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3 月 15 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中国,这一天也称为“专业打假日”。不知是不是巧合,法新社日前对中国足球教练造假问题曝光,称在青训和业余足球领域,中国存在很多“假教练”。这一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尽管以中国足球作为报道主体,但身为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却并未做到公正、客观、全面。尽管在青训和业余足球领域,中国足球的确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但事实上,在全面贯彻落实《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 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6-2050 年 ) 》,以及《 中国足球协会 2020 行动计划 》等相关文件精神时,中国足协一直都非常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并努力规范中国足球教练员培训管理。反倒是顶着光环来到中国的洋外教们,更多是为了中国足球的“ 钱途 ”而非“ 前途 ”而来。
如果把足球比作商品,球迷就是消费者,如果产品不能让消费者满意,差评甚至吐槽也是理所应当。不过,目前告别“ 金元化 ”,向着更规范方向前进的中国足球,稳中向好、结构不断优化的总体态势并没有变。今年中消协发布的消费维权年主题是“ 信用让消费更放心 ”,其实在中国足球人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于中国足球的未来也应该怀有一份信心和期待。
向造假问题宣战
昨天,中国足协更新了中超、中甲新赛季报名表,根据微博博主“ 耐心走下去“统计,一些球员的报名表进行了年龄、姓名等变更。虽然博主特别提示,“ 信息均来自联赛报名表,仅显示前后信息变更情况,不说明任何造假违规行为。 ”但这还是引起了球迷的热议。不过,这一组数据的更新,并不能说明中国足球年龄造假问题日趋严重,恰恰相反,这正好反应出中国足协刹住并根除年龄和身份造假不正之风的决心和手段。
中国足球职业化 25 年来,虚假年龄和虚假身份问题严重污染了中国足球的环境,干扰了中国足球的秩序,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这也是中国足球人才质量降低,人才储备匮乏,中国足球水平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 8 月 20 日,中国足协就向所有俱乐部下发了通知,采取“ 主动申报,集中处理 ”的原则,要求各俱乐部核查自己俱乐部注册球员的年龄和身份,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信息化平台,这也被视为足协向虚假年龄和虚假身份问题正式宣战。
值得一提的是,本赛季中国各级职业联赛的球员注册、联赛报名和竞赛工作,都是通过这个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的,这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了球员身份造假的问题,进而推动中国足球的发展与提高,也让青少年球员的成长环境和秩序变得更好。
向信任危机宣战
近一段时间,傅明判罚引争议、论文涉嫌抄袭的新闻,引起了人们对中国足球“职业裁判”的质疑。但公平来讲,从今年中国足协推出“ 职业裁判 ”的整体效果来看,傅明只能算是一个个例,“ 职业裁判 ”的前景还是积极乐观的。
众所周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前十年,假球、黑哨充斥着整个中国足坛,在一场浩浩荡荡的“ 反赌扫黑 ”行动过后,虽然假球、黑哨显现被有效遏制,不过随着职业联赛水平逐渐提高,竞争日益激烈,对裁判的执法水平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与之形成矛盾的是,限于裁判的“ 业余 ”身份,他们很多人都很难有时间接受系统培训,进行规律性训练,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裁判员执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其实在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职业足球裁判早已不是新鲜事,2001 年,英超开始推行职业裁判制度,英格兰职业赛事裁判公司也随之应运而生,对公司旗下裁判员进行日常管理、培训、选派和评估。从实际效果来看,虽然职业裁判执法英超同样争议频发,但职业裁判的推行,极大地提升了裁判团队的整体执法水平,并为裁判新秀提供更好的培训条件,从而带动裁判人口和质量的扩大与提高,这些都是职业裁判体现在赛场之外的附加价值。
除了职业裁判,中国足协在先后在中超和中甲力推的视频裁判,在职业联赛中的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实际效果来看, VAR 的明察秋毫让赛场上的重大错判几乎消失,漏判和误判也大幅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联赛竞争的公平公正性保驾护航。
毫无疑问, VAR 技术的全面应用,优秀外籍裁判助力国内顶级联赛执法的常态化,以及职业裁判相关机制的不断健全,将会让中国足球裁判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向比赛质量宣战
米克尔在日前接受外媒采访时直言:中超联赛水平太低。如果非要拿中超与英超进行比较,中超的水平确实逊色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足球一直为提升联赛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而努力。
去年年底,中国足协在中超总结大会上,公布了上赛季中超平均净比赛时间为 51 分 15 秒。这一数据与欧洲五大联赛同类数据相比,差了近 5 分钟。于是,“ 提升净比赛时间 ”成为了中国足协完善新赛季中超联赛的工作重点。为此,足协还专门设立了净比赛时间专项资金:凡单场比赛净比赛时间达 60 分钟的,参赛者将获得 10 万元奖励;整个赛季下来,净比赛时间排名第一的俱乐部,甚至能得到超过百万元的重奖。值得一提的是,在讲究传控的日韩联赛,平均净比赛时间也就在 55 分左右,而这就已经接近了欧洲主流联赛的水平,中国足协制定的“ 达标 ”标准显然更高。
对于激烈的职业联赛而言,每一个技术指标的提升都殊为不易,尤其净比赛时间,每提高 1 分钟,需要方方面面都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才行。从中超前两轮比赛来看,首轮联赛恒大与天海、卓尔与中赫国安两场比赛双双达标,其净比赛时间分别为 60 分 17 秒和 60 分 47 秒;第二轮上港与苏宁的比赛 58 分钟 18 秒的净比赛时间,为该轮最长,这场比赛也被公认为当轮最精彩的对攻大战。
虽然中超前两轮 16 场比赛仅有 2 场达标,达标率仅为 12.5% ,但必须看到,绝大多数比赛的净比赛时间都在 50 分钟以上,只有 3 场未能到 50 分钟。相比上赛季,中超技术水平的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尽管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还不算太高,但在提升质量这件事上,中国足球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