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1回复

[三国]《魏略》记载司马懿故意害死张郃,《三国演义》中却没有这么写 [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8421
金币
27345
道行
20019
原创
75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15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2-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很多人都认为张郃是司马懿害死的,笔者通过查询史料,发现这种说法来源于《魏略》中的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 弩乱发,矢中郃髀”。
根据魏略记载,是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诸葛亮,张郃不同意,可是必须服从命令,导致中伏而死。笔者认为,单凭此一种记载就断定张郃是司马懿害死的,过于武断,我们应该多方考证,详细探求事实真相。

《魏略》是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系魏朝郎中鱼豢私撰,我们并不是很熟悉,我们更为熟悉的是,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的演义小说,但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是如何描写张郃之死的。
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主要是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事迹,我们来看看其中详细描写:
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谁敢追之?”先锋张郃曰:“吾愿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挂虑。”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
《三国演义》中的这段记载和《魏略》当中的记载恰恰相反,在这段记载当中明显可以看出,是张郃自己执意追击诸葛亮退军,而司马懿认为张郃性急躁容易中埋伏,不想让张郃追击,可是张郃立功心切结果中伏而死。


而在《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中的记载和上述两处的记载也不尽相同:“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这里只是简单的记载事情的经过,并没有提及是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还是张郃自己决定追击诸葛亮。
如此大相径庭的记载实在令人难以决断,因此我们不妨推断一二。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官渡之战投降曹操后,跟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尤其在对蜀的战争中,张郃在中伏身亡之前可谓是未尝败绩,而且在刘备、诸葛亮眼中此人也是劲敌。
定军山之战,虽然黄忠阵斩主将夏侯渊,可是刘备并没有多高兴,只是说“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可见对于张郃的重视。而且在《三国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连诸葛亮都忌惮张郃,张郃的威名可见一斑。
根据种种史料来看,张郃作为一名有勇有谋的武将,在多次对蜀战役当中都未尝败绩,而且在中伏身亡之前的诸葛亮第北伐当中,张郃在街亭大破蜀军先锋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简直到达了人生的巅峰,连诸葛亮都被张郃击退,自然而然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所以当司马懿要求诸将坚守不出待蜀军粮尽而退之时,估计张郃内心是很不满的,而且在当时之情形,张郃应该已经是一方面的负责将领,所以不受司马懿节制而自己追击退军的蜀兵也是很有可能的。

再者而言,害死一个人总需要动机,司马懿并没有动机去害死自己的军中大将,当时只是231年,魏明帝曹叡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主,并不会让司马懿为所欲为。司马氏掌控完全朝政是在249年,据此还有18年的时间,所以司马懿不可能在此时就敢于害死自己的同朝将领。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张郃并非司马懿害死的,《魏略》中的记载并不可信,至于《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有没有劝阻张郃追击蜀军,我选择相信。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很多记载和正史不符,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判断一个历史事件不应该仅仅凭一段记载就妄下结论,应该多方考证,根据当时情景进行自己的判断,才不会被误入歧途。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8421
金币
27345
道行
20019
原创
75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15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2-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7小时前
张郃之死的真相探究
历史记载对比
关于张郃之死的记载,主要出现在《三国志》的不同篇章以及后来的历史文献中。其中,《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提供了较为简略的记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这段记载主要描述了张郃在追击诸葛亮的过程中被射杀的情况,但并未明确记载是谁下令追击。

《魏略》的记载
《魏略》作为三国时代记载魏国的史书,提供了关于张郃之死的另一种说法。《魏略》中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 弩乱发,矢中郃髀”。这里明确指出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诸葛亮,张郃虽然不同意,但出于服从命令的原因,最终中了埋伏而死。

《三国演义》的记载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性较强的小说,其描述与《魏略》存在较大差异。《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中,描述了司马懿询问谁敢追击退军的蜀军,张郃主动请缨,司马懿虽然劝阻但未能成功。最终,张郃因立功心切而中伏身亡1。这段描写强调了张郃的个人意愿和司马懿的劝阻行为。

历史真相分析
综合以上三种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张郃的个人责任
从《三国志·张郃传》和《三国演义》的记载来看,张郃在追击诸葛亮的过程中,主要责任在于他自己。张郃主动请缨追击,并且在司马懿的劝阻下仍然坚持行动,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这表明张郃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个人主动性。

司马懿的角色
在《魏略》中的记载,司马懿确实下达了追击的命令,而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则试图阻止张郃的行动。这两种不同的描述反映了不同文献作者对司马懿角色的解读和想象。

历史记载的差异性
《三国志》、《魏略》和《三国演义》之间的记载存在明显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目的不同。《三国志》作为正史,更注重事实的客观记录;《魏略》作为私人著作,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则更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塑造。

张郃的军事才能和地位
张郃作为一名有勇有谋的武将,在多次对蜀战役中都未尝败绩,尤其是在街亭大破蜀军先锋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之后,张郃的威名达到了顶峰。因此,他可能对司马懿的命令持有不同意见,这也是他执意追击的原因之一。

司马懿的政治动机
从历史背景来看,司马懿在231年时并未完全掌控朝政,魏明帝曹睿仍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因此,司马懿在此时害死自己的军中大将的可能性较小。此外,司马懿后来之所以能够掌控朝政,是因为他在多次政治斗争中逐渐积累了权力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张郃之死并非司马懿故意为之,而是由于他个人执意追击诸葛亮所致。尽管不同文献之间的记载存在差异,但从现有史料来看,《魏略》中的记载并不可信,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则更符合历史事实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