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5-01-22
- 在线时间33750小时
-
- 发帖29325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39001
- 道行39038
- 原创108
- 奖券30
- 斑龄0
- 道券3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93255
- 金币
- 39001
- 道行
- 39038
- 原创
- 108
- 奖券
- 30
- 斑龄
- 0
- 道券
- 3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37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22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3-10-31)
—
恐龙灭绝的原因,绝大多数学说都认为是小行星撞击。既然恐龙那么强大的地球霸主都会被“团灭”,那生命更加脆弱的人类又该怎么办?这可不是杞人忧天。事实上,为了保护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的危险,10月22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中国科协年会上宣布,未来15年,我国将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这样的工程。那么,我国计划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难道意味着有威胁地球的近地小行星出现了吗?如果短期内没有,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科研能力去研究这件事到底有没有价值和意义?为何要防御小行星?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天体之一,它们是太阳系形成时残留下来的碎片,有些小行星直径只有几米,有些则达到几百公里。有一些小行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原来的轨道,进入地球附近的空间,这些就被称为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都会对地球造成威胁吗?其实并不是,还需要满足一些条件,第一距离地球较近的,大概离地球的轨道距离约750万公里,然后是体积大的,直径大于140米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先决条件,才会被称为存在潜在威胁。近地小行星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对地球有着巨大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近地小行星有关。例如,约46亿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导致月球的形成。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半岛附近的海洋,引发了全球性的灾难性后果,导致恐龙等许多物种灭绝。除了这些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外,在近些年来也常有小行星接近甚至撞击地球的事件发生。例如,在2013年2月15日,一颗直径约20米、质量约1.3万吨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爆炸,释放出相当于约50万吨TNT炸药的能量,造成超过1500人受伤、数千栋建筑物受损。还有在2019年7月的时候,一颗直径约100米的小行星以每小时2.5万公里的速度从地球的身边飞过,而且距离地球仅有7.2万公里,要知道这比月球的距离还近,如果撞击地球,可能会造成相当于1.8千兆吨TNT 炸药的爆炸,相当于1.2万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那么,如果一个潜在威胁天体真的撞击了地球会发生什么?根据美国宇航局的估算,如果一个直径140米左右的小行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会产生相当于1.2千兆吨的TNT爆炸,相当于1945年美国对日本广岛投掷的原子弹的8000倍。如果一个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会产生相当于10亿吨的TNT爆炸,相当于全球核武器库的总和。如果一个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会产生相当于1亿亿吨的TNT爆炸,相当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的100倍。可以想象,这样的撞击会对地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包括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气候变化等,甚至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因此,防御小行星撞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人类探索宇宙和保护地球的重要使命。截至目前,科学家们已经追踪了2000多颗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如果这样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会造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灾难。所以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课题。因此,我国计划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是为了提前预防和减轻这种威胁,保护地球和人类的安全。通过实验性质的动能撞击任务,我国可以掌握和验证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技术和方法,并为未来可能面临的紧急情况做好准备和应对。中国计划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内容是什么?如何操作?要防止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就需要我们不断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并评估那些潜在的危险。在今年2月14日,“中国复眼”二期——大规模孔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在重庆市开工建设。这次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将建设25部到36部25米孔径雷达,实现对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这项任务主要是靠大视场的天文望远镜来实现,说明我国在这方面也有了重大进展。那什么是“中国复眼”呢?有多厉害?这是我国首个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建成后可实现超远程探测,探测距离可达1.5亿公里,差不多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具备内太阳系天体高精度主动观测能力。所以对近地小行星的监测预警并不是最后的目的,消除地球所受到的潜在威胁才是,这就是对“小行星的防御任务”。我们可用直接撞击、爆 破等直接手段或者利用引力推移等渐进式的方法,去改变小行星轨道。不过,这些技术手段绝大多数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其中最成熟的还要数动能撞击防御技术,就是主动撞击让小行星改变原本轨道。在今年4月25日举行的首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院长陈琦介绍,我国已经规划好了对近地小行星防御的发展计划,计划在2030年实现对小行星的撞击,2030—2035年间实现通过推移改变小行星方向,而到2045年前拥有对小行星轨道的控制能力。10月22日,在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详细介绍了如何对小行星进行撞击的计划。根据吴伟仁院士的介绍,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计划开展五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首次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这项任务的就是对距离地球千万公里外,一颗直径几十米大的小天体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进行撞击效果评估,要实现撞得准,推得动,心中有数有把握。动能撞击法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方法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可行的手段之一 ,它的原理是利用飞行器以高速撞击小行星表面,在瞬间改变其速度和方向,并通过时间积累逐渐偏转其轨道 。这种方法不需要太大的质量和能量,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确度就可以达到目的 。具体来说,我国将先选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小行星,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观测和分析,确定其轨道、形状、质量、密度、自转等参数。然后,我国将发射一颗或多颗飞行器,沿着预定的轨道飞向小行星,并在距离其一定距离时,利用自主导航系统进行精确的瞄准和撞击。撞击后,飞行器将被摧毁,而小行星则会因为受到冲击而改变其运动状态。同时,我国还将利用地面或轨道上的观测设备,对小行星的轨道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以验证撞击的效果和精度。美国实施过一次行星防御计划,成功了吗?过去十几年里,全球已有过数次探索。2005年,人类首次用撞击器撞击彗星,在最近这两年,美国也进行过一次防御计划,具体操作是用飞行器的撞击让其偏离轨道,那美国成功了吗?2021年11月,NASA和ESA联合开展“小行星撞击偏偏转评估计划”,针对动能撞击防御技术进行了进一步轨验证试验。我国计划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事实上,在国际上,也有许多国家和组织在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其中美国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计划。该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即用一艘飞船撞击双小行星系统迪迪莫斯的较小的一颗,观察其轨道变化;第二阶段是“小行星影响和偏转评估”,即用另一艘飞船对撞击后的小行星进行观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动能撞击任务,其目标是对一颗名为迪迪莫斯(Didymos)的双小行星系统进行撞击,改变其伴星的轨道,并观测其效果。这项任务已于2021年11月24日发射,已经于2022年9月26日撞击迪迪莫斯的伴星。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小行星进行动能撞击的实际尝试,也是国际行星防御合作计划的一部分。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的DART计划并不是完全出于防御小行星的目的,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和竞争意图。美国在太空领域一直有着强烈的霸权心态和军事野心,它试图通过太空探索和利用来扩大和巩固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因此,美国在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中,不仅要展示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掌握和控制太空资源和环境,并阻碍和打压其他国家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和合作。例如,在2020年4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令,宣布美国有权开采和使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的资源,并拒绝承认《外层空间条约》 中关于共同遗产原则的规定。这一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和谴责 。因此,在防御小行星这一问题上,我们不能被美国所误导或胁迫,而应该坚持自主创新和平等合作的原则。防御小行星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的专利或责任,而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义务。我们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加强国际交流和协作,共同应对太空威胁和挑战,共同维护太空安全和秩序,共同推进太空探索和发展。 (太空武器部署极为重要)
所以我国也不甘落后,我国计划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这意味着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这项任务不仅是我国首次尝试对近地小行星进行动能撞击,这将为我国在太空探索和利用方面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也将为全球的行星防御研究和合作做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