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7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形机器人进家门?家电企业不同意[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4801
金币
90667
道行
1985
原创
2391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78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09

文 | 具身研习社,作者 | 吕鑫燚,编辑 | 狄鑫彤

想象一下,在你家里有一个人形机器人,它拿起吸尘器、扫帚在屋里干活儿时,旁边的扫地机器人会想什么?

恐怕心里正缓缓打出一个“?”

这场颇具黑色幽默的技术展演,来自海外多个用户自发上传使用人形机器人的视频,视频中人形机器人手握吸尘器清洁地面,看似未来已来的背后,引发了多维度探讨:

1.究竟是技术发展跑偏还是落地理念出现误差,为何一个集前沿技术于一体的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会出现应用时的本末倒置?

2.demo视频中展现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当“管家”的赛博生活时,家电企业又该如何在产业新竞赛中找到生态位?

第一个问题萦绕在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发展曲线中,其掀开的是C端应用不仅路线不够清晰,且低估了人形机器人真正应用价值的商业化“背阴面”。

诚然,现阶段C端应用仍处于“概念阶段”,距离落地需要产业多方共建多年才有望将demo变成现实,但该问题指向的或许是人形机器人在探索C端的出发点便出现了错位,当百亿级甚至千亿级参数大模型赋予人形机器人感知、交互能力之际,其加强的是人形机器人“指挥官”属性,而非“执行者”属性,家用场景需要的不仅是能干活的机器人,更是能做出智能决策的保姆。

第二个问题则更为棘手,那句“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时代”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家电行业经过多年浪潮迭代下,行业格局早已趋于稳定,就连相对较新的清洁机器人赛道都已经形成固定竞争态势。原本巨头林立的行业,因跨界新产品的强势冲击,或将改写未来发展走向。大方向逐渐明朗下,彼时不变不跟进,恐成时代的眼泪。

于是,家电企业坐不住的故事上演了。推人形机器人、发具身智能产品进行场景验证等新动作层出不穷,将场景话语权塑造成最强竞争力。

两大问题共指向同一个现状:人形机器人引发的震动不过是冰山一角,其真正价值不是通过取代现有设备,而是重新定义"智能"的价值坐标系。在这场演进中,人形机器人和家电行业需要找准各自生态卡位。

家用场景究竟需要什么能力?

有关人形机器人进家门,业内分为两种声音:

其一,部分企业为“递进派”,该派系认为C端是最终导向,但由于非结构化场景和非标准化执行及指令不清晰的场景特点,导致其对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难以满足。因此,商业化路径中B端(工业场景)是核心方向也是“跳板”,在B端进行规模化训练后反哺技术迭代,才有望敲开大门。

其二,“并行派”认为工业场景和家用场景底层逻辑并不相同,工业的低容错率要的是高标准化的精细操作且要保证稳定性;家用场景的容错率更高,虽然身处非结构化场景,但执行任务的底层逻辑相通,基于泛化水平的提升,人形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家用场景中多个任务环节,并打通复杂任务的执行流。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两种声音代表的是不同出发点,前者尊重技术演进逻辑,后者则是回归场景本质,暂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当我们想窥见未来时,更短的路径或许在于拆解落地场景。

首先,人形机器人的最大特点在于“通用”,其有能力解决非标任务,相对标准化的工作任务如日常清洁等任务,弱化了人形机器人应用价值。叠衣服、收纳等非标任务流、复杂物体等属性的场景才更适合人形机器人解决。

这一点透过当下各家人形机器人厂商开始自研大模型,以期胜任长序列复杂任务技术的发展路线就能看出。智元机器人和Pi合作,重点便是围绕动态环境下的长周期复杂任务技能,可以完成具有生物运动特征的围巾佩戴任务。先观察镜子中围巾、头的位置,完成初始佩戴,然后根据两侧长度,进行适当调整,并执行“围”的螺旋缠绕动作。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在智元披露的视频中,机器人能在保持动作柔顺性和位姿稳定性的情况下,完成倒酒、点单、擦桌子、打包垃圾等服务场景和生活场景中的常见任务。

自变量机器人发布的国内首个全自研长序列端到端通用具身大模型,攻克了柔性物体复杂形变与随机状态的难题。在晾衣服场景中,通过高精度视觉与双臂紧密配合完成袖口整理等精细动作,动态调节刚柔交互实现无序衣物平整化。换纸贴标时,精准把控柔性纸张,既保证不整齐纸张的完整剥离,又避免过度施力导致的破损。

虽然将复杂技术提上日程,但目前业内面临的情况是,对于“长周期”和“复杂任务”的标准不同,导致难有横向对比。标准的缺失并不利于该技术方向长效发展。

其次,从家电企业或者是科技企业全屋智能业务的发展中可见,当下风向朝着“交互”努力,能干活的机器已经比较成熟,而能和人产生交互,如语音控制才是重心。小米全屋智能中“小爱”和百度生态的“小度”,都是该逻辑的产物。

由此可见,人形机器人进家或许并不是取代机器(扫地机、洗碗机)而是充当“管家”,指挥部署机器任务并实时反馈给人类。更理想的状态,或许是将主动感知做到极致,将被动执行化为主动找任务,通过视觉模型和感知系统及时发现家中工作并解决。

无论是从人形机器人的技能点出发,还是从场景诉求审视,都可看出未来人形机器人进家门,取代的或许不是电器,而是以“通用”补齐家用场景的工作任务,以“管家”指挥甚至提前筹备工作任务流。

两条腿走路,家电厂的“反击战”

人形机器人厂商的demo视频越精彩,隔壁厂的家电制造商就越着急。正如那句“秦王警惕读书者,而灭秦者刘项不读书”一般,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竞争者”是什么身份。

但这位“竞争者”带来的,并不完全是硝烟味。其一,人形机器人作为AI最佳硬件载体,能以具身的形式理解感知世界,其代表的是技术拐点已经出现,这套理论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通过硬件构型不同,瞄准场景不同,将原本工具属性的机器变成有感知的具身智能产品;其二,家电企业AI化的探索已有多年,其具备一定技术底座,能有差异化的先发优势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从第一点来看,自2024年末,清洁机器人厂商和老牌家电巨头厂商都纷纷推新品,基于家用场景开发了形色各异的多款具身智能产品。如追觅安装仿生机械臂的扫地机器人新物种,通过搭载“具身大脑”和硬件模块,突破扫地机器人的作业能力边界。

一目科技将机械臂、灵巧手装进了洗衣机里,让洗衣机从单一“洗、甩”任务,升级到能抓取各种柔性物品,配以专用于衣物洗护识别的AI多模态模型,加强洗衣机的“感知能力”。该款产品有望实现无需人工操作的衣物分拣、洗涤、脱水、晾晒的全流程洗衣。

海信以“单品”为切入点,通过“AI之眼”让家电“看懂”需求,拥有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该产品将搭载冰箱、洗衣机、电烤箱、抽油烟机等家电。

海信家电集团总裁胡剑涌表示,科技要以人为本,家电AI它应该有感知温度的“皮肤”,有洞察食物新鲜度的“眼睛”,有辨别空气质量的“鼻子”,它也应该非常地聪明,非常地懂你,他更应该是一名无所不知、无时不在的专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更简单。海信推出了AI空气管家、AI洗护管家、AI美食管家等新品。

从第二点来看,虽然人形机器人落到家用场景还需很长一段距离,但并不妨碍家电厂的决心。

海尔联合乐聚机器人,推出了国内首款家庭场景人形机器人Kuavo,能跳跃,适应多地形行走。在工作能力上,它可以洗衣,浇花,插花,晾衣服等操作。

图片来源:海尔

美的人形机器人能握手、比心、跳舞、打螺丝,在交互侧可以听懂语音指令并执行任务。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卫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现在的策略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进家电机器人化,使相对短期的落地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布局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深挖应用场景,希望在未来,人形机器人能够应用在工业制造场景以及商业应用场景上。”

家电厂做人形机器人具备场景优势,这条线的本质其实和家电具身智能化相差无几。都是依托于多年深耕真实用户场景和用户偏好,叠加技术拐点已至,进而衍生出新产品曲线。但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考验的是软硬一体协同进化的能力,硬件尚有成熟解决方案,软件则更需要企业深化内功。

从向阳面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出现给各行各业都敲响了警钟,没有成熟的行业、没有稳定的格局,技术不断迭代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技术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家用场景所暴露的问题,本质上是萦绕在人形机器人落地环节的疑云。

新生产力走到规模化应用前夕,势必会带来短期动荡时刻。技术成熟度与用户需求间的鸿沟、产业链协同的磨合成本、真实场景痛点和技术能力的错位、商业模式的验证周期、不同类型产品应用的磨合,均需时间沉淀。

其指向了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的“水土不服”或将持续,唯有逐一攻克高昂的成本、有限的任务泛化能力、隐私与安全争议等,才有望渡过阵痛期。

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更像是“登山者适应高原反应”的过程:厂商需要反复校准技术路线,家电企业需在场景适配中寻找平衡点,用户则需逐步建立对新兴品类的信任。

但历史经验表明,颠覆性技术的价值往往在长期实践中显现。正如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并非一夕之间,人形机器人与家电设备的共存关系也将经历从“功能叠加”到“生态融合”的渐进式演变。家电企业的“两条腿走路”策略,正是这一逻辑的具象化——既通过具身智能产品抢占短期市场,又为人形机器人预留技术接口,为未来全屋智能的“神经中枢”埋下伏笔。

未来,人形机器人未必是扫地机或洗衣机的替代者,而可能成为连接全屋设备的“超级节点”,通过感知、决策与协作能力,激活家电群的协同效应。这一过程中,家电企业与机器人厂商的竞争边界将愈发模糊,取而代之的是跨行业技术标准共建、数据互通协议、场景共享生态等深度合作。

技术浪潮从不因短期质疑而停歇,亦不因激进追捧而加速。

给人形机器人以时间,本质是给产业以容错空间、给创新以试错机会。当“替代叙事”转向“共生叙事”,家电与人形机器人的关系将不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共同拓展家庭场景智能化的可能性边界。或许数年后回望,今天的争议不过是智能家居进化史中一次必经的“校准”——毕竟,真正的未来,从来属于那些既敢仰望星空,又愿躬身耕耘的长期主义者。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4801
金币
90667
道行
1985
原创
2391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78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07:09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及其引发的多维度讨论。文章指出,人形机器人在C端应用上存在路线不清晰和商业化价值低估的问题,其真正的价值不应是取代现有设备,而是重新定义“智能”的价值坐标系。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家电企业在面对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技术时的应对策略,包括推出具身智能产品和强化场景话语权等。

  文章中提到的两种观点——“递进派”和“并行派”——分别代表了对技术演进和场景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出发点。前者认为B端(工业场景)是核心方向和跳板,而后者认为工业场景和家用场景的底层逻辑不同,家用场景的容错率更高,人形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多个任务环节。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人形机器人在解决非标任务、复杂物体操作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家电企业在AI化探索中的优势。例如,海尔推出的家庭场景人形机器人Kuavo和美的集团的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家电企业在具身智能产品方面的创新。

  最后,文章指出技术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的落地需要时间来克服成本、任务泛化能力、隐私与安全争议等挑战。家电企业与人形机器人厂商之间的竞争边界将愈发模糊,未来可能共同拓展家庭场景智能化的可能性边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8891
金币
123273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88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1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09:00
“人形机器人进家门?家电企业不同意”背后的多维探讨
引发的多维度探讨
海外多个用户上传的人形机器人手握吸尘器清洁地面的视频,引发了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多维度探讨。一方面是对技术发展和落地理念的思考,人形机器人作为集前沿技术于一体的产品,在应用时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其 C 端应用路线不够清晰,且低估了真正应用价值的商业化“背阴面”;另一方面,当 demo 视频展现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当“管家”的赛博生活时,家电企业面临如何在产业新竞赛中找到生态位的棘手问题。家电行业经过多年发展格局趋于稳定,清洁机器人赛道也已形成固定竞争态势,人形机器人这一跨界新产品的冲击,或将改写行业未来发展走向。

业内对于人形机器人进家门的不同声音
业内对于人形机器人进家门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观点尊重技术演进逻辑,另一种“并行派”观点则回归场景本质,认为工业场景和家用场景底层逻辑不同,工业场景要求高标准化的精细操作和稳定性,容错率低;家用场景身处非结构化场景,容错率更高,且执行任务的底层逻辑相通,基于泛化水平的提升,人形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家用场景中多个任务环节,并打通复杂任务的执行流。目前暂未到对这两种观点盖棺定论的时候。

人形机器人的特点及应用价值分析
通用能力解决非标任务
人形机器人的最大特点在于“通用”,有能力解决非标任务。相对标准化的工作任务如日常清洁等,会弱化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价值。当下各家人形机器人厂商开始自研大模型,以胜任长序列复杂任务技术。例如智元机器人和 Pi 合作,可完成具有生物运动特征的围巾佩戴任务;自变量机器人发布国内首个全自研长序列端到端通用具身大模型,攻克了柔性物体复杂形变与随机状态的难题,能在晾衣服、换纸贴标等场景中完成精细动作。但目前业内对于“长周期”和“复杂任务”的标准不同,难有横向对比。

充当“管家”角色
从家电企业或科技企业全屋智能业务发展来看,当下风向朝着“交互”努力,能干活的机器已较成熟,而能和人产生交互,如语音控制才是重心,像小米全屋智能中的“小爱”和百度生态的“小度”就是典型例子。由此可见,人形机器人进家或许不是取代扫地机、洗碗机等机器,而是充当“管家”,指挥部署机器任务并实时反馈给人类。更理想的状态是将主动感知做到极致,主动找任务并解决。

家电企业的“反击战”
跨界新动作
人形机器人厂商精彩的 demo 视频让家电制造商感到着急。家电企业纷纷采取新动作,如推人形机器人、发具身智能产品进行场景验证等,将场景话语权塑造成最强竞争力。自 2024 年末,清洁机器人厂商和老牌家电巨头厂商都基于家用场景开发了多款具身智能产品。

自身优势
一方面,人形机器人作为 AI 最佳硬件载体,代表技术拐点出现,其理论可应用到各行各业,能将原本工具属性的机器变成有感知的具身智能产品;另一方面,家电企业 AI 化探索已有多年,具备一定技术底座,有差异化的先发优势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例如美的集团自收购机器人企业库卡后,在工业机器人与零部件领域持续拓展,2023 年发布美言大模型并推出算力平台,还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与 AI 融合,探索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及应用,过去 5 年研发投入近 600 亿元,主要集中在 AI 等基础研究领域。

总体而言,人形机器人引发的震动只是冰山一角,其真正价值不是取代现有设备,而是重新定义“智能”的价值坐标系。在这场演进中,人形机器人和家电行业需要找准各自生态卡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