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支付宝上的一款互助保险计划“相互保”意外走红,由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和蚂蚁保险联合推出,9天内有超过1000万用户加入其中。随之而来,“相互保险”这个略显陌生的词汇也进入不少保民的视野。
所谓“相互保”,其实就是指芝麻分650分及以上的蚂蚁会员(60岁以下)无须交费,就能加入到其中,获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100种大病保障,在他人患病产生赔付时才参与费用分摊,自身患病则可一次性领取保障金。是一种实现大病保障低门槛、高透明,还能互助共济的互联网保险。
简单来说,相互保险是指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投保人,以互相帮助、共摊风险为目的,为自己办理保险的经济活动。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股东,缴纳保费就能成为会员,投保人、保险人的身份是统一的。
就拿支付宝上的“相互保”来看,其介绍称,采用分摊机制,参与人根据实际出险情况,均摊保障金及管理费。这与传统保险产品先定价、收取固定保费的模式就不同。关于用户一年要交多少钱的问题,信美相互总精算师曾卓曾公开表示:“基于目前国内的重疾发生状况,我们预计参与的成员第一年需分摊的实际金额为一两百元”。不过,也有不少用户关注到每次分摊,除了保障金外,还有10%的管理费。另用户产生会不会存在赔案越多,保险公司赚取的费用越多的怀疑。
根据蚂蚁保险的最新调研显示,62.5%的调查用户表示在加入“相互保”前,没有购买过商业健康保障,有38.34%的用户表示,在社保之外,他们愿意为商业保障年付费金额为300元左右,年付费金额300-1000元的用户占38.89%,而1000元以上的占25.77%。
其实“大病互助计划”已非新鲜事。此前,就有多家平台推出了“大病互助计划”、“大病互助行动”来吸引消费者“投保”。但互助计划始终不是保险,费率拟定没有经过合理的精算架设和数据基础,救助金额的长久度和持续度需要依靠会员人数的稳定来支撑,为此,互助平台和消费者均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尤其是消费者,大多数平台并不具备监管牌照,救助金额随时可能因赔付案例过多而“入不敷出”,导致无法兑现初期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相互保险”存在“会员分散”、“欺诈”等风险。比如,传统相互保险的会员很多都是基于“熟人圈”,有相近的诉求。不过“相互保”似乎也有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向芝麻分650及以上的蚂蚁会员及其未成年子女开放、申请加入时要自主选择签署付款授权服务协议等。
您对于蚂蚁保险推出的“相互报”有怎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