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亚的传统社会中,血缘和婚姻关系向来讲究名分与礼法。然而,若把目光转向日本皇室,我们会发现一种常人难以接受的现象:叔叔娶侄女、姑姑嫁侄子,甚至出现过儿子执意娶亲生母亲为皇后的记载。这类看似荒诞的故事,并非后人虚构,而是清清楚楚地写在日本的正史里。
那么,日本皇室为何会在长达上千年的历史中,屡屡出现这些“乱 伦”婚姻?

日本皇室自古宣称“万世一系”,以天皇为最高统治者。在这种制度下,继承问题显得尤为关键。若无合适的男性继承人,整个皇统可能断绝。为了避免家业旁落,他们便采取各种特殊手段来维系血统的延续。
在日本,所谓“养子婚”制度由来已久。简单说,就是通过收养亲族为养子,再让养子与家中女性联姻,以此确保血缘和财产不流出宗族之外。表面上,这似乎是务实的家族策略,但放在伦理角度,却常常突破了世人能够接受的底线。
例如战国末期的土佐藩主长宗我部盛亲,他并未另娶外姓女子,而是迎娶了兄长长宗我部信亲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女。盛亲在战国混乱中要稳固藩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宗族血脉紧紧绑在一起。对他而言,这段婚姻更多是政治上的必然选择。

同样的例子在岛津家也能找到。岛津义久在家族安排下过继,成为新的继承人。为了让他“不忘本”,宗族干脆让他娶了自己的亲姑姑花舜夫人为正妻。这样的婚姻表面维系了血统纯正,实则也让家族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进入皇室,更有离奇之事。白河天皇执政时期,权力牢牢掌握在他手中。他将养女藤原璋子册封为孙子鸟羽天皇的皇后,名义上是“巩固皇室”。但白河天皇本人又与藤原璋子保持关系,生下的崇德天皇从血缘上说,既是鸟羽天皇的儿子,也是他的弟弟。这种混乱的关系让鸟羽天皇不得不给崇德天皇起了一个特殊的称号——“叔父子”。

当白河天皇去世后,鸟羽天皇心中难平,便冷落了藤原璋子,又立其祖父旧日的妃子藤原泰子为新皇后,这种报复意味浓厚的做法,折射出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与荒诞。
类似的荒唐婚姻并未就此停止。二条天皇即位后,看中了太皇太后藤原多子。藤原多子本是其祖母辈,身份尊贵。然而在宫廷权力的操作下,她先后成为皇后、皇太后,再到太皇太后,最后竟又被二条天皇迎娶为皇后。一个女性,在短短数十年内连降数辈,堪称日本皇室婚姻史上的怪象。

而在更早的古代天皇中,近亲婚姻也十分常见。仁德天皇的皇后八田皇女是其亲妹妹。其子履中天皇也照样娶了亲妹妹草香幡梭姬为妻。履中死后,雄略天皇又迎娶这位姑姑为皇后。显然,在当时的日本皇室中,维系血统比讲究伦理更重要。
女性在皇室婚姻中也常以特殊方式登上权力舞台。钦明天皇之女额田部皇女,先是被嫁给亲哥哥敏达天皇为妃。几年后敏达的皇后去世,她扶正为皇后。再过数年敏达天皇驾崩,她转为皇太后。
最终,在短命天皇们相继去世后,她成功登基,是为推古天皇,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女天皇。她的一生既体现了女性在皇室权力中的特殊地位,也反映出“血统至上”的家族逻辑。
甚至还有更加令人咋舌的记载。仁贤天皇娶了自己的亲姑姑春日大娘,两人生下武烈天皇。武烈天皇9岁即位后,竟执意要立亲生母亲为皇后。朝臣们一片反对,认为此举大逆不道。但武烈天皇巧妙应对,他宣布亲母改名为“春日娘子”,称不再是自己的母亲,从而堂而皇之地完成了立母为后的操作。

这种行为,不仅暴露了皇室伦理的严重混乱,也显示出朝廷大臣们对“血统合法性”的无奈妥协。即便明知违背人伦,只要能保证所谓“万世一系”,他们往往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么,为什么日本皇室会反复出现这种在中国传统社会看来“乱 伦”的婚姻呢?

其一,是因为皇位继承的高度排他性。日本天皇自称神裔,只有极少数血统才能继位。为避免外姓人掌权,他们宁愿在宗族内部反复联姻。
其二,贵族家族,尤其是藤原氏等外戚势力,在婚姻安排上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与皇室女性结合,他们既能稳固政治地位,又能确保子嗣登上皇位。
其三,是日本古代社会对“家”的观念极端强调。不同于中国的“宗法制”,日本更看重直系血脉的延续。为了“家业”不旁落,即便牺牲伦理,也在所不惜。
这些故事今天读来荒诞不经,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却被视为合理。正因如此,日本史书才会将这些婚姻堂而皇之地记录下来,而非讳莫如深。
纵观千年日本皇室史,所谓的“万世一系”并非出于神授,而是靠着无数次内部联姻、养子婚姻维系下来的。叔叔娶侄女、姑姑嫁侄子、儿子要娶亲妈,这些听似荒唐的故事,其实都是权力与血统政治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