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阅读
  • 1回复

[猎奇]为什么打楚国一定要60万人?王翦:这事有学问,你们学不来[1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911
金币
4017
道行
19523
原创
29413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0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08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23) —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它的辉煌历史至今令人铭记。提到秦朝,最不能忽视的人物就是秦始皇嬴政。他被誉为“千古一帝”,一生雄图大略,建功立业,虽然他也因暴政和奢靡生活遭受批评。

要在这样一位君主的治下谋取一席之地,必须具备过人的智慧和能力。除了在战场上勇猛杀敌,扩展领土,作为官员,必须在朝堂之上时刻小心谨慎,忠诚恭顺,甚至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秦始皇的手下有七位名将,王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帮助秦国平定六国,统一天下,还被誉为与白起、廉颇、李牧共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古文《千字文》中曾提到,“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说明了王翦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
王翦的崛起:天时地利人和

要了解王翦如何从一名普通将领跃升为大将军,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时势和机遇的巧妙结合。

首先,王翦出身于名门望族,拥有良好的家教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为他日后进入秦宫并获得嬴政的青睐铺平了道路。从年轻时便展现出的军事天赋和稳重的作战风格,使得王翦在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他从不急功近利,而是脚踏实地,凭借稳健的策略逐步赢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
其次,秦王嬴政的赏识至关重要。即使王翦能力出众,若得不到君主的重用,便也无法有所作为。秦始皇自即位之初便渴望有人才辅佐,而王翦恰好在这个时机抓住了机会。嬴政对于王翦的重用,让他在秦国大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王翦的智慧:审时度势与退而不争
公元前225年,秦国已连灭韩国、赵国、魏国,气势如虹,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楚国。虽然楚国部分领土已被秦国占领,但其实力仍不可小觑。在此时,王翦与年轻将领李信之间产生了分歧。李信提议以二十万兵力攻楚,王翦则认为至少需要六十万军队。王翦的谨慎并非老态龙钟,而是基于对楚国实力的深刻理解,以及他想要借此机会“急流勇退”。
王翦深知,若再度立下赫赫战功,必定会引起秦始皇的忌惮。即便自己无愧于“千古一帝”的信任,战功过多也难免成为朝堂中的威胁。因此,他选择提出六十万兵力的建议,故意让秦王偏向李信的二十万军队。
李信带兵出征,却如王翦所料,战败而归。秦始皇大为愤怒,最终只能向王翦道歉并重重赏赐。然而王翦并未急于进攻,而是通过训练兵马、静待时机,最终通过静态的准备和对楚国过度自信的打击,成功带领秦军大获全胜。楚国大将项楚兵败自杀,楚王也在流亡中死去。这场胜利为王翦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王翦的官场智慧
王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卓有眼光的政治家。他能够在复杂的朝堂中保持明哲保身,深得秦始皇的信任。王翦的官场智慧可见一斑。
首先,王翦懂得“以退为进”的道理。为了避免一人独大的局面,他故意在某些问题上让位于年轻的李信,顺应秦王想要培养新人的意愿。
其次,王翦还通过“展示缺点”来博得秦始皇的信任。事先向朝廷索要财宝,表面上是为后代积累财富,实际上却是展示自己并非无懈可击的完美将领。通过这种策略,他成功地避免了“完美无缺”的负担,获得了秦始皇的宽容与信任。

最后,王翦具有“自知之明”。当秦朝统一六国后,王翦并没有继续在朝廷中争权,而是选择隐退。他明白自己的强项在于军事指挥,而不在治国理政,这种知人善任的自知之明,成就了他平稳的晚年生活。

影响与后世借鉴
王翦的一生充满智慧,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上,他都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深远的眼光。如今,在职场和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经验中汲取智慧。王翦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军事天赋,更在于他善于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和精准把握机会的能力。

王翦的后代也继承了这一份睿智,琅玡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名门都出自王翦的家族,王羲之、王安石等历史人物的成就更是为世人所熟知。

通过王翦的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与智慧,如何在纷繁的职场与社会中立足,并最终获得成功。


王翦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他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秦国扩展疆域的重要功臣。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从年轻时就对战争充满兴趣,辅佐秦始皇赢得了许多重要战役。后来,王翦被封为武成侯,深得秦始皇的信任。王翦的一生充满了征战与胜利,但他也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和做法。
领兵出征的习惯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继承了白起的军事传统,成为秦国的军事支柱。每次出征之前,王翦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要求大量的物资和兵力支持。这一做法常常让秦始皇感到困扰,尽管如此,他仍然不得不满足王翦的要求。王翦认为,只有充足的兵力和后方支援,才能确保战斗的顺利进行,因此每次出兵的预算往往比其他将领多出好几倍。然而,这也成为他屡屡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翦的“贪财”习惯

王翦的做法使得不少人认为他非常贪婪。每次出征之前,他都会和秦始皇谈条件,要求大量的金钱和土地。尤其是在对抗楚国时,王翦的要求更为严苛,因为他深知,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持,秦军很可能会在与楚国的长期对抗中处于下风。虽然秦始皇对王翦的要求有些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但王翦的胜利总是让他不得不继续满足这些要求。

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王翦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他知道,作为一名常常领兵出征的将领,自己掌握了秦国最强的军队,如果不小心,可能会引起秦始皇的疑心,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因此,他宁愿被认为贪财,也不愿因为资金问题而引起皇帝的猜忌。通过这样不断的“谈条件”,王翦实际上是在告诉秦始皇,他并没有篡位的野心,只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将军。

王翦的历史地位
王翦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在唐宋时期,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还为他修建了庙宇,这在古代是非常少见的。只有那些真正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才会得到如此崇高的待遇。这也说明了王翦和秦始皇之间的默契以及他在秦朝的特殊地位。

总结

王翦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条件和要求,并不是为了谋取更多的个人利益,而是为了给秦始皇一个安心的保证。他通过“贪财”这个外在形象,实际上是在向皇帝传递一个信号:即使他常常带领秦军征战四方,拥有极大的兵力,他依然是忠心耿耿的臣子,并没有谋取更大的权力。这样的做法,也帮助他在后期能够保持自己的地位,最终善终。

1条评分金币+12
wowoni 金币 +12 - 昨天 18:2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6475
金币
493917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7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6:12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其辉煌成就与短暂存续之间的巨大反差,始终与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秦始皇嬴政的个人功过紧密交织。可以说,秦朝的兴衰几乎完全映射于嬴政一生的政治实践与历史影响之中。要理解“为何秦朝的辉煌与其命运与嬴政的功过评价密不可分”,需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

一、统一六国:开创性伟业奠定“千古一帝”地位

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完成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兼并,终结了长达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这一壮举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体制和文明整合的历史转折点。

- 军事战略与用人智慧:嬴政善于任用王翦、蒙恬等名将,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战略,逐步推进统一进程。
- 时代机遇与制度积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推行法治、军功爵制、郡县雏形,为统一提供了制度基础;而东方六国因内耗严重、改革滞后,无力抗衡强秦。
- 历史象征意义:“皇帝”称号由嬴政首创,取“三皇五帝”之意,标志着君主权威的至高无上,也确立了后世帝王的政治模板。

因此,秦之“辉煌”首先体现为“统一”的空前成就,而这正是嬴政个人意志与决断力的直接产物。

---

二、制度创设:构建帝国治理体系的奠基工程

秦朝虽仅存十五年(前221—前206),但其制度设计深刻塑造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治格局。这些制度变革几乎全部出自嬴政主导下的顶层设计。

核心制度创新包括:
1. 中央集权体制: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吏,打破贵族世袭权力。
2. 三公九卿制:建立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系,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成为汉代以后三省六部制的前身。
3.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道路宽度,极大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国家认同。
4. 法律严明、以法治国:继承并强化商鞅以来的法家思想,制定严密律令,《秦律》内容涵盖户籍、农业、徭役、刑罚等,虽严苛却具系统性。

> 这些制度并非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嬴政强力推动的“国家理性建构”。他试图通过标准化、集权化手段将多元地域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顶层设计式”的治理模式,在当时极具前瞻性,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蓝本。

---

三、暴政争议:辉煌背后的代价与民怨积累

然而,秦朝的迅速崩溃(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前209年,距统一仅12年)又使嬴政的形象陷入巨大争议。其统治中的高压政策、过度役使百姓,成为“暴君”标签的主要来源。

主要负面评价集中于以下方面:
- 徭役繁重: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驰道、灵渠等大型工程,征发数百万人力,导致“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 刑法酷烈:连坐法、肉刑广泛使用,“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民间恐惧情绪蔓延。
- 焚书坑儒:前213年焚毁《诗》《书》及百家语(保留农医卜筮之书),次年坑杀方士儒生四百余人,被视为文化专制的极端表现。
- 压抑言论、钳制思想:严禁私议朝政,鼓励告密,造成社会高压氛围。

> 值得注意的是,“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真实性存在学术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坑儒”实为惩治欺骗皇帝的方士,而非针对儒家群体;而“焚书”更多是限制民间对政治的讨论,旨在维护思想统一。但无论细节如何,这类行为确实强化了嬴政“专制暴君”的形象。

---

四、理想主义与现实断裂:嬴政的政治抱负与治理失衡

若仅以成败论英雄,则秦亡似可归咎于嬴政的“急政”。但更深层次的理解应关注其宏大的政治愿景与现实社会承受能力之间的断裂。

- 嬴政追求的是“万世一系”的永恒帝国。他曾五次巡游天下,刻石颂德,宣扬“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体现出强烈的宇宙观与天命意识。
- 他渴望通过制度与工程的双重手段,彻底重塑中华文明秩序,将分散的诸侯文化整合为“秦化”的单一文明体。
- 然而,这种高度理想化的国家建构忽视了民众的生存底线。统一后的十余年中,战争虽止,但劳役未息,赋税不减,反而加剧,导致“天下苦秦久矣”。

> 换言之,嬴政的问题不在于缺乏远见,而在于用战时动员机制治理和平时期的庞大帝国。他的目标是千年大计,手段却是短期高压,最终激化矛盾,酿成速亡悲剧。

---

五、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功过交织,难有定论

自汉代以来,对嬴政的评价就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

| 视角 | 代表观点 |
|------|--------|
| 批判视角(主流传统) | 贾谊《过秦论》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调秦亡于暴政;司马迁评其“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虽肯定统一之功,亦批评其残虐。 |
| 肯定视角(近代以来) | 李贽称其为“千古一帝”;毛泽 东曾言“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主张客观看待其历史作用。现代史学普遍承认其制度贡献远超一时暴政。 |

今天看来,嬴政的形象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 他是民族统一的缔造者,又是人民苦难的制造者;
- 他是制度文明的奠基人,又是思想自由的扼杀者;
- 他追求长治久安,却亲手点燃了反抗的火种。

---

结语:秦朝之兴亡,即嬴政之功过

综上所述,秦朝的辉煌本质上是嬴政个人意志的投影,其速亡亦源于其统治方式的内在张力。没有嬴政,便不会有如此迅速且彻底的统一;同样,没有嬴政式的集权冲动与超负荷建设,秦或许不会在短短十几年内崩塌。

正因如此,我们无法将秦朝的历史独立于嬴政之外进行评判。它的每一个闪光点——统一、法制、文字、疆域——都镌刻着嬴政的名字;它的每一道裂痕——民怨、压迫、孤立——也都源自这位帝王的决策偏好与性格特质。

> 秦朝如同一座用青铜铸就的巨鼎,外表恢弘庄严,内里却因高温熔炼而充满应力。一旦冷却过快,便轰然碎裂。而执锤锻造之人,正是那位站在咸阳宫阙之上,俯瞰天下、自称“始皇帝”的男人。

因此,谈秦必谈嬴政,论嬴政即论秦。二者命运交织,功过一体,构成了中国帝制时代最深邃的开端。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18:2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