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维持身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张北平主任医师及消化道早癌中西医结合防治团队将通过本专栏定期推送消化疾病的养生保健及中西医防治知识,为您的消化健康保驾护航!欢迎持续关注。
小彬是一名三十初头的白领,平常工作压力大、应酬多,这半年来胃口越来越差,还没吃多少就觉得饱了,有时强迫自己多吃一点就会出现腹胀、恶心、反酸等症状。近三个月症状越发频繁,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小彬为此苦恼不已,在当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检查结论为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当地医生开了抑制胃酸和促进胃肠动力的西药。
小彬服药后症状稍有好转,但是仍然反复,于是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想寻求中医治疗。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认为小彬这些反复不适症状与工作生活中较大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导致肝胃不和相关,加上应酬很多、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升降失衡进一步加重不适症状的出现。
随后医生为他辨证地开具中药汤剂,并建议他回家后可以配合穴位按摩治疗,穴位主要选取中脘、双侧天枢及足三里,配合肝俞、脾俞、胃俞等背俞穴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同时医生也不忘嘱咐小彬调整生活饮食作息,经过一个疗程的调理后,小彬餐后饱胀不适、恶心、反酸等症状明显缓解,胃口也变好了,小彬的工作生活状态又回归了正常。
北平说
一、哪些经穴能改善消化功能?
消化相关的脏腑一般指脾胃、肝胆,消化不良通常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这四条经络的异常有关,另外也可以通过调节足太阳膀胱经上对应的脏腑背俞穴进行对应治疗。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生成水谷精微,传送至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正常(即我们所说的消化吸收良好)。而肝胆主气机疏泄,其和脾胃之间存在着“木克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生理上的制约,由于肝主升,胆主降,脾胃的升清降浊受到肝胆调达疏泄的影响,因此脾胃和肝胆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正是《素问》中提到的“土得木而达”的诠释。
背俞穴与五脏六腑内外相应,五脏六腑之气转输聚于背部,背俞穴也是调理脾胃肝胆等脏腑病症的常用要穴。因此,改善消化功能,可以从脾胃经、肝胆经上的穴位寻求治疗,即配合肝胆俞调畅情志、脾胃俞健脾和胃。
二、常用选穴举例
(1)中脘穴
穴位位置:前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即经络中气血做充足的地方),被认为“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能够益中气,调中焦、化滞和中,从而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不适症状。拇指腹点按于该穴位上,力度柔和而渗透,穴位局部感觉微酸胀即可,每次持续3-5分钟,每日3次。
(2)天枢穴
穴位位置: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左右各一。
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主治腹痛、呕吐、泄泻等肠腑之病。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肠动力、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拇指腹点按于以上穴位上,先顺时针点揉,再逆时针点揉,力度以能耐受为适宜,穴位局部感觉微酸胀即可,每次3-5分钟,每日3次。
(3)足三里穴
穴位位置: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中指横指处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下合穴。该穴善于调理后天之本——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另外,足三里也有助于养生保健。俗话常说:“常揉(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在古籍《针灸真髓》中也提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可见足三里作为养生常用穴位,可采用按揉、艾灸等方式刺激足三里穴,激发经气以增强正气。按压足三里穴时,以适当的压力用大拇指交替按摩,直至出现酸、麻、胀、痛为主,每次15分钟,每日1次。
(4)脾俞穴
穴位位置: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能促进脾的运化功能,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主治脾的病症,尤其是因消化功能减弱而致的身体衰弱。另外,此穴还是气血生化之源,可补脾摄血,治疗贫血等病症。用两拇指在两侧脾俞穴上按揉1-3分钟,每日3次。
(5)胃俞穴
穴位位置: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是胃的背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刺激它可对胃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如果存在胃口差、消化不良,可在饭前或饭后按按胃俞穴。刺激时力度可稍重,以能忍受为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按揉和艾灸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可自行操作,注意不要用力过大或者烫伤,针刺则需要请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