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中秋,这个仅次于春节的传统佳节总比其他节日多了一份意境和情怀。“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这是苏轼笔下的中秋之思,“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友贞的一声祈盼让中秋节日多了一份期待。古往今来,关于中秋的诗词歌赋并不少见,其间多含聚少离多的思念之惆怅。以至于提及“中秋”,大家固有的“刻板印象”:这个节日充满了诗意和情怀,相比春节的“接地气”,它因为秋高气爽或是因为秋意正浓的微寒之气反倒给人一种节日的温暖,这是关于思念、牵挂的暖,也是几千年来古人们一直求达的这份“团”和“圆”。又见中秋,因为节日的到来也让各行各业有了“特殊”。媒体的专报特刊是特殊;商家策划的“中秋节专题”“中秋节特惠”是特殊;千万家庭出门“山珍海味”一顿是特殊;出行的游子回家吃饭是“特殊”……这样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既植根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和敬重,也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又见中秋,海上明月依旧,天涯依然共此时。同样的明月,天涯的距离在技术水平发达的今天变得容易起来。在物质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今天,中秋节的团圆和团聚早已没有古人那么困难,一顿山珍海味,或是一块月饼也并非稀罕的东西,物质不再匮乏。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让大数据互联网思维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恰如其分地担当了中秋节情感表达的工具,微信红包、聊天表情、视频通话……人机模式的长期依赖,让很多人担心人情的冷漠、交往的生分,特别是年轻一代群体,多数时间沉溺在“低头”的氛围中,传统节日每年的如约而至不恰恰给了这份“羞涩情感”以表达的契机吗?对父母、对子女、对朋友……虽没有古人低吟浅唱的露骨表达,但有着与之共同的期盼,这大概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对于中秋文化的注入和重塑。又见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已然可以共婵娟。古人在传统佳节对于“月亮”的想象,构想了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而当下人们对于“月亮”的想象则缺少了古人的智慧。但对于当下充满着商业气息的中秋节而言,节日的氛围多以商家的宣传和造势来呈现,比如海报的金黄色和深蓝色色调,给节日蒙上了情怀和意境。相比其他节日,可以被商业用来大做文章的点并不是很多,多数商家多打温情牌,反倒是月饼的花式种类展现了各地关于中秋节的传统风俗,不同的月饼皮儿、月饼馅,甚至也在很多月饼的包装中引入了“茶”文化,“品茶、吃月饼”一度成为这个节日的标配。商业归商业,商家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这又何尝不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呢?照此来看,文化带有商业化也未尝不可,它倒逼商业对传统文化的再挖掘,但也要规避一味不负责任地追逐利益。海上明月在,天涯依然共此时。传统节日正注入现代元素,在全民狂欢的盛宴中传播发扬。 [ 此帖被黑白木鱼在2018-09-23 11:0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