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阅读
  • 2回复

[居家生活]80后海归学霸隐居大理13年:在云南我永远有事情做 [3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9年前,一条报道了建筑师赵扬
在大理建成的第一个作品——
有9个院子的“竹庵”。
2025年,他的新工作室和新家落成,
隐匿在洱海边一个寻常的白族村落里。


大理湾桥,赵扬的家
赵扬是80后,重庆人,
清华建筑系本硕毕业7年,
又在30岁的年纪前往哈佛攻读建筑学硕士。
2012年,他一回国,
直接跑到了大理,
当时中国还没有乡建的概念,
赵扬一头扎进乡村,一待13年。


香格里拉,先锋书店


喜洲古镇,竹庵


普洱 李宅
从大理古城既下山酒店,
到香格里拉先锋书店,
“在地”,是他最不可磨灭的标签。
13年里,赵扬也曾经历信念的动摇,
“这是作为建筑师最困难的困难”,
当他真的长到了本土的社会里边去,
他发现,中国乡建浪潮下,
大多数的对于乡村的认知
还是过于肤浅,过于着急,
乡村成了一个背景,
来烘托所谓的“作品”。


徐沪生与赵扬 两人在院中对谈
6月,一条创始人徐沪生前往大理探访赵扬,
两人进行了一次深谈。
编辑:夏 尔
责编:陈子文


以下为赵扬的自述:
苍山脚下的村子,民居都是坐西朝东的,因为它要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我这个院子在村子里,旁边邻居房子离得太近,正好南面比较疏朗,所以就转了一下,变成坐北朝南。
这里原本是我给本地人小黑一家设计的宅子,因为各种原因,现在是我的工作室和居所。从2020年开始设计,到今年我们搬进来,5年过去了。


掩映在村落之中的新宅
它是现代的,但是放在这么一座白族的村子里,一点也不突兀。
我的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就围绕着院子发生。两进院子,从前院到后院。前院呢有点像一个过渡,转过来就到一个廊下,算是登堂入室了。




回廊,是这座宅子设计的核心思路之一
从中间的廊道开始往两边分流:西侧是工作区,东侧是生活区,核心还是院子。
院落这个事情,在传统的白族村子,包括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宅基地之间是非常紧密的,我们只能内向。我们一旦外向,就要对外大量开窗,好像你在窥探人家的生活一样。


庭院中种着乌桕树、清香木与梅树


两只猫南迦与巴瓦,好几次在边上“临渊羡鱼”,好在从未得逞
工作区是安排在一个统一的木结构屋顶下面,有5个高差,它有一种画廊的感觉,大概七八个同事每天过来上班的。
正好白族的传统木结构,屋顶上有一条条的椽子,就在构造上做了一点研究,把它变成了带状的窗,拉通整个空间的天光。




赵扬的工作室,天光从屋顶透下


竖窗、田野与苍山
最上面那层西北角榻榻米的位置,我开了一个高一点的窗户,正好可以透过邻居家的屋顶,看到北侧的田野,看到背后苍山的莲花峰。
其实村子本来很普通,一个竖向的窄窗,就能把一些很有趣的景色抓进来。


在自己的小工作室中画图
西边这个位置,在以前就是白族的正房,坐西朝东面对院子的,现在是我自己画图的地方。
再转过来坐北朝南的空间就是起居室。窗户朝南,但因为太阳高度角的原因,夏天其实南边的光线进入的很少,特别阴凉。冬天,起居室朝南的窗户阳光特别好,又有一个壁炉在,特别暖。


赵扬在起居室


徐沪生在餐厅,餐厅与起居室隔庭院相望
起居室隔着庭院和水池,对面就是餐厅,它们在东边由厨房串接起来。
这样,在大理的雨季,我们是可以不被淋雨,就能够走到这个房子任何一个地方。
我平时差不多9:30吃完早饭,看见同事们陆续就过来了——他们住在古城,或者湾桥旁边的村子。然后就开始处理一点工作,大家开个会,有时候做点设计。
在这,就算你待在工作室,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因为我是对着院子,我发呆也好,甚至对着院子打个电话,它就是一种生活。


餐厅与家具
屋子里基本所有的家具,都是我从以前的老房子搬来的。我之前在古城旁边的一个小区里,我住西侧的一套公寓,工作室在东侧。在工作室的氛围就太“工作室”了,好像我不工作的话,在那就是不对的。
但是在这儿,我该工作的时候工作,没有工作的时候,也就像在家里一样。这真的是我觉得非常难得的一个状态。


房子之外,便是白族村落的点滴
我很仔细地去处理这里每一个角落的空间关系,其实是希望这个空间,本身有点像一个建筑的教材一样。希望年轻的同事们在这里边耳濡目染,慢慢就能够理解。
走上三楼,在房子的制高点,看到整个苍山脚下就是白族的村子,你能感觉到这个房子跟村落融合在一起。
我们即使是用传统的方式,仍然可以做当代的空间。


以下为徐沪生与赵扬的对谈精选:


徐:其实大家还是蛮好奇的,当时你从哈佛直接到这里是什么契机?
赵:当时有个朋友,和我说要去大理盖个房子,我说,我跟你去看看。2011年的大理,气象还是挺向上的,来大理的这些新移民,他要创造生活,他不是说我就来躺平。


徐:都是有点像梁漱溟当年的那种心态的。
赵:不是说我过来我盖一个房子漂漂亮亮,我自己躲在里边。大家是觉得我要融入整个地方,这个场域里面有很大的营养,而我也感受到这种营养。
我从小号称是在古镇长大,重庆的一个叫磁器口的地方。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王路他是研究乡村,带着我全国乡村尤其是浙江到处跑,其实培养了这种感情。
徐:读哈佛跟这个有关系吗?
赵:我是在哈佛获得一种视野,你会看见什么东西,真的有长远价值。对于整个文明来讲,我觉得乡村是有意义的。中国的城市问题有点过于复杂,可能不是我作为一个个体能够一下子去解决。乡村那个时候还是没太多人去探索。


赵扬与导师妹岛和世
徐:初到大理,如何融入?
赵:我12年夏天来大理,我刚到大理其实很不顺的,在那个时候,我其实并不真的了解中国乡土。
转变发生在2012年下半年,我参加了劳力士的一个艺术导师计划,马上就被妹岛和世认可了。我记得13年我接受的采访,那叫一个密集,中文的英文的,其实是帮到了我在大理的起步。
14年的时候,既下山的创始人来找我做第一个古城既下山,我获得了第一阶段的几个能够落地的项目,慢慢就走上了正轨。


大理古城,既下山


梅里,既下山
徐:因为我是农村的,好不容易考了大学。所以人就很奇怪,我们从小在乡村的,对乡村反而没有太多的迷恋。
赵:其实我来大理,我不知道我在做乡建,后来过了几年才有乡建这个词。乡建其实是城里人关注更多,真正的乡村的人,他们一直在这样过日子。突然“你们”对“我们”感兴趣了——对他们来说是这种感觉。
大多数的对于乡村的认知还是过于肤浅,过于着急,乡村成了一个他做的事情的一个背景,来烘托他的所谓作品。






香格里拉,先锋书店 摄影:王策
徐:城里的知识分子,他对异质文化,他既缺乏了解,又缺乏尊重,又缺乏耐心。他以为乡下是一个乌托邦,其实乡下盘根错节比城里还要厉害。
赵:城里人观念里面的乡建,你要说什么叫成功,我开民宿赚到钱了,我成功,但实际上这个事情跟本地的“乡”没有太大关系。
因为我看到喜洲那么好的一个地方,现在像城北村,喜洲边上面对田野那一片,盖了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网红建筑,很突兀,但它太赚钱了,这种成功带来的就是对于本地的一种破坏。


我觉得建筑跟人一样,你得有教养,你到一个地方,你如何Behave(表现得体),如果显得自己特别自以为是,不知道旁边在发生什么,那就太没文化了。就像一个人一样,你要和而不同,你首先要和,我觉得东西方皆为此理。
我待了这么多年,我就站在苍山脚下,一眼望去,还是灰瓦屋顶跟苍山匹配。你想让整个地区几十万白族村落的人,都跟你玩现代主义?这不可能,大家没有这种亲切感。


赵扬的家,隐藏在村落之中
徐:回过头来聊聊这座房子,你说这里其实并不是你给自己设计的。
赵:2019年以前,没有过大理本地人作为我们的甲方,没错,之前其实都是新大理人。
这个宅子的甲方是本地人,姓黑,这是下湾桥村这座村子的大姓,我们都叫他小黑,他爹就住在旁边,我们叫老黑,他有个哥哥叫大黑。
徐:我特别好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审美背景、知识背景?
赵:小黑在这长大,大学考到了内蒙古,毕业以后又回到了云南。这块地就是他的父亲分给他的。小黑找我盖房子时,他已经研究了我的网站,他对我每个作品都如数家珍。


苍山与洱海之间,遍布着白族村落
当他想要回到这块地盖房子,他的想法就已经和老一辈不一样了——大理这些白族村子,远看是漂亮的,很统一,但你真正走进去,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问题:可能房间做得很大,流线不合理,设计的比例也不协调。
因为从真正传统的乡土民居,到现在村子的宅基地新房,这个发展进程没有任何过渡,就像是在断裂之后,哗地一下突然出现。没有思考,没有文化的准备,当然也没有设计师的准备。
小黑委托我做了这个设计,我才真正开始触摸大理。所以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我现在还能在大理?可能就是从那个点开始,我真正跟这个社区、跟大理发生了关系。
如果我们稍微乐观一点,往后其实就是乡村本地人、大理人要发力了。


博物馆,就坐落在古城中心的五华楼之侧
徐:所以你是很享受这种在地性?
赵:我蛮享受的,有一种你可以跟它贴身肉搏的这种感觉。
我们现在在大理古城做一个博物馆,有了这个房子的经验,我知道如何把一个当代的空间,和一个传统的结合起来。我们去汇报,白族建筑专家完了就会握着我的手说:“你其实为古城的建设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道路。”
我觉得这就够了,没有人比他给的这个认可更重要。




赵扬在云南
徐:2012年到现在13年,遇到最大困难是什么?
赵:之前那个时代,我们建筑师群体,还是有很多人是对建筑有宗教情结。这个过程本身就要吃很多苦头,其实也有心理准备。具体的困难就太多了,项目都要黄了,看不见一个比较稳定的商业途径,但是这些东西就一点点摸出来的。
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反倒是出现在疫情前后,我发现好像时代的方向和我的预期不太一样。最困难的困难,我觉得对建筑师来说,你的信念动摇了。


在赵扬看来,做建筑是一个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
徐:蛮群体性的。
赵:对,信念动摇挺特别艰难,对我来说具体的困难都不难。
徐:你觉得这个信念现在是修复了,还是说?
赵: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它一直是一个向上的曲线,你不觉得社会它可能有时候会以退为进,走两步退一步。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稍微有一点历史的视野来看整个这件事情的话,我们面对的这种处境非常正常。
我倒挺感激这段彷徨的时间,这个过程也把自己身上的一些思想上的泡沫给滤掉。
我经常跟别人说,我在大理待这些年,读了一个“学位”,这个学位绝对不是之前清华也好、哈佛也好,可以教给我的。


喜洲古镇,竹庵


大理,葭蓬村驿站
徐:最核心的收获是什么?
赵:是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就能清醒地看一个一个的情境,这些情境背后它的各种因果关系。
你得真的有耐心,慢慢你会去体谅当地人,甚至体谅当地的政府。你能理解背后的原因,你就会有同情,有了这份同情,你才有可能在现实基础上稍微做一点事情。
有几年好像觉得自己有能力做一些更大的房子,更大的事情,外面有一些机会,你觉得你作为建筑师好像得当仁不让地去干这些事情。
但是后来疫情来了,好像世界变了,反倒是在这,我可以有进退,我在云南我永远有事情做。


徐:因为我是哲学系的,包括你像中文系、历史系,你中文系火的时候,你招了大批的人,其实有些是对文学没有兴趣的人,中文系就业不好了,他就不来报了。像建筑系我不知道这个情况,是更好一点还是更差一点。很多人没有认真地沉浸在建筑的艺术里面。
赵:那天碰见(刘)家琨老师,他是说“你不能说因为现在生意稍微不好做一点,你就否定这个行业。”
这个行业的变化,在未来,技术性的层面越来越会被取代。作为一个建筑师的存在,还有哪一部分是有价值的?我们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
因为传统的建筑的教育,它都是在应对上个时代的市场,就是巨大的建设量来准备的,它的价值一下子就崩塌掉了。


建筑学的“痛苦期”,却也是重建的开始
这个时候正好是一个要重建的时候,但这个时候它是一个痛苦期。还是会有些人要学建筑,慢慢地也会有一些更靠谱的学校找到一个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的方法。
好像我们这一代建筑师,都是对人文比较感兴趣,我实在是觉得如果你不坚守这个阵地的话,建筑学也没有什么阵地了。
其实现代主义所有的技术、设计手段,这些都已经研究到位了,这个时候反过来其实应该把这个事情松下来,去关照真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空间、什么样的尺度、什么样的村子、什么样的城市,现在反过来应该是解构建筑学了。

1条评分金币+23
妞妞乐乐 金币 +23 - 07-0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7-01
80后海归学霸隐居大理13年:在云南我永远有事情做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姜北,一位出生于1963年的80后植物学博士,自2001年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归来后,便选择回到云南大理,进入大理大学药学院任教,并在此隐居长达13年之久。

学术贡献
植物药和民族药研究
姜北在大理大学药学院任教期间,充分利用滇西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多样的民族医药文化,将植物药和民族药确立为学院的第二、第三学科研究方向。他带领团队在滇西各地采集植物样品,建立了滇西植物样品库,目前已收集植物近1500种,涉及约200科、近800属1。

抗疟药用植物研究
在姜北的带领下,大理大学药学院在抗疟药用植物研究方面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此外,学院在抗耐药致病菌、抗立克次体研究方面也具有显著特色。

科研精神
姜北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通过现代药理模型与科学方法进行筛选,而不是像老中医那样通过“尝百草”来发现药方。他常常带领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观摩与考察,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个人生活
姜北对大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在云南他永远有事情做。他的办公室外挂着一张云南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采集点记录着团队十余年来的足迹。尽管面临各种挑战,姜北依然坚持自己的科研道路,为推动云南的植物药和民族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姜北的故事展示了80后海归学霸在云南大理的隐居生活,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当地的植物药和民族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经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世界。

海归学霸在大理的工作情况
根据提供的搜索结果,没有直接提及有海归学霸在大理的具体工作情况。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海归学霸的创业和就业案例中,推测他们在大理可能从事的工作类型。

海归学霸的创业和就业方向
医疗科技领域

王少白是一位海归学霸,他在回国后创立了上海卓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他的目标是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偏远地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虽然王少白的例子发生在上海,但类似的医疗科技创业项目也可能在大理或其他地区开展。
农业领域

曹曦是一名金融专业的海归硕士,他选择回到家乡吉林,成为了一名“新农人”,建立了有机水稻全产业链基地,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2。这种模式也可以在大理推广,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政策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技术创新和创业

杰森等00后海归创业者通过出海创业,实现了年入百万的目标。他们涉足的领域包括保险、数码科普、创业银行等5。这类创新型企业和项目同样可以在大理落地,尤其是在大理的旅游和文化产业中寻找商机。

虽然没有具体的信息表明有海归学霸在大理工作,但根据其他海归学霸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推测,他们可能会在医疗科技、农业、技术创新等领域寻找工作机会或创业项目。大理作为一个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可能特别适合发展与旅游和生态相关的高科技农业、医疗健康服务以及文化创意产业

大理隐居生活成本分析
住宿成本
大理不同类型住宿价格差异较大。无窗房间且独立卫生间,包水电宽带每月 600 元;淡季住宿费用包含 3 晚日租和一个月的月租,约 2153 元;在满江村房租 400 元/月,中介费 100 元;春节过后民宿打折,月租单间一千多到二千左右;普通民宿 600 - 1200 元/月,水电大多全包,有公用厨房;独栋小院 1200 - 2500 元/月,一般适合多人合租;别墅区小院子 2500 - 4000 元/月。

饮食成本
日常饮食:不同的饮食方式成本不同。有人每月吃饭花费 900 多,自己做饭,线上买菜,10 元的肉和菜能吃一天两顿;也有人每月饮食花费 1000 - 2000 左右;还有人估算隐居时自己种菜、养鸡鸭,吃饭成本一个月 500 元;若只吃蛋和豆腐、白菜和胡萝卜等,一天餐费 8 元,一个月 240 元。
零食水果:在大理能实现水果自由,有人一个月零食水果花费 487 元,北门水果价格稍便宜,三月街市场水果蔬菜一周一次售卖,价格比北门更便宜4。
交通成本
外部交通:从外地到大理,坐 20 小时绿皮火车和顺风车花费 400 元,来回车费 800 元;去丽江爬玉龙雪山,刚性支出如来回车费、进山费、门票费等花了 400 元。
市内交通:大理没有地铁,出行方式多样,可以骑房东的自行车沿洱海边游玩,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他交通方式。
其他成本
水电费每月约 80 元;电脑折旧 50 元,手机折旧 20 元,生活用品均摊 30 元,电饭煲、烧水壶、电风扇等必要家电折旧费 5 元。若有学习等其他需求,还会产生相应费用,如准备联考的学习费用。

总体而言,大理隐居生活成本有较大的弹性空间。若追求简单基础的生活,不考虑房租且自己种菜养鸡,每月成本可能低至 535 元;若对住宿、饮食、出行等有较高要求,每月成本可能达到 4000 元甚至更高\

大理的隐居生活可以是丰富多彩且节奏缓慢的,以下从不同场景为你详细介绍其日常安排:

乡村小院日常
清晨:在苍山脚下的小房子中自然醒来,享受一段静谧时光。之后可以使用凯度B8微蒸烤炸一体机准备早餐,比如烤个面包,或者用蒸汽烤功能做米面包,其32升大容量和一体陶瓷涂层内胆,不仅能满足需求,还便于清洁。
上午:若天气晴朗,可以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喝咖啡、读书,或者和朋友一起改造院子,为新院子的呈现而忙碌。
中午:使用微蒸烤箱的营养蒸功能,20分钟就能做好一顿鲜美的午餐。饭后可以稍作休息,听听音乐、看看书。
下午:可以继续院子的改造工作,也可以坐在窗边剪辑视频、写作,感受突然而至的雨,倾听屋檐下雨帘的声音和青石板路上水涟漪的动静。

晚上:如果有朋友一起,可以买些食材在院子里进行BBQ,打打桌游、聊聊天,欣赏夜晚的星空;若独自一人,也可以在屋内享受安静的时光,回顾一天的生活。
洱海边及周边日常
上午:可以选择在洱海边的草坪铺上野餐垫,找个树下,放着音乐躺一个下午,享受悠闲的慢时光;也可以叫上三五好友,带上饵料、棍子和线,在才村湿地钓小龙虾,体验钓鱼的乐趣。
下午:在下鸡邑村的大草坪玩飞盘,锻炼身体的同时享受户外的清新空气;或者在叶榆路、银苍路、广武路、护国路等地的咖啡厅,与朋友聊一下午的天,分享生活点滴。
傍晚:赶在日落前去者摩山,欣赏大理版本的“爱乐之城”,感受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的温暖;也可以早起去龙龛看日出,傍晚去海东看日落,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文化体验日常
上午:去寂照庵吃斋饭,然后沿着山路爬到清碧溪,经过玉带路从天龙八部影视城下山,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佛教文化的氛围;也可以去周城做扎染,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到传统工艺中,制作一份独特的礼物送给朋友。
下午:在大理的宝藏书店坐一个下午,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享受知识的滋养;或者在古城印甲马,祈求美好的寓意,感受大理的传统文化。
晚上:去每晚的复兴路围着篝火进行云南打跳,与当地人一起载歌载舞,体验大理的民族风情。
运动健身日常
清晨或傍晚:选择跑步,在跑步过程中欣赏路边的风景,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也可以租一辆公路车去环海骑行,追风逐浪,体验速度与激情。

特色民宿日常
清晨:在自然的鸟鸣声中被唤醒,推开窗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远山飘来的袅袅炊烟和田园的美景。
上午:在白族特色建筑风格的民宿中漫步,欣赏四周葱郁的田园风光,在房间或公区拍照留念,记录美好的瞬间。
中午:品尝民宿提供的时令风味美食,感受乡村的烟火气息。
下午:可以在房间的大浴缸中泡个澡,放松身心;也可以在民宿周边的稻田里散步,感受不同光影下稻田的美。
晚上:在银河星空下,听着虫鸣蛙叫和山边的潺潺溪流声,进入甜美的梦乡
1条评分金币+6
妞妞乐乐 金币 +6 - 07-0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7-01
赵扬与大理的建筑故事

赵扬,这位80后的建筑师,从清华建筑系本硕毕业后,又前往哈佛攻读建筑学硕士。2012年,他选择回到中国,直接跑到了大理,开始了他的乡村建筑实践。在过去的13年里,赵扬不仅在大理完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项目,如大理古城既下山酒店、香格里拉先锋书店等,还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了如何将现代建筑与传统乡村文化相结合。

从“竹庵”到新家

赵扬的第一个作品是位于喜洲古镇的“竹庵”,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而闻名。9年后,赵扬的新工作室和新家在洱海边的一个白族村落落成。这座新宅不仅体现了赵扬对“在地性”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建筑理念与实践

赵扬的设计理念强调“在地性”,即建筑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相融合。他的新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座宅子虽然现代,但放在白族村落中却毫不突兀。两进院子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白族民居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工作区和生活区围绕着院子展开,形成了一个既开放又私密的空间。

与徐沪生的对话

一条创始人徐沪生在6月前往大理探访赵扬,并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赵扬分享了他从哈佛毕业后选择大理的原因、在大理的建筑实践以及对乡村建设的看法。

赵扬提到,他来大理并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乡建”概念,而是因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乡村文化的尊重。他认为,大多数对乡村的认知还过于肤浅和急功近利,乡村不应该成为烘托所谓“作品”的背景。相反,建筑师应该融入当地的生活,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从而设计出真正符合当地需求的建筑。

面对挑战与信念

在过去的13年里,赵扬也遇到了许多挑战。特别是在疫情前后,他感到时代的方向与自己的预期不太一致,这让他一度动摇了信念。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调整,赵扬重新找回了对建筑的热爱和信心。他认为,这段彷徨的时间反而帮助他滤掉了一些思想上的泡沫,让他更加清晰地看待世界和自己的工作。

未来展望

赵扬表示,他将继续在大理进行乡村建筑实践,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地的社区和文化做出贡献。他认为,建筑师不仅要有技术能力,更要有对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有意义的建筑。

赵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建筑师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自我、理解他人和尊重文化的故事。他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建筑来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
1条评分金币+6
妞妞乐乐 金币 +6 - 07-0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