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2回复

[养生保健]立冬3不吃,不往医院跑!”11月7立冬,哪3不吃?应时节乐过冬  [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386
金币
44181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6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7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吴阿姨前几天刚去医院看了感冒,医生看完她的诊断结果,只说了一句话:“这不是病,是你吃错了。”吴阿姨一脸懵:“吃错了?”医生点点头:“立冬了,早晚都凉,你却还在吃凉拌菜、喝冷饮,不生病才怪。”
立冬,是一年中养藏的起点。这一天开始,阳气收敛,阴气渐盛。吃对、穿对、睡对了,能安稳过冬;但要是方向错了,毛病就会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立冬,正是从养阳向养阴的过渡节点。若饮食不当,很容易寒从口入,引发一系列“冬病”。
那立冬到底该怎么吃?医生说得好:“三种食物立冬不宜吃,不然容易招来病根。”
立冬一到,气温明显下降,人体阳气开始收敛。如果还是爱吃生冷,等于拿寒气往肚子里灌。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的苏主任指出,秋冬季节肠胃功能本就偏弱,生冷食物会直接刺激胃肠道,容易诱发胃痉挛、腹泻、消化不良,甚至胃寒、胃炎复发。
尤其是老人、小孩、脾胃虚弱者,长期吃寒凉食物,还可能损伤脾阳,出现手脚冰凉、乏力、腹胀等问题。


建议:立冬后尽量不吃凉拌菜、生冷水果、冷饮等,食物以温热、软烂、易消化为主。比如热粥、羊肉汤、南瓜泥,都是这个节令的“护阳首选”。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大补,火锅、红烧肉、牛油串串……觉得吃得越油越暖。但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冬补。
中国营养学会指出,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肝脏负担,还可能诱发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尤其中老年人,过量油腻还易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肥胖等慢性问题。
而且,油腻食物多属热性,容易“上火”,出现口腔溃疡、痔疮、咽痛等症状。


建议:立冬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忌“燥补”、“猛补”。适合选择温和的蛋白质来源,如鸡肉、鱼肉、豆腐等,做到“少油、适度、均衡”。
“天冷了,来点辣的暖暖身子”,这是不少人的习惯。但过量辛辣,不仅不会暖,还可能“伤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专家指出,辣椒、生姜、葱蒜等辛温食物,能短暂促进血液循环,但若过量,反而会耗伤体内阳气,诱发虚火上炎。
尤其对于本就有胃病、痔疮、口腔溃疡的人群,辛辣更是“火上浇油”,不但不养生,反而会加重症状。
建议:立冬饮食应避免重口味、高辣度的菜肴。可以适量加点姜丝、葱段调味,既能驱寒,又不会过火。


与其说“立冬忌口”,不如说“立冬吃对”。这个节气,最适合为身体打基础、储能量、调阳气,而关键就在“三种营养”——蛋白质、维生素A 和 矿物质钙。
天冷病毒活跃,流感、支气管炎、肺炎高发。*国家卫健委《老年人营养指南》*指出,蛋白质是免疫细胞合成的基础,缺乏会直接导致免疫力下降。
尤其是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合成能力减弱,更需要优质蛋白的补充。
推荐食物:鸡蛋、豆腐、牛奶、瘦肉、鱼类,建议每日摄入60~80克优质蛋白。


干燥季节,眼睛干涩、鼻腔刺痛、咽喉不适,是因为维生素A摄入不足,导致上呼吸道黏膜防御力下降。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冬季应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摄入,有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
推荐食物:动物肝脏、胡萝卜、蛋黄、深绿叶蔬菜等。


冬天日照减少,人体合成维生素D减少,钙吸收率也会降低,骨质疏松、关节疼痛等问题更容易出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提醒,钙不仅强健骨骼,还参与肌肉收缩与心脏功能,是不能忽视的冬季“刚需营养”。
推荐食物:牛奶、豆制品、小虾皮、芝麻酱等。建议每天摄入800~1000毫克钙,并搭配维D促进吸收(如晒太阳、吃蛋黄)。


头部是阳气汇聚之处,寒从头入,容易头痛、感冒;脚是“第二心脏”,寒气最易从脚底侵入;腹部为脾胃所在,是冬季防寒的关键。
建议:戴帽子、穿袜子、护腰腹,尤其在清晨和夜晚外出时,更要注意“保温三宝”。
立冬之后,日短夜长,顺应自然作息是养生关键。中国睡眠研究会建议,冬季应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修复与免疫调节。


建议:晚上尽量在10点前入睡,早上太阳出来后起床,避免“贪黑起早”伤阳气。
虽说“冬藏”,但并非不动。适度运动能活血行气、增强抵抗力,但要避免大汗淋漓,防止阳气外泄。
推荐:太极、快走、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贵在坚持。
立冬不是“禁令”,而是“提醒”。提醒我们别再乱吃、乱穿、乱动。只要顺应节气,吃得温暖、养得合理,就能把这个冬天,过得暖暖的、稳稳的。


就像老中医常说的那样:“冬天藏得住,来年病就少。”
所以,记住这句话:“立冬3不吃,不往医院跑!”吃对了、暖对了,才是真正的养生高手。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0563
金币
525363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48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6小时前
立冬之后,天气逐渐转寒,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盛行,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此时若频繁食用凉拌菜、饮用冷饮,容易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引发疾病。以下从中医养生、现代医学和人体生理调节三个维度,深入剖析立冬后吃凉拌菜、喝冷饮易致病的原因,并结合气候特点与生活方式,提供系统性解读。

---

一、顺应节气: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核心逻辑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人体的阴阳平衡需随四季更替而调整。立冬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属“闭藏”之季,《黄帝内经》有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无扰乎阳。”这意味着人体应减少耗散阳气的行为,注重保暖与内守。

- 脾胃为后天之本,喜温恶寒:凉拌菜多生冷,冷饮更是寒凉之品,直接损伤脾阳。脾阳不足则运化失职,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 寒邪易袭阴位,直中脾胃:冷食入胃,寒气自内而生,不同于外感风寒,这种“内寒”更难驱散,久之形成“虚寒体质”,表现为手脚冰凉、女性痛经、男性阳痿早泄等。
- 冬季本就阳气内敛,抗病力下降:体表阳气减少以护内脏,体表防御能力减弱,若再因冷食进一步削弱中焦阳气,则正气不足,外邪(如风寒、病毒)更易乘虚而入。

---

二、现代医学视角:低温食物对消化系统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从生理学角度看,摄入过冷食物会对消化道产生多重负面影响:

- 胃肠道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冷刺激引起胃黏膜血管急剧收缩,导致局部缺血,影响胃酸分泌与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效率,长期可诱发慢性胃炎或胃溃疡。
- 胃肠蠕动紊乱,引发功能性障碍:突然的低温刺激可能造成肠痉挛或腹泻,尤其在气温低的环境中,腹部受内外双重寒邪夹击,极易出现“冷激性腹泻”。
- 免疫力短期抑制:研究显示,咽喉部温度骤降会暂时抑制局部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IgA分泌),使呼吸道更易被病原体侵袭,这解释了为何有些人喝冷饮后容易喉咙痛或感冒。

此外,凉拌菜常含生鲜食材(如黄瓜、木耳、海带等),若处理不当,在低温环境下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更易滋生细菌(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增加食源性疾病风险。

---

三、环境与行为的叠加效应:内外寒邪共振成疾

立冬后不仅气温下降,空气干燥、风力增强,人体处于一个“外寒+内虚”的脆弱状态:

- 外界寒冷 → 身体优先保障核心体温:血液更多集中于躯干内部,四肢与消化道供血相对减少。此时进食冷食,等于在本已减少供血的胃肠系统上“雪上加霜”。
- 室内外温差大 → 黏膜屏障受损:暖气房内燥热,外出寒冷,鼻咽及消化道黏膜反复经历温度剧变,屏障功能下降。若此时摄入冷饮,咽喉与食道黏膜遭受“冷冲击”,易发炎症。
- 穿衣趋少或露腹 → 腹部受凉加剧内寒:部分年轻人即使冬季仍穿露脐装或薄衣,加上冷饮冷食,形成“上冷下寒、中焦失温”的病理格局,极易诱发肠易激综合征或痛经。

---

四、体质差异下的个体敏感性:并非人人皆病,但隐患普遍存在

虽然有些人常年吃冷饮无明显不适,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潜在伤害:

- 阳盛体质者短期耐受性强:年轻、代谢旺盛的人群可能暂时不受影响,但长期损耗阳气,会加速“未老先衰”——如早白头、脱发、疲劳综合征。
- 亚健康人群极易引爆症状:现代人普遍作息紊乱、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本就存在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问题,冬季再加冷食,往往是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 儿童与老人尤为危险:小儿“脾常不足”,老人“阳气渐衰”,二者均为冷食高危人群,临床常见老年人因一杯冷饮诱发心绞痛(胃心综合征),或儿童因凉菜导致长期厌食、发育迟缓。

---

五、科学调养建议:如何在冬季合理饮食,防病于未然

1. 饮食温热为主,少食生冷  
   可将凉拌菜改为焯烫后温拌,冷饮替换为温开水、姜茶、红枣桂圆茶等温补饮品。

2. 注重早餐暖胃,唤醒脾阳  
   冬季宜食热粥(如小米南瓜粥、山药薏米粥),有助于启动一日消化功能。

3. 适当进补,固本培元  
   根据体质选择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炖鸡等温补膳食,提升抗寒能力。

4.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寒从脚起”  
   穿袜入睡、使用暖宝宝贴敷神阙穴(肚脐),可有效预防寒邪入侵。

5. 调整心态,顺应自然节奏  
   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减少剧烈运动与情绪波动,保存精气神。

---

结语:养生的本质是尊重规律

立冬后不吃凉拌菜、不喝冷饮,并非刻板禁忌,而是基于生命节律与自然法则的智慧选择。现代生活让我们拥有了四季如夏的空调与冰箱,但也因此忽视了身体真实的需要。真正的健康,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在寒冷中守护那一份温暖的阳气。正如《千金方》所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饮食有节,寒温得宜,方为长寿之基。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386
金币
44181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6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7小时前
立冬节气的传统习俗:顺应时节的温暖传承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公历11月7-8日交节),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古人云“秋收冬藏”,立冬习俗围绕“藏”“暖”“补”展开,涵盖食俗、补冬、祭祀、仪式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一、食俗:南北各异的“节气味道”
食俗是立冬最直观的传统,南北因气候、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特色,但核心都是“温暖”与“团圆”。

区域    主要食物    习俗寓意/来源
北方    饺子    ① “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如同大年三十是新旧年之交,故“交子”之时必吃饺子;② 传说:东汉张仲景用羊肉、辣椒包成“娇耳”(饺子)治百姓冻耳,后演变为习俗;③ 寓意:“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饺子似耳朵,吃饺子可护耳)。

南方    赤豆糯米饭    江南习俗,相传为驱避疫鬼(共工氏之子死后变成疫鬼,最怕赤豆),寓意防灾祛病。
南方    羊肉炉/姜母鸭    南方气候湿润,立冬吃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鸡等,补充能量、抵御寒冷(台湾街头此类餐厅立冬高朋满座)。
南方    酿黄酒    绍兴传统,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利于黄酒发酵(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二、补冬习俗:“立冬补冬,补嘴空”的养生智慧
立冬是“藏”的开始,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谚语,意为通过饮食补充元气,抵御冬季严寒。补冬原则是“温而不燥”,南北侧重不同:
北方:以“温补”为主,吃羊肉、饺子、涮羊肉。羊肉性温,能补气血、驱寒(“吃了羊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过冬”);涮羊肉是北京特色,鲜嫩羊肉片蘸麻酱,爽滑驱寒。
南方:以“滋养”为辅,吃鸡汤、牛肉汤、萝卜、黑豆。萝卜能消食化痰(“立冬吃萝卜,一冬无病扰”);黑豆能消化脂肪、延缓衰老(适合冬季活动少的人群)。

三、祭祀与仪式:敬畏自然的传统
立冬在古代是重要节日,有“迎冬”“祭冬”的仪式,体现对自然的敬畏:

天子迎冬:《礼记·月令》记载,立冬之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迎冬(祭祀冬神“禺强”,人面鸟身,象征冬季寒冷),回来后赏赐死事者家属、抚恤孤寡。
民间祭冬:民间有“祭冬神”的习俗,祈求冬季平安。满族八旗在立冬后“烧香祭祖”:汉八旗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持续5-7天,头三天全家吃斋)。

四、其他习俗:温暖的“生活仪式”
暖炉会:古代十月初一“开炉”,人们围炉饮酒、烤肉,称为“暖炉会”(北平在十月初一烧暖炕、设围炉,直到二月初一撤去)。
冬泳:现代创新习俗,如哈尔滨、黑龙江的冬泳爱好者在立冬之日横渡松花江,体现“不畏严寒”的精神。

立冬的传统习俗围绕“藏”与“暖”展开,无论是北方的饺子、南方的赤豆糯米饭,还是补冬、祭祀,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节律的顺应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习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冬季里最温暖的“生活仪式”。

根据传统养生智慧和现代健康理念,立冬时节饮食需顺应“藏阳养肾”的节气特点,以下“3不吃”原则能助您安稳过冬,远离健康隐患:

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是感冒的高发季节。预防感冒需从保暖防护、增强抵抗力、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具体且有效的方法:

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适度增减衣物:根据气温变化调整穿着,避免穿过多(导致出汗后受凉)或过少(无法抵御寒冷)。重点保暖头部、手部、脚部(如戴围巾、手套、穿厚袜子),儿童和老人更需注意。
避免寒风侵袭:尽量减少在寒风中逗留,外出时可戴口罩遮挡口鼻;避免淋雨或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热水泡脚:每晚用40-50℃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脚部御寒能力,还能缓解疲劳。

二、增强自身抵抗力
1. 合理饮食,补充营养
补充蛋白质:多吃瘦肉、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力,可多吃橙子、猕猴桃、西兰花、青椒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也可适当服用维生素C片。
滋阴润肺食物:冬季空气干燥,可多吃雪梨、银耳、蜂蜜、萝卜等滋润食物,缓解呼吸道干燥。

中医食疗:风寒感冒初期可喝姜糖水(红糖+生姜煮沸),驱寒暖胃;风热感冒可喝菊花茶,散风清热;也可吃红色食品(胡萝卜、南瓜、西红柿等),富含β-胡萝卜素,增强巨噬细胞活力。
2. 加强锻炼,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每周坚持3-5次运动(如慢跑、散步、跳绳、瑜伽等),以身体发热、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
❄ 一、不吃生冷寒凉之物
冬季脾胃阳气减弱,生冷食物(如冰饮、凉拌菜、生鱼片、寒性水果)易损伤脾胃。尤其清晨或空腹时更应避免,以免引发腹痛腹泻。
替代建议:温热饮食为主,如热粥、煲汤;水果可加热食用(如蒸苹果、煮梨水)。

🌶 二、不吃辛辣燥热之味
过量辣椒、花椒、生姜等虽能短暂驱寒,但冬季气候干燥,易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或便秘。尤其室内供暖环境下更需节制。
替代建议:用葱、香菇、黑木耳等天然食材提鲜,既暖身又不伤阴。

三、不吃油腻厚重之食
高脂肪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油脂)加重肠胃及代谢负担,可能引发血脂升高、消化不良。尤其心血管脆弱人群需警惕。
替代建议:

肉类选择瘦肉,搭配萝卜、山药等促消化食材炖煮
烹饪以蒸、煮代替煎炸,如清蒸鱼、白灼蔬菜。
🌰 立冬宜食“暖身三宝”
顺应时节可多食温补食材,平衡养生:

萝卜:清热消食,搭配羊肉炖汤可解腻温补;
羊肉:富含铁和蛋白质,炖煮时加姜片去膻;
山药/黑豆:健脾益肾,煮粥或打米糊皆宜。
💡 养生小贴士:冬季饮食需“藏而不滞”,避免过度进补,尤其“三高”人群应控制高盐、高脂摄入。多喝温水、保证睡眠,配合散步、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方能气血调和,健康越冬。

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感冒风险。
3. 减少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长期压力或自责会降低免疫力,易诱发感冒。可通过冥想、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三、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感染
勤洗手,注意卫生:

感冒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如门把手、电梯按钮),需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用洗手液或肥皂搓洗20秒以上(包括手心、手背、指缝);无温水时可用冷水洗。
公厕洗手后,用纸巾关闭水龙头、擦拭双手,并避免直接接触门把。
少去密集场所:流感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口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如商场、医院);如需前往,可戴口罩。

消毒物品:

牙刷可放入微波炉高火加热10秒,杀灭细菌;
居室可定期用醋熏蒸(将醋与水按1:1比例加热蒸发),消毒空气。
四、改善环境,保持通风
定期开窗通风:每天早、中、晚各开窗通风15-30分钟,更换室内空气,减少病毒滋生。即使使用空调,也需适时开窗通风

使用空气净化器:有条件的家庭可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
五、中医及日常保健方法
按摩保健:

搓大鱼际:双手上下交替搓大鱼际(手掌拇指根部突起处),至发热为止,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咽痛、鼻塞等症状。
按摩迎香穴:用掌心搓热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位于鼻沟内、横平鼻外缘中点)10-15次,可预防感冒及减轻鼻塞。
刮痧/拔火罐:在大椎穴(颈部第7颈椎棘突下)刮痧或拔火罐,可预防感冒、调理颈椎病。
淡盐水漱口:每日早晚用淡盐水漱口,可清除口腔病菌;感冒初期用浓盐水漱口,缓解咽喉不适。

冷水洗脸:每天用冷水洗脸,可增强面部肌肤对寒冷的耐受力,减少感冒风险。

六、特殊人群防护
老人、儿童、免疫低下者:可在流感季节前注射流感疫苗,降低感冒发生率;尽量避免与感冒患者密切接触。
总结
冬季预防感冒的核心是**“防受凉、强体质、断传播”**。通过以上方法,可有效降低感冒风险。若出现感冒初期症状(如鼻塞、咽痛、咳嗽),应及时休息、多喝水,必要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