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学堂:乡村教育的新范式
青山学堂的出现,是对乡村教育体系快速城市化、集中化的一种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社区的平台,一个文化再生与乡村社会机制重构的结合体。以下是关于青山学堂的一些关键点解析:
1. 回归土地:重新定义教育空间的可能性
青山学堂位于杭州余杭青山村,这里依山傍田,溪流环绕,是典型的江南乡土场景。设计团队在尊重场地肌理与空间记忆的前提下,拆除原建筑并在原址原高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整重建。通过模块化布局与廊道组织,形成了一个开放而灵动的教学聚落。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由“走廊、操场、平台、庭院”等多个空间共同构成,让学习像野草一样自然生长。
2. 从“教室”到“学堂”:空间激发主动学习
青山学堂的设计摒弃了传统的“讲授式”格局,采用了可变的小组空间、多维互动界面与模块化布置,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自由转化学习方式。每一组教室都以“独立而开放”的方式布置,既适合集体协作,也鼓励个体沉思。教室之间的灰空间、廊道和平台也被设计为可教可学的弹性空间,教学活动可以自然延伸至室外。
3. 空间作为社区的平台:教育之外的社会功能
青山学堂不仅是一个教育场所,更是社区交流的重要节点。家长在伞亭下交谈,村民在廊道旁观摩教学,青年志愿者在此举办工作坊,教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非正式的使用”成为项目的积极特征,也体现了乡村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4. 建筑语言的土性与温度
建筑在材料选择与施工方式上强调在地性与可参与性。选用当地不同颜色的原生土壤,以传统抹墙工艺完成内外墙面,竹编构件与木结构由本地工匠与青年建造志愿者共同完成。这种有温度的空间生产方式,使建筑本身成为文化再生与乡村社会机制重构的一部分。
5. 联结建筑与环境的廊道系统
校门入口空间以传统油纸伞为灵感,融合现代参数化设计方法,成为连接学校与社区的“第三空间”。廊道与雨棚既具有气候适应性,也成为儿童流动与停留的学习背景。建造过程不仅是物理操作,也成为一次社区参与与知识交流的过程。
展望:教育空间的另一种可能
青山学堂并非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它确实正在发生着真实的教育。它不是“正式学校”的替代品,而是教育空间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样本——不以制度划界,而以学习者为本;不以功能划分,而以社区联结。我们相信,教育不应只有一种样貌。在青山学堂这样的项目中,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社会实验、文化场域与价值观表达的结合体。
未来,我们希望青山学堂能成为一个被制度认可的正式学校。但即使在尚未实现的阶段,它也已经证明了空间的力量:它可以激发学习,连接社群,唤起对乡村未来的更多想象。

项目名称:青山学堂
项目类型:公建
设计方: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完成年份:2024
项目地址: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
建筑面积:1740㎡
摄影版权:苏圣亮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青山学堂不仅在建筑设计上有所创新,更在教育理念和社会功能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模式或许可以为其他乡村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