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230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230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2-12-09)
—
在父母的老屋里,我们珍藏着母亲生前绣花用的棚架、麻布与五彩的绒线。这些几乎陪伴了母亲一生的物品,寄托着她少女时代对生活的浪漫与幻想,也浸透了生活的艰辛与痛苦。 出嫁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接触了色彩鲜艳的绒绣,立刻被迷住了,拉着邻居小姐妹,去洋人开的绒绣行学做绒绣。后来那位小姐妹半途知难而退,母亲绣的绣品图样却大获洋人赞赏。母亲怎么也没想到,这融合着一个少女对生活无限幻想的艺术创作,后来竟成了她长大后补贴家用、养家活口的技能。在这梦幻般的色彩中,掺杂了母亲始终不愿看到,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无奈与苦涩。
抗战爆发后,外公的海味行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中被毁。战后经济萧条,全家寓居在霞飞路上的淮海坊,艰难维持。母亲于是又找到那家外国人开的绒绣行,拿了活计回来,日夜飞针走线,赚些银两,补贴家用。
解放后公私合营,父亲与人合伙经营的茶厂关闭。家里就靠父亲微薄的失业金与典当变卖度日。这时母亲毅然脱下“太太”的旗袍,靠着当年的手艺,与几个小姐妹一起,在浦东陆家嘴江边,搞了个绒绣作坊,加入了妇女解放创业的洪流之中。虽然收入也不是很多,但也缓解了家庭经济危机之难。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号召各单位裁员,掀起了“精兵简政”运动。当时同为创办人的小姐妹厂长对母亲说,厂里考虑到你的具体情况,让你把活计带回家做,不但能照顾家人,还能多劳多得,增加收入。带着心酸与几付做绒绣用的棚架,母亲默默地离开了自己曾共同参与创业的厂子。
第二天,家里的前厢房就成了绣花的工场间。家里没有搁棚架的木架子,母亲就用两只凳子叠在一起,代替木架,另一头就搁在八仙桌上。每天母亲一早就起来了,匆匆去菜场买了小菜,回来弄好全家一天的饭菜,坐在棚架前,就开始“上班”了。
坐在棚架前的母亲,沉静而又美丽,只见她先把五彩的绒线分色理好,再对照图样,把不同颜色的线儿,一根根绣入黄色麻布上,有时碰上相似的颜色,还会叫上儿女帮她去“辨”色。母亲常说,颜色越“叠”,绣出来的画面就越有层次感、越漂亮,每当绣到这种绣品时,母亲脸上就会闪现出一种神?,就像画家在创作一样。
在母亲的巧手下,一个个人物、一座座建筑、一棵棵绿树,日复一日的,在麻布上不断显现出来。有时早晨我们去上学时,麻布上还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下午放学回来后,看到麻布上整座建筑或人物,已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了。当我们为麻布上的美图惊呼时,母亲一边训斥一边打开我们摸在麻布上的脏手,疲惫的脸上却溢出了光彩。这时,在我们全家的心目中,这绣出来的美丽画面,似乎与绣品的工价已无关了,往往当晚的餐桌上,总有母亲拿手的菜肴让我们解馋。
地处老城厢的老宅,临街面西,每当夏日酷暑,虽有帘子遮住西晒的大阳,房间里还是又闷又热。那时家里没有电扇,只见母亲端坐在棚架前,低头绣着花,捏针拉线的左右手一上一下,额头、脸庞、手臂上,早已沁出密密麻麻汗滴,也顾不及擦,身上穿着的方领布衫后背,早已湿了干,干了又湿。有时热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绞一把冷水毛巾揩一揩,拿起蒲扇扇几下,又埋头绣开了。黄昏时分,在西晒太阳余晖的映照下,母亲的脸庞总是红红的。 看到母亲“战高温”的情景,我们很心疼,就拿着祖母给我们钱买了棒冰,拿上楼去硬要母亲咬一口,并趁势拿着扇子帮她扇几下。这时母亲乐得笑开了怀,只咬了小小一角,说我不热、我不热的,你们不要待在屋里,快去弄堂里凉快凉快。
有一次,我去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巧遇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原在高桥绒绣厂工作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绣代表性传承人许凤英。聊起母亲身前曾工作过的红星绒绣厂,对于母亲的很多同事,许大师都熟识。如今上海绒绣作为上海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已成功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也凝聚了母亲千针万线的智慧与创意。
生活有时是灰色的,母亲用善良、优雅与坚韧在心头绣出了一个五彩缤纷。
作者 任炽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