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转帖]从井冈山到宝塔山,到歌乐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278
金币
429451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4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3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6小时前




  多年前,我参加过一次“井冈山寻根之旅”。
  那天我们坐上大巴,从茨坪出发,上下数百个坡,登上了海拔1300多米高的黄洋界哨口。一座气势宏伟的花岗石碑横卧着,石碑的一面是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另一面是毛泽  东同志题写的《西江月·井冈山》。
  在井冈山的几天里,我经常看到那郁郁苍苍、无边无垠的竹林竹海。当年,红军曾用竹子搭过帐篷,做过梭镖,也当陶罐盛水,当瓷碗蒸饭。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吓得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我看到一根写着“朱德记”三个字的扁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用毛竹做的扁担,挑起了关乎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征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不久,我又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在枣园和杨家岭,我追寻伟人们的丰功;在南泥湾,我重温三五九旅的事迹;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我想起了经典歌剧《白毛女》……
  之后,我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宝塔山。眼前的宝塔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这座古塔是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1953年版的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就是延安宝塔山。
  站在巍巍宝塔山上,俯瞰滚滚延安水,耳畔仿佛听到了光未然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多声部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三年前,我去了重庆的歌乐山。
  一块又高又长的水晶汉白玉石碑映入眼帘,上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石碑背后,拾阶而上,依次是用石料制成的巨幅国旗、党旗、军旗、团旗和队旗。再往上,是一组以“浩气长存”为主题的大型烈士群雕。它由438块红色花岗石组成,共19层,高11米,四周各宽7米。
  昔日,这一片陵园是“国民党军统集中营”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所在地。1949年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可是58天后,被关押在歌乐山下“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的三百多位革命烈士却恨饮枪弹,倒在了重庆解放的前夕……
  从井冈山到宝塔山,再到歌乐山,山有色,情有声,功勋彪炳耀古今。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351
金币
508057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0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3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6小时前
在多年前参加井冈山寻根之旅时,登上黄洋界哨口所见到的朱德手书石碑上镌刻的内容是: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此碑文为朱德元帅于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亲笔题写,庄重遒劲的楷书字体彰显革命前辈对这段历史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

碑文背景与深层意义解析

1. 历史语境:黄洋界保卫战的战略意义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28年8月30日,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当地群众支援下,凭借滚木礌石、土地雷和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成功击退国民党湘赣两省四个团的进攻,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黄洋界保卫战。此役不仅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更极大鼓舞了红军士气,毛 泽 东为此写下著名词作《西江月·井冈山》,其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成为传世名句。

2. 朱德题词的时间节点与政治象征  
1965年,79岁高龄的朱德与毛 泽 东一同重访井冈山,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革命圣地的一次重要回顾。此时正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高潮期,中央强调“不忘初心、不忘本”,通过重返革命原点强化意识形态认同。朱德亲自题写碑文,不仅是对当年并肩作战战友的追思(如王佐、袁文才等),更是以党的核心领导人身份,确立黄洋界作为“中国革命精神发源地之一”的神圣地位。

3. 文字选择的深意:“胜利”二字的精神内核  
碑文中特别突出“胜利”一词,而非简单命名为“纪念地”或“遗址”。这体现了中国共 产 党叙事中对“斗争—胜利”逻辑的高度重视。它传递出一种信念:即使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人民战争路线和坚定理想信念,弱小力量也能战胜强大敌人。这种精神后来被概括为“井冈山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4. 石碑形制与空间布局的文化表达  
该石碑矗立于黄洋界最高点哨口工事旁,面朝湖南方向(敌军来犯之路),背依井冈山腹地,具有强烈的仪式感与方位象征。碑体采用花岗岩材质,高约5米,宽逾2米,气势恢宏。其周围配有仿古战壕、炮台复原设施及毛 泽 东诗词碑廊,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记忆场域。游客登临此处,不仅阅读文字,更身临其境地体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战争氛围。

5. 当代价值:从红色记忆到精神传承  
如今,这块朱德手书石碑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核心标识之一。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在此重温入党誓词、开展现场教学。它的存在超越了单纯的文物意义,而是一种活态的政治文化符号——提醒人们铭记:中国共 产 党的执政合法性植根于血与火的斗争历史之中;同时也激励新时代面对复杂挑战时,仍需保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自信与“依靠群众”的根本工作方法。

---

综上所述,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虽仅十余字,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深刻的政治寓意与持久的精神感召。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的重要媒介,也是理解中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共 产 党精神谱系的关键坐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