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前参加井冈山寻根之旅时,登上黄洋界哨口所见到的朱德手书石碑上镌刻的内容是: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此碑文为朱德元帅于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亲笔题写,庄重遒劲的楷书字体彰显革命前辈对这段历史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
碑文背景与深层意义解析
1. 历史语境:黄洋界保卫战的战略意义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28年8月30日,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当地群众支援下,凭借滚木礌石、土地雷和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成功击退国民党湘赣两省四个团的进攻,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黄洋界保卫战。此役不仅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更极大鼓舞了红军士气,毛 泽 东为此写下著名词作《西江月·井冈山》,其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成为传世名句。
2. 朱德题词的时间节点与政治象征
1965年,79岁高龄的朱德与毛 泽 东一同重访井冈山,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革命圣地的一次重要回顾。此时正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高潮期,中央强调“不忘初心、不忘本”,通过重返革命原点强化意识形态认同。朱德亲自题写碑文,不仅是对当年并肩作战战友的追思(如王佐、袁文才等),更是以党的核心领导人身份,确立黄洋界作为“中国革命精神发源地之一”的神圣地位。
3. 文字选择的深意:“胜利”二字的精神内核
碑文中特别突出“胜利”一词,而非简单命名为“纪念地”或“遗址”。这体现了中国共 产 党叙事中对“斗争—胜利”逻辑的高度重视。它传递出一种信念:即使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人民战争路线和坚定理想信念,弱小力量也能战胜强大敌人。这种精神后来被概括为“井冈山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4. 石碑形制与空间布局的文化表达
该石碑矗立于黄洋界最高点哨口工事旁,面朝湖南方向(敌军来犯之路),背依井冈山腹地,具有强烈的仪式感与方位象征。碑体采用花岗岩材质,高约5米,宽逾2米,气势恢宏。其周围配有仿古战壕、炮台复原设施及毛 泽 东诗词碑廊,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记忆场域。游客登临此处,不仅阅读文字,更身临其境地体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战争氛围。
5. 当代价值:从红色记忆到精神传承
如今,这块朱德手书石碑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核心标识之一。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在此重温入党誓词、开展现场教学。它的存在超越了单纯的文物意义,而是一种活态的政治文化符号——提醒人们铭记:中国共 产 党的执政合法性植根于血与火的斗争历史之中;同时也激励新时代面对复杂挑战时,仍需保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自信与“依靠群众”的根本工作方法。
---
综上所述,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虽仅十余字,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深刻的政治寓意与持久的精神感召。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的重要媒介,也是理解中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共 产 党精神谱系的关键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