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男生明明身高155厘米,家长担心他以后都不长个了,带他到医院就诊,经检查骨龄为17岁,骨骺已近闭合,长高的空间很小。医生解释说,骨骺一旦闭合,身高就会停止纵向生长,只会横向增长。这时就算是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孩子,也没有治疗的机会了。
引起矮小的因素多种多样,遗传因素占70%,后天因素占30%,包括营养、睡眠、运动、疾病等。4-12岁是治疗矮小症的最佳时期。家长如发现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其他同龄儿童,一定要及早到矮小门诊或生长发育门诊等进行咨询及检查,找到真正原因,接受治疗。孩子年龄越小,生长的潜力及空间越大,对治疗反应敏感,效果越好。等到发育后期如15-18岁时再治疗,骨骺接近闭合,生长潜力很小,已不能达到理想身高。 所以,只有赶在骨骺闭合之前,针对矮小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才有长高的可能。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增高保健:
多做纵向运动 运动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同时户外运动也可加强体质,达到长高的目的。每次运动至少半小时以上,如打篮球、打羽毛球、摸高等。
早睡眠 因生长激素一般在晚上9时开始分泌高峰,对于生长发育期儿童宜晚9点半前睡觉。
加强营养 坚持每天300-500毫升牛奶,多食蔬菜、水果,尽量不喝饮料,不吃蜂王浆、蜂蜜等补品。
定期监测身高 婴儿每1-2月一次,1-2岁3月一次,2岁以上至少半年一次。一旦发现身高偏离正常曲线,就应到儿童矮小门诊检查治疗。
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双“大长腿”。虽说个子高矮受父母基因遗传影响最大,但腿型的“颜值”却易受后天影响。7岁之前,孩子的腿形或多或少存在着生理性内翻或外翻。
膝内翻,俗称“内八字”、“O型腿”,指双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侧踝关节内侧能相碰,两膝关节不能靠拢。当双下肢向内弯曲,两腿之间形成一个近似“O”形的空隙,所以就叫“O型腿”。此时双侧踝关节靠拢,而双侧膝关节分开,膝关节内侧之间的距离就称为“髁(膝)间距”,髁(膝)间距可间接定量描述膝内翻的严重程度。
膝外翻,俗称“外八字腿”、“X型腿”,指双腿自然伸直或者站立时,当两膝相碰时,两侧踝关节的内侧不能并拢。当双侧下肢外翻的时候,双下肢呈“X”型,此时双侧膝关节靠拢,而双侧踝关节向两侧分开,踝关节内侧之间的距离就称为“踝间距”,踝间距可间接定量描述膝外翻的严重程度。严重膝外翻表现为走路时容易出现摇摆步态,甚至行走时双侧膝关节会发生碰撞,为避免跌倒,孩子走路时会不由自主地分开双足走路。
产生膝内翻和膝外翻畸形的常见原因有哪些?2岁之后的膝内翻和7岁之后的中重度膝外翻,病理性可能性很大。一般常见原因包括代谢性骨病(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低磷酸酯酶症),生长不平衡(创伤、感染、肿瘤等),骨发育不良(侏儒症、干骺端发育不良),和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
发现孩子膝内翻和膝外翻后该怎么办呢?1岁以内中度、轻度的膝内翻和2-6岁的中度、轻度的膝外翻,会随着孩子腿部肌肉发育,生理性膝内外翻会自然矫正。一般踝间距或髁(膝)间距小于3厘米,多为生理性,会自行恢复。少部分膝内翻和膝外翻需行支具矫正。当踝间距或髁(膝)间距在3厘米以上,需到相关医院就诊,拍摄双下肢前后位X线片,评估膝内外翻的情况,并定期复查膝内翻和膝外翻变化情况。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若膝内外翻较严重,即踝间距和膝间距超过5厘米,应佩戴支具和穿矫正鞋。极少部分踝间距超过10厘米的膝内翻和髁(膝)间距超过10厘米的膝外翻,则应当经专业医生评估,查找病因,同时考虑择期行手术矫正治疗。[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7-11-30 22:1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