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川南泸州百年梨园深处的“不在山林”客房——明月与望岳,由小隐建筑(Arch-Exist)匠心打造,是当代乡土建筑与诗意栖居理念融合的典范之作。这两座客房不仅回应了川南山地的自然肌理,更在空间、材料、光影与人文之间构建起深层对话。其设计特点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深入解读:
---
一、因地形而生的空间布局:轻触大地的谦逊姿态
明月与望岳均顺应原有梨园坡地走势,采用“点状散布、低密度嵌入”的布局策略,避免对百年梨树根系与生态系统的破坏。建筑以微介入方式“浮”于林间,通过架空、错层、退台等手法,使屋宇如从土地自然生长而出。
- 明月坐落于较平缓的台地,以横向延展的体块拥抱开阔视野,形如卧月;
- 望岳则立于高处陡坡,纵向攀升,借势抬升视线,远眺群山轮廓。
二者皆采用局部架空结构,减少土方开挖,实现“建筑避让自然”的生态伦理。
---
二、就地取材与在地工艺:唤醒川南乡土记忆
设计大量使用本地材料,构建出具有时间质感的建筑语言:
- 墙体采用川南传统夯土工艺,混合黄泥、砂石与秸秆,形成温暖粗粝的肌理,随岁月风化愈发古朴;
- 屋顶覆以深灰色陶瓦,延续川地民居的坡顶意象,同时优化排水与隔热性能;
- 室内地面铺设手工烧制青砖,部分家具由老梨木回收再制,赋予空间生命轮回的象征意义。
这些材料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对地方建造智慧的现代转译,使建筑成为“会呼吸的记忆容器”。
---
三、框景成诗:建筑作为观景的媒介
小隐建筑将“观看”视为核心体验,通过精心设计的开窗系统,将自然转化为流动的画卷:
- 明月以横向长窗与落地推拉门,营造“卷轴式”视觉体验,春日梨花如雪飘落庭院,尽收眼底;
- 望岳则设置竖向高窗与角窗,在仰视角度中框取远山剪影,晨昏之间云雾缭绕,恍若山水立轴。
更巧妙的是,部分窗洞故意偏移轴线或缩小尺度,制造“窥见”而非“占有”自然的心理距离,呼应东方园林“藏露相济”的美学哲学。
---
四、内向庭院与光影剧场:静谧的精神容器
两座客房均围绕内院组织空间,形成“外闭内敞”的禅意格局:
- 中心庭院植一株老梨树或置一方浅水池,成为光影变幻的舞台——晨光斜照夯土墙,斑驳陆离;月夜倒影入池,天地合一;
- 屋檐深远挑出,既遮雨防晒,又在白昼投下动态阴影,令时间可视;
- 室内极少装饰,仅以素壁、原木与麻质软装营造冥想氛围,引导住客回归内在宁静。
这种设计超越功能主义,指向一种“减法生活”的精神诉求——在喧嚣时代重建人与自我、自然的深层连接。
---
五、文化隐喻与命名哲思:建筑即诗
“明月”与“望岳”之名,源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永恒意象:
- 明月,象征澄澈心境与团圆之思,对应低处客房的温润包容;
- 望岳,取自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寄寓登高望远的人生境界。
建筑形态亦暗合命名意境:明月如卧弦月,柔和内敛;望岳似层峦叠起,挺拔向上。名字与形体、位置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诗意符号系统,使居住成为一场文化沉浸之旅。
---
结语:在地性与现代性的共生实验
“不在山林”并非逃避尘世,而是以建筑为媒介,在梨园秘境中重构一种可持续的生活范式。明月与望岳的设计,既是小隐建筑对川南地域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中国当代乡建路径的深刻探索——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隐逸,不在于远离人群,而在于如何以谦卑之姿,让建筑消融于山野,让心灵重返本真。
这或许正是当下都市人所渴求的“山野秘境”之真正含义:不是地理上的遥远,而是精神上的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