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人的身体,记录着所有的情绪和选择。
你以为的突然不适,其实早已埋下伏笔;你抱怨的莫名病痛,往往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病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藏在你的情绪里,躲在你的执念中。
今天身上的病,多是昨天心里的结。
智慧的人,懂得避开以下三件事,守住身心的健康。

1
戒掉了过多忧虑,生活才会敞亮
人生在世,困住我们的往往不是外界,而是内心的忧虑。
想得太多,伤的是自己;忧得太甚,累的是身心。
心事积压在心口,时间久了,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你为明天失眠,为过去懊悔,却忘了今天正在被消耗。
《菜根谭》中 讲:“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
让心境开阔,让生活简单,才是养生之道。
明代学者郑瑄曾记述过一则轶事。
有一位姓张的秀才,才华出众却屡试不第。
他日夜忧心功名,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每至科考之年,他便焦虑得形销骨立,甚至频频呕吐,卧床难起。
一次,他偶遇一位游方医师,医师切脉后言:“公子之病不在肠胃,在心胸。药石只能暂缓,心结还须自解。”
张秀才闻言深思,终于放下执念,在乡下开了一间私塾教书度日。
他不再执着于科场成败,每日与童蒙为伴,读书耕田,心境日渐开阔。
三年后,他不仅身体康健,更在地方上成为受人敬重的先生。
昔日缠身的病痛,竟在不治中渐渐消散。
《新唐书》有言:“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身体从不说谎,你放不下的焦虑,最终都会变成它扛不起的重担。
与其为明天未到的风雨备伞,不如好好享受当下美好。
不该操心的事,就不要反复思量;无法改变的事,就不要时时挂怀。
心敞亮了,病自然就远了。

2
管住了闲嘴闲手,日子自会清净
《格言联壁》中讲:“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生活中,总有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喜欢对别人的事评头论足;也管不住自己的手,总想插手别人的生活。
殊不知,过度介入他人生活,表面是热心,实则是越界。
不仅扰人清净,更会让自己陷入无谓的纷争,损耗心神。
最后常常惹来一身是非,还把自己气得病倒。
民国时期,上海有位富商太太,人并不坏,就是爱管闲事。
邻居家的家务事她要过问,亲戚家的生意她要指点,连佣人之间的口角她也要调解。
一天,她听说远房表侄女要与丈夫离婚,立刻坐不住了。
她不顾丈夫劝阻,非要坐火车去“主持公道”。
到了表侄女家,她劈头盖脸教训起表侄女:“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商量,非要闹到离婚的地步!”
没想到表侄女性格刚烈,当场反驳:“您知道什么就来指责我?”
两人争执起来,表侄女一气之下把她赶出家门。
富商太太憋着一肚子火回到上海,当晚就病倒了。
医生说她是急火攻心,肝气郁结。
病好后,富商太太不再热衷插手别人的事,日子反而越过越舒心。
这世上最累的事,就是为别人的事操心。
你以为的热心,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多事;你所谓的帮忙,可能是在添乱。
关系再近,也要守住分寸,懂得避嫌。
把别人的事还给别人,把自己的心留给自己。
不管闲事,不惹闲气,不结闲怨。
当你学会在别人的世界里退一步,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进一步。

3
屏蔽了他人恶语,人生走向自由
禅语有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别人的恶语之所以能伤害你,是因为你给了它伤害你的权力。
你越在意,它伤你越深;你越纠结,它缠你越紧。
最终,这些负面情绪都会转化成病痛,折磨你的身心。
明代万历年间,江南有位名叫陈明远的儒医,在县城开了一家医馆。
他医术精湛,待人温和,深受百姓敬重。
同街的另一位老医师见他生意兴隆,心生嫉妒,便在乡里散布谣言,说陈明远的药方价高质次,甚至暗中诋毁他的医术。
这些流言传到陈明远耳中,弟子们都愤愤不平,想要去找对方理论。
陈明远却淡然处之,照常坐诊施药。
每逢有人问起此事,他总是说:"我辈行医,但求问心无愧。他人言语,何必挂怀。"
他非但没有减少出诊,反而增加了为贫苦百姓义诊的时间,还将多年行医心得整理成书,供弟子学习。
一年后,当地突发疫病。
陈明远不顾个人安危,日夜救治病患,还主动将药方公开,邀请那位老医师共同研讨救治方案。
老医师见他如此胸襟,惭愧不已,主动登门道歉。
从此,两位医师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救治了许多病患。
有句话说得很好:“人生最大的清醒,是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他人的评价是别人的事,自己的心情和健康才是自己的事。
与其被他人的话语牵着走,不如为自己的内心而活。
专注自己能掌控的事,按自己的节奏生活。
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
《淮南子》有记: “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病不是突然得的,而是一天天“积”出来的。
你积压的忧虑、招惹的是非、在意的恶语,都会在身体上清晰呈现。
养生先养心,治病先治情绪。
心通了,身体就通了;心亮了,日子就亮了。
从今天起,做个轻松自在的人——不忧虑未来,不插手闲事,不在意恶评。
当你学会善待自己的心,身体自然会给你最好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