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的传统习俗:顺应时节的温暖传承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公历11月7-8日交节),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古人云“秋收冬藏”,立冬习俗围绕“藏”“暖”“补”展开,涵盖食俗、补冬、祭祀、仪式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一、食俗:南北各异的“节气味道”
食俗是立冬最直观的传统,南北因气候、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特色,但核心都是“温暖”与“团圆”。
区域 主要食物 习俗寓意/来源
北方 饺子 ① “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如同大年三十是新旧年之交,故“交子”之时必吃饺子;② 传说:东汉张仲景用羊肉、辣椒包成“娇耳”(饺子)治百姓冻耳,后演变为习俗;③ 寓意:“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饺子似耳朵,吃饺子可护耳)。
南方 赤豆糯米饭 江南习俗,相传为驱避疫鬼(共工氏之子死后变成疫鬼,最怕赤豆),寓意防灾祛病。
南方 羊肉炉/姜母鸭 南方气候湿润,立冬吃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鸡等,补充能量、抵御寒冷(台湾街头此类餐厅立冬高朋满座)。
南方 酿黄酒 绍兴传统,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利于黄酒发酵(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二、补冬习俗:“立冬补冬,补嘴空”的养生智慧
立冬是“藏”的开始,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谚语,意为通过饮食补充元气,抵御冬季严寒。补冬原则是“温而不燥”,南北侧重不同:
北方:以“温补”为主,吃羊肉、饺子、涮羊肉。羊肉性温,能补气血、驱寒(“吃了羊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过冬”);涮羊肉是北京特色,鲜嫩羊肉片蘸麻酱,爽滑驱寒。
南方:以“滋养”为辅,吃鸡汤、牛肉汤、萝卜、黑豆。萝卜能消食化痰(“立冬吃萝卜,一冬无病扰”);黑豆能消化脂肪、延缓衰老(适合冬季活动少的人群)。
三、祭祀与仪式:敬畏自然的传统
立冬在古代是重要节日,有“迎冬”“祭冬”的仪式,体现对自然的敬畏:
天子迎冬:《礼记·月令》记载,立冬之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迎冬(祭祀冬神“禺强”,人面鸟身,象征冬季寒冷),回来后赏赐死事者家属、抚恤孤寡。
民间祭冬:民间有“祭冬神”的习俗,祈求冬季平安。满族八旗在立冬后“烧香祭祖”:汉八旗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持续5-7天,头三天全家吃斋)。
四、其他习俗:温暖的“生活仪式”
暖炉会:古代十月初一“开炉”,人们围炉饮酒、烤肉,称为“暖炉会”(北平在十月初一烧暖炕、设围炉,直到二月初一撤去)。
冬泳:现代创新习俗,如哈尔滨、黑龙江的冬泳爱好者在立冬之日横渡松花江,体现“不畏严寒”的精神。
立冬的传统习俗围绕“藏”与“暖”展开,无论是北方的饺子、南方的赤豆糯米饭,还是补冬、祭祀,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节律的顺应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习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冬季里最温暖的“生活仪式”。
根据传统养生智慧和现代健康理念,立冬时节饮食需顺应“藏阳养肾”的节气特点,以下“3不吃”原则能助您安稳过冬,远离健康隐患:
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是感冒的高发季节。预防感冒需从保暖防护、增强抵抗力、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具体且有效的方法:
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适度增减衣物:根据气温变化调整穿着,避免穿过多(导致出汗后受凉)或过少(无法抵御寒冷)。重点保暖头部、手部、脚部(如戴围巾、手套、穿厚袜子),儿童和老人更需注意。
避免寒风侵袭:尽量减少在寒风中逗留,外出时可戴口罩遮挡口鼻;避免淋雨或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热水泡脚:每晚用40-50℃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脚部御寒能力,还能缓解疲劳。
二、增强自身抵抗力
1. 合理饮食,补充营养
补充蛋白质:多吃瘦肉、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力,可多吃橙子、猕猴桃、西兰花、青椒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也可适当服用维生素C片。
滋阴润肺食物:冬季空气干燥,可多吃雪梨、银耳、蜂蜜、萝卜等滋润食物,缓解呼吸道干燥。
中医食疗:风寒感冒初期可喝姜糖水(红糖+生姜煮沸),驱寒暖胃;风热感冒可喝菊花茶,散风清热;也可吃红色食品(胡萝卜、南瓜、西红柿等),富含β-胡萝卜素,增强巨噬细胞活力。
2. 加强锻炼,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每周坚持3-5次运动(如慢跑、散步、跳绳、瑜伽等),以身体发热、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
❄ 一、不吃生冷寒凉之物
冬季脾胃阳气减弱,生冷食物(如冰饮、凉拌菜、生鱼片、寒性水果)易损伤脾胃。尤其清晨或空腹时更应避免,以免引发腹痛腹泻。
替代建议:温热饮食为主,如热粥、煲汤;水果可加热食用(如蒸苹果、煮梨水)。
🌶 二、不吃辛辣燥热之味
过量辣椒、花椒、生姜等虽能短暂驱寒,但冬季气候干燥,易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或便秘。尤其室内供暖环境下更需节制。
替代建议:用葱、香菇、黑木耳等天然食材提鲜,既暖身又不伤阴。
三、不吃油腻厚重之食
高脂肪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油脂)加重肠胃及代谢负担,可能引发血脂升高、消化不良。尤其心血管脆弱人群需警惕。
替代建议:
肉类选择瘦肉,搭配萝卜、山药等促消化食材炖煮
烹饪以蒸、煮代替煎炸,如清蒸鱼、白灼蔬菜。
🌰 立冬宜食“暖身三宝”
顺应时节可多食温补食材,平衡养生:
萝卜:清热消食,搭配羊肉炖汤可解腻温补;
羊肉:富含铁和蛋白质,炖煮时加姜片去膻;
山药/黑豆:健脾益肾,煮粥或打米糊皆宜。
💡 养生小贴士:冬季饮食需“藏而不滞”,避免过度进补,尤其“三高”人群应控制高盐、高脂摄入。多喝温水、保证睡眠,配合散步、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方能气血调和,健康越冬。
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感冒风险。
3. 减少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长期压力或自责会降低免疫力,易诱发感冒。可通过冥想、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三、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感染
勤洗手,注意卫生:
感冒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如门把手、电梯按钮),需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用洗手液或肥皂搓洗20秒以上(包括手心、手背、指缝);无温水时可用冷水洗。
公厕洗手后,用纸巾关闭水龙头、擦拭双手,并避免直接接触门把。
少去密集场所:流感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口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如商场、医院);如需前往,可戴口罩。
消毒物品:
牙刷可放入微波炉高火加热10秒,杀灭细菌;
居室可定期用醋熏蒸(将醋与水按1:1比例加热蒸发),消毒空气。
四、改善环境,保持通风
定期开窗通风:每天早、中、晚各开窗通风15-30分钟,更换室内空气,减少病毒滋生。即使使用空调,也需适时开窗通风
使用空气净化器:有条件的家庭可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
五、中医及日常保健方法
按摩保健:
搓大鱼际:双手上下交替搓大鱼际(手掌拇指根部突起处),至发热为止,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咽痛、鼻塞等症状。
按摩迎香穴:用掌心搓热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位于鼻沟内、横平鼻外缘中点)10-15次,可预防感冒及减轻鼻塞。
刮痧/拔火罐:在大椎穴(颈部第7颈椎棘突下)刮痧或拔火罐,可预防感冒、调理颈椎病。
淡盐水漱口:每日早晚用淡盐水漱口,可清除口腔病菌;感冒初期用浓盐水漱口,缓解咽喉不适。
冷水洗脸:每天用冷水洗脸,可增强面部肌肤对寒冷的耐受力,减少感冒风险。
六、特殊人群防护
老人、儿童、免疫低下者:可在流感季节前注射流感疫苗,降低感冒发生率;尽量避免与感冒患者密切接触。
总结
冬季预防感冒的核心是**“防受凉、强体质、断传播”**。通过以上方法,可有效降低感冒风险。若出现感冒初期症状(如鼻塞、咽痛、咳嗽),应及时休息、多喝水,必要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