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21阅读
  • 3回复

[其他]东湖路:一条写满故事的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227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4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16-11-05) —
       上海马路沧桑: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
      品位周刊五年前策划开设题为《城市穿越:追寻上海的光与影》的系列,影响不小,后由文汇出版社结集出版《在上海寻找上海》,获四十家出版社、五十多位社长总编联袂推荐,在上海书展畅销,今年2月已再版。今年,本部组织姐妹系列《上海马路沧桑: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的专题特稿,把目光移向散落在上海充满故事的马路与弄堂,移向路边的老建筑,将历经沧桑的场景与鲜为人知的人事,融入城市的记忆。
      东湖路南起淮海中路,北至长乐路,中与新乐路、延庆路相交。该路辟筑于1902年,原名杜美路,以法国驻越南总督名字命名。始筑时,南起今淮海中路向西北延伸至富民路,复转折向西延伸至常熟路。1922年北段与长乐路相接,成为长乐路的组成部分,南段仍名杜美路,1943年10月改名东湖路。
      在辟筑前东湖路一带十分荒凉。北段原有一条河浜,南端原为农田及沟浜,筑路时填浜而成。筑路后,虽与淮海中路交接,但东湖路却是十分僻静的一条马路,历史上曾是上海著名的住宅区。从淮海中路进入东湖路,路口到48号的房子在新中国成立前几乎全是法国人于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房子都是清水红砖外墙,里面的厨房宽敞下沉。48号过去的房子是当年中国的大建筑商于20世纪40年代盖起来的,这些洋房里面先后住过许多大人物。弄堂深处的房子,有些是独立门院,铁门终日紧闭,斑驳的外墙、陈旧的门窗,早已不复当年风光。不过,东湖路的风景还是令人神往的,沿路树木葱茏,浓荫覆盖,在那里走走,不经意间就会收获一路的故事。
      打开重门深锁的秘密花园
      东湖路、淮海中路交界处,曾有一片隐秘的“秘密花园”。几何柱式的栏杆上镶嵌着瓷砖,中间点缀着各色玻璃马赛克,一扇豪华精致的铁门紧锁着,隔绝了周围的尘嚣。里面深深的庭院里坐落着在上海滩名闻遐迩的大公馆,又叫东湖宾馆7号楼。在外面是看不见这座大公馆的,因而也使这座建筑显得格外神秘。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座花园别墅一直重门深锁,人们对它有着各种猜测。直到2002年,这栋沉睡已久的花园才被唤醒,成为名叫大公馆的高档会所餐厅。大公馆开张以来,接待过不少尊贵的客人,APEC会议期间,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曾来过这里,还有美国花旗银行、联邦快递等大公司的总裁也在里面宴请过澳门特首。亚行会议的重要Party曾在这里举行。不过,大公馆的大门依旧没有向普通百姓打开。夜晚,在淮海路的灯光下,庭院显得更为幽深,令人遐想。
      大公馆其实是一幢建于1925年的法国文艺复兴式的花园住宅。浅白色的墙体,给人一种沉静、高贵的感觉。褐色屋面上的一排老虎窗窗框为红色,分外醒目。褐色和乳白相间的烟囱矗立在屋顶。建筑的南立面中部为层叠柱式的敞廊,两端略前出,二层廊道带有巴洛克式、双壁柱等装饰。东立面主入口为塔什干柱式门廊。立面为三段划分,局部为清水红砖墙,窗檐、窗台处用水刷石作装饰。窗楣上装饰着雕刻的植物的飘带纹样,屋顶上有巴洛克式的涡卷,窗旁并立着爱奥尼克双柱。这幢花园住宅的南面是一座三角形的中西合璧的庭院,庭院中有假山,一株红枫斜斜地依偎在假山一侧,有两棵百岁高龄的香榧树至今还能开花结果,而40余株香樟都已超过了50年以上的树龄,茂密的树枝把花园里的绿色渲染成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此外,花园里还错落布置着雪松、广玉兰、鸡爪槭、桂花、南天竹、一叶兰等二十多种植物。园内还有草坪,并设有游泳池和网球场,其豪华气派可见一斑。在绿树掩映下有一个由4根塔什干柱子顶起的西式雨棚,通往门厅。在门厅和雨棚之间有一扇小小的花窗,窗上镶嵌着彩绘玻璃,玻璃上绘有抽象的植物,美艳动人。
      迈入由两根爱奥尼克壁柱支撑着的门厅,拾级而上,再转个弯,走几级台阶,就是大客厅了。推开深色的大门,古董家具、瓷器、鲜花、烛台、壁炉和枝形吊灯,每一件翻新整修过的古老家具和装饰,都负载着故事。住宅室内铺着深色的柚木地板和接近天花板的护墙板,显得十分庄重典雅。家具上古典式木装饰的线脚、纹饰繁复细腻,连门厅里挂衣帽的壁架造型也如建筑般严谨工整,其中轴对称,两侧配以柯林斯式的收头,中间的穿衣镜下还带有摆放小物件的抽屉和柜子,上面也雕刻着精致的花纹,犹如摆在室内的一件工艺品。地板是用不同方向的木条拼出的向心几何图形。门厅的后面是酒吧,酒吧深处是摆着古董家具的雪茄吧。朝南草坪的外廊上面摆着一张张桌椅,是喝下午茶的好去处。室内各房间门户相通,西面的餐厅里,设置了两个相对的壁炉,上方的卷涡木装饰花纹,带有巴洛克风格。各个房间的壁炉造型基本一致,只在釉面和颜色上稍有不同。当年会客厅的三面墙壁上装饰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镜面,天花板上满是细腻的雕刻花饰,边缘装饰着景泰蓝葡萄梗的吊灯和墙上的铜质蜡烛形壁灯带来了浓郁的欧陆风情。二楼的楼梯柱头和大门入口处的柱式一致,楼梯间的窗户也饰有同样美丽的彩绘玻璃。现在二楼和三楼的房间都成了餐厅包间,上面分别写着沙逊厅、礼查厅、哈同厅等,让人梦回昔日上海滩。二楼阳台上有几张散席,坐在那里用餐可看见枯枯荣荣的草地,解读老洋房的种种风情。
      这幢建成于1925年的住宅是一位常年从事跨国经营与贸易的犹太商人RayJoseph出资请一位法国建造师设计后兴建的,此人因常年从事跨国贸易而发财,在上海虹口、徐汇等地拥有不少房产。这幢法式花园洋房建成后到1949年一直作为私人住宅使用,它的最后一任主人,是位名叫汉娜·约瑟夫的英国人。新中国成立后,此处洋楼一度作为苏联驻华文化代表处的驻地。1952年5月5日这里成为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上海分处的驻地,直至1962年12月26日。苏方走后,东湖路7号闲置了一段时光,直到1963年12月租给日本工业展会作接待之用,第二年的3月,又调拨给上海市国际俱乐部使用。后来,这里又成为中 共上海市委招待所的一部分,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曾与周恩来一同来过此地,《中美联合公报》中不少谈判便在这里举行。招待所于1982年改为东湖宾馆,曾接待过无数海内外政要。2002年,又改造成为名闻沪上的“大公馆”。
      2015年9月29日早上,上海市民经过东湖路7号时,惊讶地发现,这个神秘的花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风姿绰约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并被冠以“东湖绿地”。绿地以一条长长的钢结构紫藤长廊作为动线,蜿蜒曲折贯穿其中。紫藤的品种众多,颜色由紫色、白色、粉色交替,想象来年紫藤花开时,游人徜徉于紫藤长廊,抬头缤纷,低头落英,阳光从串串紫藤花簇中斑驳洒下,赢得蝴蝶纷飞,小鸟啾啾,该是何等美妙?据说这条上海目前最长的紫藤长廊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齐白石的紫藤画作,在设计师的巧思下,钢结构的紫藤花架还向下延展成为多个休闲座椅,并与周边的水景、绿化相呼应,形成中西合璧的绿化风格。设计人员在增加绿地内休闲步道的同时,还重新设计了喷泉水景。虽然原先的围墙拆除了,但原淮海路上、东湖路口两个出入口的共计八根欧式立柱及其五颜六色的马赛克镶嵌装饰全部予以保留,这些材料有着八九十年的历史,可以看到当时精湛的技艺,对于那些剥落部位还特意留白,未做修补,以便让往来路人更好地体味历史。绿地内保留了多株古树名木,并添种了新乔木品种,呈现出上中下三层错落有致的景观:上层骨架树种为香樟,其余上层树种为广玉兰、雪松、香榧、丝绵木、白皮松;中层树种为罗汉松、五针松、桂花、木瓜、鸡爪槭等;下层树种为南天竹、瓜子黄杨、黄馨、一叶兰、杜鹃、八仙花、麦冬、常春藤等,使得绿地内四季色彩缤纷,花香不断。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谈及此次公共绿地开放时表示,城市更新是理想、艺术、价值观的更新,上海应该被打造成大众宜居的城市。现在上海的天际线已不可改变,那么这些贴近身边的道路、街角、花园就应当以一种更贴近百姓的姿态,来展现和叙述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这次改造中,原来的深宅大院不只是透绿,而是真正成为开放绿地,能够让更多游人走进来,观赏休憩,这说明城市管理者的观念在发生变化,上海这座城市将因此变得更好。
      全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所在地
      东湖路9号矗立着26层高的现代化地产大厦,其墙面采用优质花岗石装饰,主楼为智能化高档办公楼,裙楼设会议中心、商务中心、地产展示厅、电影院、影视厅、咖啡厅、餐饮饭店、KTV俱乐部等文化娱乐休闲设施。
      这幢高层建筑建成开业于2002年,在这之前这里是东湖电影院,东湖电影院的院址原为花园住宅,1939年6月改建为一座电影院,当时名叫杜美大戏院。电影院前有一个广场,靠马路的门边斜出一角是票房间。放映大厅是一幢二层楼房,门前设有高高的台阶。楼房前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庭院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喷水池,池内矗立着一尊仙女戏水的塑像,两侧是修饰成不同几何图形的花圃草坪。楼内放映大厅前设有观众休息厅,休息厅内有小卖部。1943年,因杜美路改名为东湖路,杜美电影院也随之改名为东湖电影院。1942年到1953年以放映苏联进步影片为主,1954年开始放映普通电影。
      1962年,东湖电影院改建为全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同年7月1日,上映国内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当时,这部电影几乎家喻户晓,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曾看过这部立体电影,东湖电影院就此成了立体电影院的代名词,那时,到东湖电影院看立体电影是上海滩最为时髦的娱乐活动。当年看立体电影,凭借的是一副纸质围框的偏振片眼镜,看过的人无不津津乐道,诸如鸟儿会飞到面前,水会洒到身上,汽车从头上疾驰而过、苹果向脸前掷来等等,常常引得观众席上尖叫连连,其盛况远胜于在今天的和平影都观看3D电影《阿凡达》。因为没有空调,夏天,电影院会为观众配备一把纸质团扇,出门时让观众和看立体电影必须要用的眼镜一起投入门口的大箩筐内。《魔术师的奇遇》使东湖电影院名满全国,凡到上海的外地旅客也都会设法到东湖电影院看一场立体电影。20世纪80年代,东湖电影院又陆续放映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枪手哈特》、《侠女十三妹》等立体电影故事片及《北京的春天》、《杂技艺术表演》、《天山骏马图》、《假日》等
      立体电影短片,颇受观众欢迎。承载着上海历史记忆的东湖电影院在新世纪到来时,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东湖电影院那高高的台阶,还有台阶前喷水池的仙女塑像连同彩色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却永远留存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
      相伴半个多世纪的青年报社
      东湖路17号有一幢建于1921年的三层西式联立式花园住宅,折衷主义风格,红瓦坡面白墙。檐口女儿墙做得相当丰富,卷草花饰纹样很有立体感,显现出主人家的阔绰殷实。建筑整体完全对称,面向花园的南立面为主立面,横三段纵三段构图明确,中部内凹,两端立面做连续券柱式构图,并采用简化的古典巨柱式,窗间柱和转角柱有方有圆,形成明显的对称。其他立面形式自然,构图和屋顶变化丰富,很有气派。两侧的三开间连续券都是原来的敞廊,现已被封实,左右两侧从敞廊通向花园的大楼梯也没有了踪影。低矮的底层是整个住宅的“基座”也是辅助用房,主要的功能空间在二、三层。主楼梯位于每一户型北面的中部,自二层起直至阁楼,深色木质楼梯围绕着中庭空间盘旋而上,楼梯侧面的彩色玻璃窗装有典雅的铜把手,十分华美。室内有多个壁炉,造型和装饰都很精致。
      这幢花园住宅曾是比利时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前,又一度成为国民党某军官的私人住宅。1950年,该花园住宅由华东交通部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及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使用,后曾用作上海市第一医学院内科女生宿舍。1964年春,原在富民路43号的《青年报》报社迁入其内,从此便成了青年报社的办公楼。《青年报》创刊于1949年6月10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张公开出版的青年报纸。1964年,也就是报社搬到东湖路17号那一年,毛泽 东主席亲自为《青年报》题写了报名。
      《青年报》社迁入东湖路至今已五十多年,岁月流逝,报社就这样一直安居在东湖路17号内,与这条路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地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
      消逝的杜月笙夜总会
      东湖路51号坐落着一幢现代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外墙采用棕褐色硬陶面砖贴饰,平屋顶。主入口地面为瓷砖拼花的八卦图造型,至今犹有部分残留,楼梯厅竖向整体由玻璃钢窗组构成。室内挑层较高,东侧房间为圆弧墙面。南立面楼层设有宽敞的长阳台,弧面外墙上设置钢窗,顶部则为半圆形阳台。底层内设主辅楼梯,大门面向开阔的大花园,花木繁茂的花园内原先还有一个圆形的大理石露天舞池。现室内留有壁炉,局部有改建。
      这幢花园住宅最早的主人是尼科尔森夫妇,尼科尔森是上海煤气公司的高级职员。1936年,该住宅的主人换成了在麦边洋行进口部供职的波里特夫妇和彼得森夫妇。再往后,东湖路51号宅院成了杜月笙三姨太孙佩豪的住宅,对外的名称则是“圣乔琪夜花园”亦称“杜月笙夜总会”。孙佩豪曾在老上海书寓里做“先生”,所谓书寓,就是高级妓院,所谓“先生”,就是卖艺不卖 身的高级妓女。杜月笙在书寓对她一见钟情,孙佩豪16岁就嫁给了杜月笙。为他生育了两个儿子,后来又随杜月笙赴香港生活。1951年在香港给杜月笙送终后,迁居英国,1990年代病逝于美国。
      这幢花园住宅在1949年后成为市委党校干部住宅。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南等老干部在此居住。
      卧虎藏龙的东湖路56弄
      东湖路56弄是一条默默无闻的里弄,虽然与赫赫有名的“杜公馆”近在咫尺,但仿佛两个世界。其实,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无数的社会名流、政府要员等上层人物都曾居住于此,但56弄依旧如隐士般蛰居于东湖路上,无人问津。
      但这并不能消除这条弄堂里曾经居住过的名人痕迹。
      上海著名老店“恒源祥绒线店”的创办人沈莱舟就曾寓居在56弄内。
      1927年,沈莱舟与人合作,在福州路开设了“恒源祥人造丝毛绒线号”。店名源于沈莱舟曾经打过工的一家杂货号里挂的一副对联:“恒源百货、源发千祥”。这间小小的商号,就是“恒源祥”的前身。创始人沈莱舟从恒源祥绒线商店起家,鼎盛时期亦工亦商,下属十家企业,1935年,“恒源祥”迁至现在的金陵东路139-141号,换上了“恒源祥公记号绒线店”的招
      牌,批发兼零售,成为当时国内绒线行业的龙头老大,人称“绒线大王”。
      此刻他家里人口激增,夫人王敏珠一连替他生育了7子2女共9个孩子。房子不够住了。沈莱舟便花了一笔不小的钱买下了杜美路(今东湖路)56弄里一幢刚刚建成的花园洋房。到1948年他事业巅峰时期,不仅独资掌控了一家毛纺织厂,开办了两家染织厂,还拥有20多家工厂的股份,是当时上海滩毛纺织界举足轻重的商界名流。
      沈莱舟位于东湖路56弄的住宅是一栋占地300平米的三层楼房,一并三排,全部房间朝南。房子的外观洋溢着海派风情,让人想起巴黎大剧院里奢靡的包厢造型。当时沈宅一楼有舞厅和两间打通的厨房餐厅。餐厅里的餐桌有乒乓台那么大,每天吃饭时,全家老小十几口人团团围坐,好不热闹。至今,沈家的后人还低调地居住在里面。
      东湖路56弄22号住宅,是著名京剧大师盖叫天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旧居和练功的场所。盖叫天演技高超,形成了“武戏文唱”的独特盖派艺术,驰名南北,遂有“江南第一武生”和“活武松”之称,他与梅兰芳、周信芳并列为“京剧三杰”。1955年,上海文化部门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盖叫天在东湖路找到一幢独立式住宅,它就是东湖路56弄22号。这是一幢带有庭院的房子,建于民国时期,为砖木结构二层楼。那么周恩来怎么会想到把这幢带庭院的房子给盖叫天住的呢?这还要追溯到1946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那晚大约8点多钟,靠近如今新天地一带的兴安路上行人稀少。当时任中国共产 党代表团团长的周恩来路过黄陂南路口,看到一位脚蹬厚底靴的老人在马路上练功,旁边站了六七个人观看。但见那位老人步履扎实,马弓沉稳,忽而一个虎跃,忽而一个蹲身,忽而又是一个大鹏展翅,出手抬脚,时快时慢,虎虎生气,习习生风。“好身手!”周恩来不由得暗暗赞了一句,并停下脚步,饶有趣味地欣赏起来。那时,周恩来住在思南路上的周公馆,离盖老家不远,每次从那里路过时都会看到这位老人在练功,打听到这个练拳的老人,就是闻名中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文化部门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把东湖路56弄22号的房子拨给了盖叫天,从此盖老便在这座寓所的庭院里练功了,他收藏的古玩瓷器也有了安放之处。
      东湖路56弄的22号里,除盖老外,还住着他的两个儿子、儿媳妇以及孙女和保姆。盖叫天的生活习惯,早上起来不吃东西,只是喝点牛奶,或是喝杯白开水。然后便开始练功,他有个信条: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夏天,他穿着棉袄,扎着大带,穿厚底鞋,在太阳下跑圆场;而冬天则反其道而行之,打着赤膊,在朔风凛冽中跑圆场。早上9点以后,盖老练完功,就喝牛奶或豆浆,外加两个荷包蛋,或是一只油氽刀切馒头,一个鸡蛋,然后便是会客或做其他事情。上午喝杯茉莉双薰茶,直到下午1点半左右才开始吃饭。晚饭一般在晚上8时左右。如果晚上出去看戏,他散戏后则去老正兴餐馆,别人是夜宵,他可是晚餐。有时吃的点心不够饱,回到家里还要吃碗打卤面。据说盖老出门,手中一把扇子必不可少,而且都是名人题词题画的折扇。这个蕴藏着中国传统艺术和人文历史底蕴的盖叫天东湖路寓所现在是东湖旅游设备公司的办公地点。
      东湖路56弄曾经聚集了上海报业、出版社、商界、艺术界的许多人物。东湖路56弄39号的一幢建于1940年的白色四层公寓,以前就曾是前苏联专家住的,现在是东湖宾馆三号楼。弄内50号,是原正广和老板住的,弄内16号,则是原卷烟厂老板住的。现在这些房子大多换了主人,56弄的花样年华也已悄然消失在世事沧桑中了。
      杜月笙一天未住过的豪宅
      新乐路与东湖路交汇处的东湖路70号现在是东湖宾馆,位于东湖路70号一侧的1号楼和2号楼,建于1934年,是两幢相连的四层楼花园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幢小洋房。
      这幢建筑的主楼是装饰艺术派风格,形体简洁。建筑屋面平缓,屋顶檐口券状,装饰考究。其平面为五开间,采用对称、分段等古典构图手法,空间层次变化丰富。立面构图严谨,中间三开间有凹阳台,两边呈六边形突出,通过凸窗、凹阳台的处理,加上建筑顶部的退台做法,使主楼产生了虚实变化。简洁的方窗下有几何装饰图案,屋顶有挑出檐口,下有梁托支承。窗台、栏杆、檐口等处有装饰带。主楼二层以上有外廊,四层为露台,两侧厢房为实墙面开窗洞,左右对称,构图规整,阳台栏杆为古典风格的直板式栏杆。主楼东西两翼筑有呈多面体的对称柱廊,南立面用多根大青石作立柱支撑,墙基用錾假石砌筑,十分坚固。室内中庭天井上空设置玻璃天棚,既透光又可避雨。大堂通向二楼狭长楼梯间的入口处天花板上吊下一截档墙,主人站在二楼楼梯口,对大堂一目了然,而外人在大堂却看不到主人的面孔。这个设计倒是别出心裁,让人想起电影中黑帮老大的住所。
      楼前是一座中式庭院,院内堆砌着湖石假山,小桥流水,曲径环绕,古木参天,还有一座中国传统样式的四角琉璃亭,四周栽种着各类名贵的花卉树木,有许多还是沪上罕见的庭院珍品。各式草花环绕的喷水池中央矗立着五根螺旋状罗马柱,中间一根最高,其余稍低,柱顶各有一个西洋儿童雕像。中间柱顶上的西洋儿童抱着一条大鱼,四周柱顶上的西洋儿童各自坐在身边一条大鱼身上。柱子八角形底座上有五个荷花缸,里面的鱼儿和柱顶的鱼儿一同喷射着水柱,浪漫有趣。
      这里最早为旧上海大亨杜月笙的新公馆,不过,盖这栋楼并非杜月笙自己掏的钱。上世纪30年代,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为开发财源,推出一种“航空奖券”,并交由杜月笙包办发行。而杜又将这一赚钱机会送给了自己的门人金廷荪,并帮助金包销“航空公路建设奖券”,让金发了一笔横财。发财后的金廷荪不忘恩人,于1934年花巨资建造了这幢花园豪宅,赠予杜月笙。新公馆楼内的装饰中西合璧,主楼陈设均为法式家具,餐厅、客厅、宴会厅风格古朴典雅,既体现了中国南方的庭院建筑风格,又吸取法国别墅建筑舒适典雅的特点。杜月笙非常喜欢这座花园住宅,并打算举家迁入。还在修建时,他就作过这样的安排:大楼底层客厅可摆50桌宴席,平时作会客用,东厢房作账房间,西厢房作大菜间;甚至将四位夫人的居所也安排妥当:二楼供二夫人陈帼英居住,三楼给大夫人沈月英居住,主楼西边一幢小洋楼供三夫人孙佩豪居住,东边一幢小洋楼给四夫人姚玉兰居住。新公馆落成后,里面有七十几间房间要装修,装修工程一直拖到1937年才完工。正当杜月笙兴致勃勃准备搬入新公馆时,恰逢“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杜月笙积极参与抗日的相关后方工作,并主动将杜美路的新公馆借给财政部“劝募委员会”作办公地点。上海沦陷后,杜月笙拒绝日本人的拉拢,携全家前往香港。后辗转重庆,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又回到上海。这期间,这栋公寓由中法实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租用。1949年,杜月笙全家迁居香港,他将新公馆卖给了美国新闻处,并一度作为美国总领事馆。所以,虽然这里称之为杜公馆,但杜月笙本人一天也没有住过。上海解放后,杜公馆被人民政府没收。1950年改作中 共华东局东湖路招待所,1954年改为中 共上海市委东湖路招待所,1982年更名为东湖宾馆。(劳动报)
1条评分金币+16
527801728 金币 +16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6-11-0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69618
金币
59204
道行
36009
原创
1989
奖券
4022
斑龄
127
道券
19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5990(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1-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1-05
上海的故事太多了,有悲有喜,有欢乐有忧愁
1条评分金币+2
假正经也 金币 +2 - 2019-01-0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UID: 1934168

发帖
332
金币
1990
道行
878
原创
0
奖券
3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眼睛当相机
摄影级
在线时间: 0(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7
最后登录: 2018-05-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11-07
的确如楼上所言,上海的故事很多很多,每条路都会有一段故事。
1条评分金币+1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9-01-0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jufeng2

UID: 625760

发帖
17564
金币
2587
道行
752
原创
0
奖券
2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2-16
最后登录: 2024-12-1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8-05-24
上海也是一座老城,也有很多故事的
1条评分金币+1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9-01-0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