这就是恶性通胀的真实写照。
货币体系彻底崩溃了,纸币失去流通功能,老百姓被迫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酒馆商铺开始自制代用券,用来进行小额交易。

一个现代化的货币体系,退化成了"两只斧子换一头羊"的原始社会。
这种崩溃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起义规模越大,政府军费开支越多,印钞数量越大,通胀越严重,民不聊生的局面越恶化,参加起义的人越多。
刘福通率领红巾军纵横中原,一度攻占开封,建立了"大宋"政权。虽然起义军最终失败,朱元璋接过了反元大旗。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元朝统治结束,历时仅98年。
回头看,元朝的灭亡确实始于货币政策的失控。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败在了一张张不断贬值的纸片上。

这不是某个皇帝的昏庸,不是某个大臣的腐败,而是整个权力结构对财政资源无节制掠夺的必然结果。
蒙古军事贵族和穆斯林商业集团缺乏有效约束,他们的贪欲最终吞噬了帝国的根基。当印钞机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工具时,距离崩溃就不远了。

姜谷粉丝 2025-09-19 11:22
通胀的破坏力在元朝的崩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因“钱太多”而灭亡的帝国,用97年的兴衰史诠释了恶性通胀如何从经济层面渗透至社会根基,最终引发政权崩塌。以下是基于史料的核心分析:

💸 一、通胀失控的三大阶段
战争驱动的货币超发(1260-1276年)

忽必烈即位初期(1260年),纸币发行量仅7.34万锭;为支撑灭宋战争,至1276年攻占临安时,发行量飙升至141.9万锭,16年间膨胀19倍。这些超发纸币缺乏实物支撑,埋下通胀祸根。
元廷试图通过掠夺南宋财富(临安国库金银、江南赋税)缓解危机,但掠夺性财政不可持续。
掠夺红利耗尽后的恶化(1276年后)

南宋灭亡仅三年,原南宋统治区物价暴涨10倍以上。忽必烈晚年,90%的财政赤字依赖印钞填补,导致“每过一年,物价涨至上年数倍”。
朝廷挥霍无度:据阿拉伯史料,忽必烈年耗10吨白银,而岁入仅300万锭(约1500吨),财政完全失衡。
体系崩溃与社会解体(14世纪中叶)

米价达建国初期的7万倍,盐价高到“粜终岁之粮,不酬一引之价”,百姓被迫“典鬻妻子”换盐。
纸币信用彻底破产,民间回归以物易物,商业瘫痪致税收枯竭。为弥补亏空,官府变本加厉盘剥,形成死亡循环。
🔥 二、通胀如何瓦解元朝统治根基
民生灾难转化为民变
黄河水灾本属常态,但通胀使赈灾能力归零。当灾民“易子而食”时,“开河”工程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触发红巾军起义。
军事扩张反噬财政
元朝97年国祚中75年处于战争状态,军费惊人:1287年单年军耗相当于唐朝天宝年间10倍税收。战争失利则无法靠掠夺填坑,被迫加倍印钞。
统治合法性彻底丧失
民谣“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直指通胀为亡国主因。当货币沦为废纸,政权信用同步崩塌

jjybzxw 2025-09-19 14:25
元朝的货币实验与帝国的崩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朝代,其统治时间虽短,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元朝的货币政策及其导致的经济崩溃,成为了历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元朝如何通过纸币实验试图维持庞大的帝国,并最终因货币政策的失控走向灭亡。

草原帝国的货币实验

1260年,忽必烈登上汗位,面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用货币将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串联起来。蒙古人征服了半个世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传统的铜钱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忽必烈最初想效仿宋朝铸造铜钱,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蒙古帝国起源于草原,更适合使用轻便、大额、便于远程贸易的纸币。

王文统接下了这个任务,制定了五条原则:
1. 纸币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全境通用;
2. 收回各地旧钞,统一币制;
3. 税收必须用纸币缴纳;
4. 以白银做准备金,随时可以兑换;
5. 印钞只能用于市场流通,不能挪作他用。

1260年,中统钞正式发行,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纸币实验。效果立竿见影,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惊叹:“区区一小块纸片,竟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元朝建立了完整的纸币管理体系,各地设立兑换机构,政府储备大量金银作为准备金,保证纸币的信用。

失控的印钞机

然而,好景不长。1276年,元朝统一了南宋,疆域空前辽阔,财政压力也随之而来。蒙古贵族习惯了征服战争的暴利,不满足于和平收益,继续发动对外战争。穆斯林商人控制了大部分贸易环节,大量搜刮财富。财政收入增长跟不上开支增长,政府不得不依靠印钞来解决问题。

1287年,政府发行了至元钞,一贯至元钞等于五贯中统钞,这意味着官方公开承认了货币贬值。从1288年到1309年的22年里,政府印发的至元钞总额是此前27年中统钞发行量的6倍。1309年,又发行至大钞,一贯至大钞等于五贯至元钞。短短22年时间,官方汇率已经贬值了25倍。

老百姓开始恐慌,有钱人赶紧把纸币换成金银或者实物,穷人则眼睁睁看着手里的钱变成废纸。物价飞涨,郑介夫当时就感慨:“往年一钱能买的东西,现在要一贯才行。”物价翻了一千倍。

脱脱的最后一搏

1349年,脱脱重新出任丞相。他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元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1350年4月,脱脱召集朝廷重臣商讨变钞方案。新方案发行至正交钞,一贯新钞等于两贯至元钞或一千文铜钱,同时重新铸造铜钱,实行钱钞并用。

然而,这一改革并未奏效。1351年,至正交钞和至正通宝同时发行,结果物价迅速上涨十倍。老百姓彻底绝望了,民间开始流传歌谣:“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1351年5月,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颍上起事,起义军头戴红巾,称为“红巾军”。镇压起义需要大量军费,政府除了印钞票外别无他法。至正十五年,户部一次性印造了600万锭新钞用作军饷。至正十九年,在京师1000贯钞买不到1斗米。

货币体系彻底崩溃,纸币失去流通功能,老百姓被迫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这种崩溃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起义规模越大,政府军费开支越多,印钞数量越大,通胀越严重,民不聊生的局面越恶化。

帝国的终章

刘福通率领红巾军纵横中原,一度攻占开封,建立了“大宋”政权。虽然起义军最终失败,但朱元璋接过了反元大旗。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元朝统治结束。

元朝的灭亡确实始于货币政策的失控。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败在了一张张不断贬值的纸片上。这不仅仅是某个皇帝的昏庸或某个大臣的腐败所致,而是整个权力结构对财政资源无节制掠夺的必然结果。蒙古军事贵族和穆斯林商业集团缺乏有效约束,他们的贪欲最终吞噬了帝国的根基。当印钞机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工具时,距离崩溃就不远了。


查看完整版本: [-- 通胀究竟有多可怕?看看元朝就知道了,因为钱“太多”灭亡的帝国[17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