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9阅读
  • 1回复

[健康饮食]端午安康!15首端午诗词,带孩子了解从唐宋到明清的节庆情志与民俗光影 [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2395
金币
9435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6506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841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7-13
— 本帖被 妞妞乐乐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08) —

诗词鉴赏 诗词名句 唐诗宋词

端午的风裹着粽叶清香掠过街巷,将祝福的丝线织进每一缕晨光。这里精选75句端午贺词,如彩线串起民俗与温情——有「三枝艾草驱邪」的传统心意,也有「彩线轻缠玉臂」的雅致意象;既见「龙舟争渡闹春江」的热闹图景,亦含「安康无边,幸福永远」的绵长期许。每一句都裹着糯米般的真挚,藏着蜜枣似的甜意,愿在粽叶开合间,为客户递上岁月安康的祝愿,让传统节俗化作商务往来中的温情纽带,于唇齿留香处,共品千年文化的浓情与新意。

古诗词之端午诗词

诗词

——古诗词之端午名句赏析

端午安康

《端午》·李隆基(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恰临仲夏,时世清平而白日悠长。"盐梅佐鼎,曲糵传觞"化用商王武丁与贤臣傅说之典,以盐梅调味、曲糵酿酒为喻,盛赞群臣辅政之功,暗合开元盛世的君臣相得。"彩线缠臂、符篆簪鬓"的民俗意象,既承"事古人留迹"的千年传统,又以槿茂芦香的自然生机,勾勒君臣共治的理想图景。结句"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直抒期许,于端午祈福中寄寓对臣节永固、国祚绵长的深切厚望。

《端午日赐衣》·杜甫(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当"宫衣有名"的恩荣降临,谪臣杜甫以"亦"字暗藏惊惶。细葛含风、香罗叠雪的赐衣之美,既写材质轻盈,更以"含""叠"二字赋予衣物温度——墨痕未干的御笔提名,是君恩乍临的烫手温热;暑日着衣的清涼体感,实则是战战兢兢的心理投射。"意内称长短"以尺寸合宜颂礼制周全,终以"终身荷圣情"的直白谢恩,在恭谨中藏尽乱世孤臣的心酸与忧惧。

《乙卯重五》·陆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古稀之年的陆游退居山村,以"好"字统摄全篇:榴花繁艳是视觉之好,粽分两髻是舌尖之好,艾束危冠是民俗之好。"储药点丹"的细节,既见衰老身躯对节俗的依傍,更透出世情安稳的知足。当"日斜事毕"的烟火气漫过,尾句"一笑向杯盘"忽现少年英气——那是历经沧桑后,仍能在角黍艾香中拾得的赤子之心,于平淡中见旷达。

《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余靖(宋)

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

楚江竞渡的喧嚣里,诗人独见"吊屈怆神"的孤独。以"家酿寄君须酩酊"的劝酒之辞,反写"独醒人"的寂寞:屈子"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世独立,在千年后化作"古今嫌见"的政场困境。表面是端午赠酒的友情传递,实则借屈原之典,浇胸中块垒,于平易语言中藏尽清醒者的悲愤与苍凉。

《和端午》·张耒(宋)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竞渡波心,诗人悲千载沉冤;忠魂逝水,唯留《离骚》照人间。"讵能还"的诘问如裂帛之声,道尽对屈子身殒国亡的痛惜;"今何有"的叩问似空谷回音,以《离骚》孤篇的永恒,对抗历史的虚无。全诗四句三叹,于凄清语调中见雄浑之气,让端午的凭吊超越个体哀伤,成为对精神不朽的庄严致敬。

《端午即事》·文天祥(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狱中的端午,一枝艾草刺破铁窗的死寂。"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以空间隔绝写孤绝处境,却以"丹心照夙昔"的铿锵之笔,让鬓发改色的衰老身躯,焕发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灼目光芒。"欲从灵均"的直白剖白,将端午的怀屈传统,化作"三湘隔辽海"亦不能阻的殉国决心,字字泣血,句句成碑。

《戊戌端午》·方回(元)

退休敢望赐宫衣,破箧重寻旧暑絺。

梅子黄时端午又,葵花红处故园非。

画符焉用元无病,标锦休争但合归。

赖有故人饷新煮,一杯草草勒鱼肥。

退休之身不敢奢望"赐宫衣",唯有翻出旧暑絺的酸辛,在"破箧重寻"中见世态炎凉。"梅子黄时端午又"的时光循环,对照"葵花红处故园非"的物是人非,道尽乱世遗民的沧桑感。画符标锦的节俗热闹,在"焉用""休争"的倦怠中消解,唯有故人饷鱼的烟火温情,能稍慰"故园非"的隐痛,于达观中藏深哀。

《端午》·吴师道(元)

今年重午住京华,一寸心情万里家。

楚些只添当日恨,戎葵不似故园花。

案头新墨题纨扇,墙外高门响钿车。

朋侣萧疏欢事少,谁令衰鬓受风沙。

京华端午,"一寸心情万里家"的悬殊对比,将思乡之情抻成千里长线。楚地哀歌添恨,戎葵不及故园花,以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失落,写尽客居愁绪。案头纨扇待题,墙外钿车喧阗,却难掩"朋侣萧疏"的孤独——当端午的热闹沦为他人风景,衰鬓风沙的慨叹里,是天涯游子的永恒怅惘。

《五日》·陈子龙(明)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吴地端午,水悠悠而烟云收,见江南水乡的灵秀;卢女拾翠、阿童弄潮,绘青春年少的鲜活。珠帘画桨的奢靡细节,暗藏晚明的绮丽与颓唐。当诗人将目光从"芙蓉浦""笮艋舟"转向"龙楼殿脚",便从节俗的欢宴中抽离,以"可怜江北海西头"的远眺,将个人襟抱融入家国忧思,于冶丽中见风骨。

《端午》·樊增祥(清)

午日新凉宛似秋,广庭梧竹翠修修。

绿浮一盏菖蒲酒,红煞两株安石榴。

自剥菰筒酬屈子,戏拈缯彩制罗睺。

生衫团扇香盈路,最忆西陵竞渡舟。

午日新凉如秋,庭中梧竹青翠,先以冷色调铺垫怀旧基调。菖蒲酒绿、石榴花红的鲜明对比,让画面骤亮,却在"自剥菰筒""戏拈缯彩"的亲力亲为中,牵出对西陵竞渡的遥远记忆。当新烹肥鱼、团扇香风都成眼前乐事,最忆西陵竞渡的旧时光,在艳丽辞藻中,藏着对往昔的眷恋与落寞。

《浣溪沙·端午》·苏轼(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作这首词时,词人贬居惠州,侍妾朝云始终陪伴在词人身边,不离不弃。二人感情笃厚,相知相爱,因此词中未见贬谪的痛楚,反而满是轻松快意的生活趣味。词中没有提及端午,上片的"浴芳兰"、下片的"彩线""小符",均为端午节俗,点明题意。上片写端午前一天,女子为次日沐浴采摘兰草,忙碌不已。"轻汗微微透碧纨",描写细腻,以热情高涨的劳动场面,表达出女子对"浴兰汤兮沐芳"(《楚辞·九歌·云中君》)的期待。明朝沐浴,那么晴空下的河流里一定满是洗下的胭脂香粉。此处"涨腻"与下片"绿云鬟",化用唐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前者说明女子脂浓粉香,后者说明女子鬟发如云,足见是个美人。下片中女子已缠上了彩线、戴好了小符,"轻缠""斜挂"刻画逼真,写出了女子的温婉与柔美。如此佳人,希望能与之相伴千年。词人用"千年"的夸张表达,表明心意。节日里,许下与爱人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的心愿,应是对自己最美好的祝福吧。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欧阳修(宋)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词写端午,仿佛是在叙述一个情节简单的生活故事。五月的石榴花开得红艳艳的,在蒙蒙细雨中,杨柳低垂,这是女主人公生活的外景。"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表现出端午的节令特点,女主人包好了粽子,叫人用金盘装好,给朋友们送去。她手拿绢扇,扇面上画着一对凤凰。用兰汤沐浴,喝菖蒲酒,都是端午习俗。下午女主人在睡觉,忽然外面的黄莺叫了一声,女主人被惊醒了,但还是睡眼蒙眬。从故事叙述的内容来看,这个女主人公似乎是空守闺中。"生绡画扇盘双凤"透露了她的身份和愿望。黄鹂惊梦的情节,让人联想到唐人金昌绪的《春梦》:"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那么,这个女主人公是不是也有一个相似的梦呢?

《贺新郎·端午》·刘克庄(宋)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上片开篇描写仲夏庭院的景色,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并以端午时节开放的榴花点明题意,简洁明了。"画帘开"引出人物,一众角色上场,有穿着粗布衣衫、手摇纨扇的词人,有佩戴端午节物的儿女,有竞渡的少年,有观看赛龙舟的游人。词人"老大",没有了投身节日的热情,在儿女们钗符艾虎的对比下,衣尤显朴素、简单;而一个"慵"字,也将词人与观渡的游人和竞渡的少年区分开来,抒发其岁月已老、身被废弃的抑郁心情。下片怀古。起笔写屈原高洁的品行。词中化用《离骚》典故,一方面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一方面由屈原祭神的"椒糈"引出时人端午节祭奠屈原的"角黍"。词人质疑角黍习俗的来历,并运用反诘的修辞手法,表明对只求节俗形式却不发扬屈原精神的否定态度。"把似"句是整首词的核心观点,倘若屈原独醒到今,恐怕会想还是当年醉死一了百了。词人通过假设性的评论,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曾经一心为国的他屡遭权贵迫害,如此阴暗的政局,即使是屈原活到今日又如何?只好一声苦笑,凭吊屈原,也悼念那个满腔爱国热情的自己。

《临江仙·端午》·刘辰翁(宋)

幸自不须端帖子,闲中一句如无。爱他午日午时书。惟应三五字,便是辟兵符。

久雨石鲸未没,小风纨扇相疏。邀朋一笑共菖蒲。去年初禁酒,今日漫提壶。

德祐年间,词人受聘史馆、太学博士等职,却未就任。按例端午内宴上,翰林学士应呈献帖子词,贴在阁中门壁上。端帖子通常以颂升平、美帝妃为主题,词人乃一介布衣,故而庆幸自己无须写那空无一物的端帖子。与端帖子相比,词人更喜欢午时书,寥寥数语便有消灾避祸的功能。端帖子是应诏颂圣之作,而午时书是文人趣味之作,通过两种不同文体的对比,表明了词人对朝堂之事的态度。这个端午节有雨有风,此处"久雨"双关,一是指连绵不断的雨水,一是指无止无休的战事。而位于皇家园林中的石鲸,也象征着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政权。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之时,不如约朋友一起把酒笑对佳节,可酒壶中哪里有酒?根据词人自注,其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为了抗击金兵,一再增加酒税,由官家开设糟房,派专官管理,造成全城街巷无酒可售的局面。词人以轻松风趣的笔调,漫话南宋末年的国情与政事,词中处处见端午节俗,却意不在节俗本身,内蕴丰富,寓意深刻。

《虞美人·端午闺词》·陈维崧(清)

年年竞渡喧歌唱,雪屋崩银浪。如今不见木兰桡,门掩一庭微雨读《离骚》。

风前皓腕缠红缕,往事依稀数。多时忘却辟兵符,今岁重新提起暗嗟吁。

"年年"与"如今",将上片明确地划分为两个部分,前者热闹欢腾,后者静谧凄清,特别是"雪屋崩银浪"一句,不仅画面充满了力量感,"崩"字使人仿佛听到隆隆的呐喊声与欢呼声,与闭门掩户、细雨中悲恸地吟诵屈原爱国诗篇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片继续今昔对比,不似上片以区域分割的形式将今昔对峙,而是将对比蕴藏在主人公喃喃的叙述中。是日端午,有雨有风,主人公一边将长命缕缠在手腕上,一边回忆着渐渐模糊的往事。很多年都不曾佩戴这些节物了,现在重新拾起旧俗,不免心中唏嘘。词人力图通过对往日与今朝过节场景大不同来讲其背后的故事,上片中的《离骚》与下片中的辟兵符,说明是战争改变了一切,太平不再,兵患四起,是今昔不同的原因,也是词人伤感长叹的原因。整首词言语平易却情真意切,既有婉约阴柔之风,又不乏豪迈雄浑之气。

安康

——端午节给客户的祝福语

《端午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天象崇拜与祭龙习俗,后与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结合,形成多元文化内涵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的由来是一个融合自然崇拜、历史人物纪念和民俗演变的多层次文化现象,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天象崇拜与祭龙起源

端午节最早源于上古先民对天象的崇拜,尤其是仲夏时节的“苍龙七宿”星象。农历五月初五,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形成《易经·乾卦》中“飞龙在天”的吉象,古人因此将这天作为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吉日,并衍生出划龙舟等与龙相关的活动。这一起源说得到考古与文献支持,体现了农耕文明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2.纪念屈原的主流传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划船捞救、投米团(后演变为粽子)以防鱼虾噬食其体,逐渐形成龙舟竞渡和食粽的习俗。这一说法因屈原的爱国情怀被广泛传播,成为端午节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苏轼《屈原塔》中“遗风成竞渡”的诗句也印证了这一习俗的传承。

3.其他历史人物纪念说

部分地区存在纪念伍子胥(吴国忠臣)、曹娥(东汉孝女)、介子推(晋国贤臣)等不同传说。例如:

伍子胥因言被夫差赐死,尸体被投江,江浙一带曾有端午纪念他的传统;

山西等地曾将端午与介子推关联,因寒食节禁火而衍生冷食粽子习俗。

总结:端午节在汉代基本定型,其起源杂糅了星象文化、夏季节令避疫需求及各地历史传说,最终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形成全国性节日。2006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2009年端午节更成为全球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节日。

1条评分金币+24
妞妞乐乐 金币 +24 - 05-3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1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31
端午诗词鉴赏与文化内涵

端午佳节,不仅是一个充满民俗风情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情感的重要时刻。通过古诗词的鉴赏,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端午节的多元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

端午诗词的雅致意象

在古诗词中,端午节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从李隆基的《端午》中,我们可以看到端午时节“时清日复长”的宁静美好,以及“盐梅佐鼎,曲糵传觞”的君臣相得之和谐。杜甫的《端午日赐衣》则以“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的细腻笔触,描绘了赐衣的轻盈与美好,同时也透露出乱世孤臣的心酸与忧惧。

而陆游的《乙卯重五》则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山村端午的淳朴与欢乐。余靖的《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则借“龙舟争快楚江滨”的喧嚣,反衬出“吊屈谁知特怆神”的孤独与悲愤。

端午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元,既包含了对天象的崇拜与祭龙的习俗,也融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深厚情感。

- 天象崇拜与祭龙:端午节最早源于上古先民对天象的崇拜,尤其是仲夏时节的“苍龙七宿”星象。这一天,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形成吉象,古人因此将这天作为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吉日,并衍生出划龙舟等与龙相关的活动。

- 纪念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被广泛传播,成为端午节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当地百姓划船捞救、投米团以防鱼虾噬食其体,逐渐形成龙舟竞渡和食粽的习俗。

- 其他历史人物纪念:除屈原外,部分地区还存在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不同传说,这些传说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历史背景的节日。

端午的祝福语与习俗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不仅会通过诗词来表达对节日的庆祝和对亲朋好友的祝福,还会通过各种习俗来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例如,佩戴彩线、符篆以驱邪避瘟;食用粽子以纪念屈原;划龙舟以展现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而端午节的祝福语也充满了温情与美好,如“端午安康”、“幸福永远”等,这些祝福语不仅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的关怀与祝福,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结语

端午节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通过古诗词的鉴赏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节日的多元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在这个端午佳节,让我们共同品味诗词中的雅致意象与文化内涵,感受传统节日的温馨与美好。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