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只有他足够清醒能洞察真相:原来时间也会失误和出现意外,并因此迸裂,在某个房间里留下永恒的短片。”
《百年孤独》里的这句话,不妨用于诠释时代摄影的意义。
乌鲁木齐是亚欧大陆地理中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连接着西东两地的经济贸易。1983年的国际大巴扎,远远高出周围建筑物,一派新潮时尚的建筑风格,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集市”。
40年前的乌鲁木齐汽车站,照片中低压的电线杆让人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也是如此的电线杆,一遇见下雨、大风就停电,村里的电路管理员要花上十天半个月,才能再次让人们享受到灯泡的便利。
汽车站旁摆放着颠沛流离的人们,如同广东、上海等地聚居着无数打工者。上一辈的打工记忆,在边疆、沿海各大城市的汽车站、火车站,展现着一座城市最真实的民生。
汽车、照相机,那时候是多么稀奇的玩意。为了看一眼拖拉机,村里的人们能打着手电筒在大冬夜的凌晨站上几个小时。
2023年的中国,每个家庭拥有一辆小轿车,已经不是一件难事。1983年,有四分之一的家庭有一辆自行车,都不现实。骑着一辆“洋马儿”在马路上兜风,多么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乌鲁木齐市街道,绿皮军车、蓝色哥特式建筑,充满着时代的沧桑气息。四季更迭,晚辈们已认不出图片里的神秘气派建筑。
乌鲁木齐的居民生活,这里生活着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满族等50多个民族。
各个民族的小朋友,集中在一起做游戏。谁又能想到,这些陌生的东方娃娃脸,正是几十年前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