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2回复

[奇观]杭州青山学堂 / 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6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5124
金币
406959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35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12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6小时前








© 苏圣亮
在乡村教育体系快速城市化、集中化的背景下,青山学堂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源于一次对于“乡村是否还需要一所学校”的深刻反问,也源于村庄内外对于儿童、学习、场所三者关系的共同期待。

▲建筑鸟瞰图©苏圣亮



▲稻田、小路、学堂、远山©苏圣亮
项目选址于杭州余杭青山村一所废弃小学旧址,原有教学楼结构严重老化破损,空间布局亦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因此不具备改造价值。我们在尊重场地肌理与空间记忆的前提下,拆除原建筑并在原址原高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整重建。我们希望以最朴实的建筑语言,为乡村重新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空间,一个能够激发学习主动性、连接村落生活、承载社区记忆的开放场所。

▲稻田、小路、学堂、远山©苏圣亮
目前,青山学堂正在以研学课程、乡村营地、社区教育等形式逐步运行。虽然尚未进入正式的学籍体系,但它已成为村民、儿童、设计者与教育者共建共用的“共享学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见了空间作为公共平台的激活力,也看见了教育本身在地方实践中的重新生长。

▲场地分析©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自然生长的学堂©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原废弃小学风貌©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场地周边环境©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回归土地:重新定义教育空间的可能性
项目所在地依山傍田,溪流环绕,是典型的江南乡土场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传统社会中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构成了乡土文明的基本面貌。如今,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乡村生活方式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然而,土地不仅是乡村的符号,也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处理乡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本项目的重要思考。原村小虽然废弃多年,但其空间肌理、村民记忆和情感仍在,成为设计出发的基础。


▲学堂的操场©苏圣亮
我们尊重原有校园的基本布局与场地逻辑,在原址基础上以轻介入方式进行重构,保留了双坡屋顶和原始体量,同时通过模块化布局与廊道组织,形成一个开放而灵动的教学聚落。建筑不再是封闭的教室,而是贯穿于田野、树荫与溪边的多个学习节点。学习的场所不再只有一间“教室”,而是由“走廊、操场、平台、庭院”等多个空间共同构成。我们希望让学习像野草一样,自然地在各个角落生长,与环境、季节、人群产生真实联系。

▲教学空间模式©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通过廊道的编织将建筑串联起来形成自然聚落©苏圣亮
从“教室”到“学堂”:空间激发主动学习
村小学曾是青山村重要的教育载体,见证了无数村民启蒙和外出求学的历史。随着人口外流,乡村小学合并到乡镇了,学校逐渐荒废,但近年来,青山村的“生态+”与“人才+”模式带来了新生力量,新村民与老村民都期望村里能重建一所符合现代需求的学校。这样的背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教室与铃声”的模式是否满足孩子多样化、主动探索的学习需求?

▲教室模块布局图示©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教室与操场之间©苏圣亮
青山学堂的设计正是在这种期待中萌生。设计摒弃传统的“讲授式”格局,采用可变的小组空间、多维互动界面与模块化布置,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自由转化学习方式。项目在早期即与杭州的教育团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构建面向儿童认知发展的空间策略。

▲过道©苏圣亮

▲楼梯通高空间©苏圣亮

▲过道©苏圣亮
每一组教室都以“独立而开放”的方式布置,既适合集体协作,也鼓励个体沉思。教室之间的灰空间、廊道和平台也被设计为可教可学的弹性空间,教学活动可以自然延伸至室外。

▲多维教学空间布局©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艺术教室五面图©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音乐教室五面图©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篝火:组团式学习空间©苏圣亮

▲洞穴:一个人独处思考与反思学习的地方©苏圣亮

▲水池: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流动领域,非正式空间©苏圣亮

▲艺术:音乐与身体的流动领域,活动空间©苏圣亮

▲专用教室©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食育课堂©苏圣亮
在这里,知识的获取不仅发生在课桌前,更通过手工操作、自然观察、社群互动与身体感知获得。这是一种远离考试导向、更关注成长过程的学习空间建构。


▲联结室内外的风雨操场©苏圣亮
空间作为社区的平台:教育之外的社会功能
青山学堂的重建,也为村庄带来了新的集体场所。在正式学校缺位的当下,它承接了乡村亲子教育、文化活动与自然体验等多元功能,不仅回应了儿童的成长需求,也成为社区交流的重要节点。家长在伞亭下交谈,村民在廊道旁观摩教学,青年志愿者在此举办工作坊,教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非正式的使用”成为项目的积极特征,也体现了乡村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村民日常的漫步©苏圣亮

▲运动场也是晒谷场:融入乡村生活的开放学堂空间©苏圣亮

▲融入乡村生活日常的校园,稻谷堆成为校园的景观©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语言的土性与温度
建筑在材料选择与施工方式上强调在地性与可参与性。我们选用当地不同颜色的原生土壤,以传统抹墙工艺完成内外墙面,竹编构件与木结构由本地工匠与青年建造志愿者共同完成。

▲当地可利用材料调研与运用©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安吉泥土学校做的生土实验©泥土学校

▲夯土在建筑立面中的运用 ©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外观©苏圣亮
联结建筑与环境的廊道系统
校门入口空间以传统油纸伞为灵感,融合现代参数化设计方法,成为连接学校与社区的“第三空间”。廊道与雨棚既具有气候适应性,也成为儿童流动与停留的学习背景。建造过程不仅是物理操作,也成为一次社区参与与知识交流的过程。设计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有温度的空间生产方式,使建筑本身成为文化再生与乡村社会机制重构的一部分。

▲亭、廊、学堂与场地©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竹编风雨长廊©苏圣亮


▲竹编风雨长廊©苏圣亮



▲传统油纸伞转化的校门©苏圣亮

▲灯光凸显伞骨秩序©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展望:教育空间的另一种可能
青山学堂并非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它确实正在发生着真实的教育。它不是“正式学校”的替代品,而是教育空间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样本——不以制度划界,而以学习者为本,不以功能划分,而以社区联结。我们相信,教育不应只有一种样貌。在青山学堂这样的项目中,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社会实验、文化场域与价值观表达的结合体。未来我们希望,青山学堂能成为一个被制度认可的正式学校。但即使在尚未实现的阶段,它也已经证明了空间的力量:它可以激发学习,连接社群,唤起对乡村未来的更多想象。

▲学堂池塘倒映校园环境©苏圣亮

▲学堂入口廊道©苏圣亮

▲秋收的青山学堂©苏圣亮

▲青山学堂校门©苏圣亮
项目图纸与模型



▲实体模型©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总平面图©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1号楼图纸展开©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2号楼图纸展开©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3号楼图纸展开©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4号楼图纸展开©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一层平面布置图©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二层平面布置图©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教室② 五面图©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教室④五面图©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风雨操场五面图©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伞形校门©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名称:青山学堂
项目类型:公建
设计方: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设计: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完成年份:2024
设计团队:黄明健,Haroon Ditta,孟凡奇, 何轶凌,洪江溟
项目地址: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
建筑面积:1740㎡
摄影版权:苏圣亮
施工图设计:上宸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4956
金币
368768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43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杭州青山学堂与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概况:杭州青山学堂
杭州青山学堂位于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是一所由废弃小学校园原址重建的新型教育空间。该项目旨在通过建筑设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并为社区打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该校园被构想为“一个学习的村落”,强调教育不应局限于封闭教室,而应延伸至自然之中。建筑群围绕庭院布局,通过竹编廊道串联多个功能单元,使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室内、田野、树下或溪边,打破学校与自然之间的物理与心理边界。

青山学堂的设计注重与乡土环境的融合,保留了村庄的传统肌理和文化记忆。建筑整体呈现朴实平和的暖色调,部分墙体采用就地取材的泥土手工抹制,遮阳廊道则由当地毛竹编织而成,体现了可持续与在地化建造理念。

项目已于2024年9月完成施工并正式投入使用,成为集自然、学习与社区于一体的特色学校,年均吸引访客超过5万人次,也成为艺术乡建的重要实践案例之一。

设计机构:MOMENTUM 建筑设计事务所
MOMENTUM 建筑设计事务所是杭州青山学堂的设计单位。该事务所在尊重原有场地格局和尺度的基础上,致力于创造能够连接儿童认知发展与乡村生活文化的教育空间。

从设计理念来看,MOMENTUM强调空间对行为的引导作用,将半开放的廊道、楼梯与平台视为课堂的延伸,鼓励孩子们保持好奇、合作与自主探索。这种设计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

值得注意的是,在另一条信息来源中提到,青山学堂的实际主创设计师为黄明健,其身份为受邀参与青山村艺术乡建项目的建筑师。这表明该项目可能是由MOMENTUM事务所主导设计,或存在与其他独立建筑师的合作共创关系。

此外,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曾在公众评选中获得关注——其设计的“杭州青山文化礼堂”入选2025年2月最受大众欢迎的十个建筑项目榜单。尽管名称相近,但需注意“青山文化礼堂”与“青山学堂”是否为同一项目尚不明确,可能为不同建筑。

多方共创的艺术乡建模式
青山学堂不仅是单一事务所的设计成果,更是艺术乡建背景下城乡协作的产物。黄湖镇政府自2020年起推动多元共建模式,邀请包括黄明健在内的数十位建筑师、设计师参与村庄建设。

在此过程中,设计师与村民深度沟通,听取本地意见,确保建筑既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又不破坏村庄原有风貌。“泥巴墙”与“竹编廊道”等元素均由村民参与手工制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共创。

这一模式催生了“青山民艺社”与“艺启共富坊”等组织,吸引了近百位新村民入驻,形成了集产学研销于一体的文化生态链。

总结与辨析
项目名称    青山学堂
地点    杭州余杭区青山村
实际主创设计师    黄明健(根据政府报道)
落成时间    2024年9月
核心理念    学习村落、连接自然、社区共创
是否对外开放    是,年均吸引访客5万余人次
说明:目前存在两个略有冲突的信息源——一指出设计单位为MOMENTUM事务所1,另一则明确主创为黄明健4。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黄明健为MOMENTUM事务所成员;
或该项目为联合设计/品牌合作;
或媒体表述存在名称混淆(如“青山文化礼堂”与“青山学堂”被误混)。
建议进一步查证MOMENTUM事务所官网或项目署名资料以确认具体设计归属。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5124
金币
406959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35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6小时前
青山学堂:乡村教育的新范式

青山学堂的出现,是对乡村教育体系快速城市化、集中化的一种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社区的平台,一个文化再生与乡村社会机制重构的结合体。以下是关于青山学堂的一些关键点解析:

1. 回归土地:重新定义教育空间的可能性

青山学堂位于杭州余杭青山村,这里依山傍田,溪流环绕,是典型的江南乡土场景。设计团队在尊重场地肌理与空间记忆的前提下,拆除原建筑并在原址原高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整重建。通过模块化布局与廊道组织,形成了一个开放而灵动的教学聚落。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由“走廊、操场、平台、庭院”等多个空间共同构成,让学习像野草一样自然生长。

2. 从“教室”到“学堂”:空间激发主动学习

青山学堂的设计摒弃了传统的“讲授式”格局,采用了可变的小组空间、多维互动界面与模块化布置,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自由转化学习方式。每一组教室都以“独立而开放”的方式布置,既适合集体协作,也鼓励个体沉思。教室之间的灰空间、廊道和平台也被设计为可教可学的弹性空间,教学活动可以自然延伸至室外。

3. 空间作为社区的平台:教育之外的社会功能

青山学堂不仅是一个教育场所,更是社区交流的重要节点。家长在伞亭下交谈,村民在廊道旁观摩教学,青年志愿者在此举办工作坊,教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非正式的使用”成为项目的积极特征,也体现了乡村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4. 建筑语言的土性与温度

建筑在材料选择与施工方式上强调在地性与可参与性。选用当地不同颜色的原生土壤,以传统抹墙工艺完成内外墙面,竹编构件与木结构由本地工匠与青年建造志愿者共同完成。这种有温度的空间生产方式,使建筑本身成为文化再生与乡村社会机制重构的一部分。

5. 联结建筑与环境的廊道系统

校门入口空间以传统油纸伞为灵感,融合现代参数化设计方法,成为连接学校与社区的“第三空间”。廊道与雨棚既具有气候适应性,也成为儿童流动与停留的学习背景。建造过程不仅是物理操作,也成为一次社区参与与知识交流的过程。

展望:教育空间的另一种可能

青山学堂并非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它确实正在发生着真实的教育。它不是“正式学校”的替代品,而是教育空间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样本——不以制度划界,而以学习者为本;不以功能划分,而以社区联结。我们相信,教育不应只有一种样貌。在青山学堂这样的项目中,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社会实验、文化场域与价值观表达的结合体。

未来,我们希望青山学堂能成为一个被制度认可的正式学校。但即使在尚未实现的阶段,它也已经证明了空间的力量:它可以激发学习,连接社群,唤起对乡村未来的更多想象。

![青山学堂](https://example.com/image.jpg)

项目名称:青山学堂  
项目类型:公建  
设计方:MOMENTUM建筑设计事务所  
完成年份:2024  
项目地址: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  
建筑面积:1740㎡  
摄影版权:苏圣亮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青山学堂不仅在建筑设计上有所创新,更在教育理念和社会功能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模式或许可以为其他乡村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