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自称为“小生意人”的“亚洲糖王”、“酒店大王”郭鹤年,目前应该是全球最有钱的百岁老人。
自2006年福布斯第一次发布马来西亚富豪榜他就登上榜首,并长期占据领先位置,是马来西亚商界乃至全亚洲最为著名的“华人商业领袖”。
但郭鹤年最为人称道的,并非他富可敌国的财富,而是他曾瞒着全世界,为中国办成的一件“大事”!
瞒天过海的“白糖大战”
1973年的一天,香港富商郭鹤年正在办公室处理公务,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
这通电话很奇怪,对方没有自报家门,只说了一个位于香港中环的地址,让他立刻过去一趟。
郭鹤年心里犯嘀咕,不知道是谁找自己,又为何搞得如此神秘,但多年的商业直觉让他觉得这事不简单,于是马上动身前往。
赶到地址后,郭鹤年才发现,等着他的是中国国家外贸部门的工作人员。
没等他多问,对方就开门见山说出了来意:“中国现在正面临严重的糖荒,老百姓吃糖都成了问题,想请您帮忙秘密采购30万吨白糖。”
听到“30万吨”这个数字,就算是掌控着全球20%食糖贸易、被称为“亚洲糖王”的郭鹤年,也瞬间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太清楚这背后的难度了——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不仅不充足,还欠着8000多万美元的外债,拿出这么多钱买糖本就不易。
更关键的是,一旦“中国要大量采购白糖”的消息泄露出去,国际糖价肯定会被疯炒暴涨,到时候采购成本会大幅增加。
而且还可能有其他国家从中作梗,阻挠这次采购,毕竟当时国际环境对中国并不友好。
短暂震惊过后,郭鹤年立刻意识到这件事的分量。
他深知糖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要是真的断供,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
作为一名华人,他当即答应下来,拍着胸脯说一定会完成这个任务。
但怎么才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呢?郭鹤年连夜召开秘密会议,和自己最信任的几个心腹一起制定计划。
很快,一个“声东击西”的策略成型了。
当时日内瓦国际糖业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全球糖业人士聚集的重要场合。
郭鹤年决定亲自出席,在会上故意放出风声:“最近国际糖市行情不稳,我们公司短期内没有任何大规模采购计划。”
这话一出,果然迷惑了不少人,大家都以为这位“糖王”近期不会有大动作,放松了警惕。
可没人知道,就在郭鹤年在日内瓦吸引所有人目光的时候,他派去的亲信已经悄悄伪装成日本糖商,带着资金前往全球主要产糖国巴西。
为了不引起怀疑,这些亲信分成好几拨行动,每次采购量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分批从不同的糖厂收购白糖。
光有采购计划还不够,郭鹤年还做了一手保险,他提前安排人在伦敦砂糖交易所悄悄买入了26万吨白糖期货。
这么做一是为了对冲风险,万一采购过程中糖价突然上涨,期货上的收益能弥补部分损失;二是为了在合适的时机稳定市场。
采购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可如何把这30万吨白糖运回中国又是个难题。
要是租用其他公司的货轮,很容易暴露行踪。
郭鹤年当机立断,动用了自己旗下的“郭氏船队”,调出12艘大型货轮,分批次前往巴西装货,然后绕开繁忙的航线,选择相对偏僻的海路运输。
就这样,在郭鹤年的周密安排下,一艘艘满载白糖的货轮陆续驶向中国。
整整半年时间,这30万吨白糖被安全运抵国内,解了中国的燃眉之急。
直到所有白糖都卸完货,郭鹤年才让消息慢慢透露出去。
不出所料,消息一公开,国际糖价果然应声暴涨。
这时候,郭鹤年立刻下令抛售之前买入的26万吨期货,一下就赚了500万美元。
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一分钱没留,把这500万美元全部捐给了中国。
后来有人问郭鹤年,当时为什么愿意冒这么大风险帮中国,还把赚的钱都捐了。
他只是平静地说,自己是华人,能为祖国出点力是应该的。
这位商业巨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实业报国”,而且这并不是他最后一次帮助中国...
怒砸5.3亿美元建国贸
1984年,中国决定在北京建一座现代化的贸易中心,也就是后来的国贸。
当时国内缺乏相关的建设经验和资金,只能寻求外资合作,可没想到,谈合作的过程却处处碰壁。
最先接触的美国财团,一听说中国要建这样的项目,狮子大开口直接要价10亿美元才肯合作。
转头找日本财团,对方虽然没把价格抬到这么高,却提出了一堆羞辱性的离谱条件。
不仅要求在项目管理上拥有绝对话语权,还提出要在建筑设计中加入大量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元素,明摆着不尊重中国。
这两下一来,中国陷入了两难,不找外资吧,项目没法启动;找外资吧,要么拿不出钱,要么就得受气。
消息传到郭鹤年耳朵里,他当场就怒了,拍着桌子站起来说:“华人要自己争气!这个项目必须让中国人自己做!”
他下定决心,要自己出资建设国贸。
可当时他的生意虽然做得大,但一下子拿出巨额资金也不容易。
为了凑够钱,郭鹤年果断停掉了旗下几个正在筹备的海外项目,把能调动的资金都集中起来。
还主动向多家银行大量借贷,几乎赌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最终敲定投资5.3亿美元。
很多人都劝他别这么冲动,说这个项目风险太大,万一失败了,几十年的心血就全没了。
但郭鹤年根本没动摇,他坚信这个项目能成,更坚信这是在为祖国做实事。
1984年11月,郭鹤年代表自己的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相关部门签下了国贸项目的合作协议,消息一公布,不少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1985年,国贸一期正式动工,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从建筑材料的采购到施工技术的攻克,郭鹤年都亲自过问,经常飞到北京盯着项目进度。
整整五年时间,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1990年8月,占地17公顷、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的国贸一期终于全面开业。
这座集办公、商业、酒店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一亮相就惊艳了所有人,成了当时北京最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谁也没想到,这个当初不被看好的项目,后来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到了2020年,国贸的年租金收入已经突破50亿元,算下来单日租金就高达1500万元。
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郭鹤年当年那句“华人要自己争气”的誓言。
这位始终心系祖国的商业大佬,再一次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担当,也让所有人看到了他“实业报国”的赤子之心。
不过,在完成白糖采购、国贸建设这些大事后,郭鹤年并没有停下实业报国的脚步,他把目光投向了与老百姓生活更息息相关的粮油领域。
实业报国的一生坚守
当时中国的食用油市场还比较分散,供应不稳定,他看准时机,创立了“金龙鱼”品牌,下定决心要让中国人的餐桌更有保障。
为了做好粮油生意,郭鹤年不是简单地建几个加工厂,而是花大力气搭建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他在全国各地考察,选择合适的地区建立种植基地,严格把控原料品质。
又陆续在中国建起几百家现代化工厂,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高效。
从田间的作物种植,到工厂的压榨精炼,再到市场上的终端销售,每个环节他都亲自督导,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没过多久,一些外资企业看到中国食用油市场的潜力,开始大规模涌入,试图通过低价竞争、渠道垄断等方式掌控市场。
就在大家担心食用油供应要被外资拿捏时,郭鹤年的粮油工厂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坚持不打价格战,而是靠稳定的品质、充足的产能保障供应,默默撑起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半边天”,让数亿老百姓不用为吃油的问题发愁。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郭鹤年的财富早就不输李嘉诚了,早在2000年,他的身家就和这位香港首富不相上下。
但和一些靠金融炒作、地产泡沫赚钱的富商不同,郭鹤年的每一分钱都来自实打实的实业。
更难得的是,他虽然手握巨额财富,却始终低调务实,平时穿着朴素,生活简单,很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生意和公益上。
这些年,郭鹤年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从不吝啬,尤其关注教育领域。
他知道农民工子女上学不容易,就拿出资金设立专项基金,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解决学费、课本费的问题。
看到一些偏远地区学校校舍破旧、教学设备短缺,他又主动捐款,资助学校翻新校舍、添置桌椅和教具。
除此之外,他还在多所大学设立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钻研学业、报效祖国。
郭鹤年从来没把“爱国”“报国”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但所有人都看得到他的行动。
从秘密采购白糖解国家燃眉之急,到斥巨资建国贸扬华人志气,再到布局粮油保障民生、默默投身公益。
这位“亚洲糖王”用一辈子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企业家。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真正的成功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做多少实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