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王大妈听说和自己挑广场舞的搭档得了胃癌,还做了手术,于是决定这个周末去看望他。
王大妈想着鸽子汤是个滋补的好东西,于是就煲了鸽子汤装在保温壶带了过去。谁曾想刚坐下没聊两句,正准备让搭档尝一尝鸽子汤,却直接被拒绝了。

“这鸽子汤我今早起来就煲的,很新鲜很有营养的,为啥不喝哦?”
“哎,我不是得了胃癌嘛,现在饮食要特别注意,这鸽子可是发物,我可不能吃,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王大妈不理解,鸽子营养价值比较高,都说“一鸽胜九鸡”,这还是自己一大早去市场买的最新鲜的鸽子煲的烫。鸽子是发物?纯属无稽之谈,不喝就算了,王大妈也不勉强,最后提着壶烫打道回府了。

一、得了癌症,不能吃鸽子肉?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发物”。但你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发物呢?
中医角度的“发物”即可能诱发、引发或助发原有疾病,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的食物。名医秦伯未就曾表示,健康正常人或患病服药与病后调理过程中,可能诱发、激发病症或妨碍治疗、加重病情,影响机体恢复的食物,称之为“发物”。

那么鸽子是不是发物呢?癌症患者能不能吃鸽子补身体呢?
事实上,目前癌症的确切成因仍有待进一步确认,只能确认是遗传、外部坏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另外,鸽子肉等发物和癌症的关联,目前也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
其实,发物的营养价值还是很丰富的,特别是癌症患者身体欠佳,盲目忌口反而会导致身体缺乏营养,影响疾病康复。
而在《食疗本草》中也有详细记录:鸽子肉性平味咸且无毒,能滋阴壮阳,益气血,补肝肾。传统中医认为鸽子肉能够祛风解毒,自补益气,因性质温补,老少皆宜。

因此,癌症患者可以适当吃鸽子肉的,能补充营养和体力,从而更好的对抗疾病。但要注意,仅靠鸽子肉补充营养也是不对的,很容易导致其他蛋白质缺乏。建议癌症患者的日常饮食还是要做到营养均衡,饮食多样化,只有合理膳食才能获得充足营养。
二、提醒:这3种“发物”确实要少吃
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特别是癌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更需要忌口。那么癌症患者倒要忌口什么食物呢?注意了,以下三种食物,癌症患者才是要少吃的。
1.西柚
癌症患者所服用的靶向药进入血液后会发生化学结构变化,最后会形成排出体外或发挥药效代谢产物。而西柚中的呋喃香豆素成分,却会抑制肠道内一种负责代谢药物的酶的活性,使药物以更高浓度进入血液,从而加大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2.发霉食物
发霉的食物含有强致癌物黄曲霉素,这种毒素稳定性很强,很难被杀灭。而经常吃发霉食物也会增加肝癌、胃癌等癌症风险。
3.腌制食物
腌制食物往往亚硝酸盐超标,进入体内会转化成致癌物亚硝酸铵,大大提高胃癌等癌症的风险。

癌症患者的康复除了要遵医嘱治疗以外,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只有正确的吃才能促进病情康复,否则只会损害健康,不利于康复。
山西省中医院肿瘤一科王洁在文章中指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到底怎么吃才有利于健康?关键还是要听医生的。
像癌症患者,在放疗期间患者容易因放射部位损伤而影响食欲,可多喝水并适当增加维生素摄入,要注意适当限制脂肪。而在化疗期间受药物影响食欲欠佳,可少食多餐,饮食可以高热量为诶住,饮食尽量多样化。

当然,不同类型癌症患者的饮食也有不同,比如乳腺癌患者要控制高蛋白的摄入,而肾癌患者则要注意限制高嘌呤食物,肠癌患者要减少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三、权威研究:多吃肉的老人更健康
近些年,随着各种疾病的高发,“健康饮食”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而近日,一项关于“老人多吃肉更健康”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此话题是基于一项关于“老人吃肉更健康”的研究。该研究是横跨11个国家的联合调查研究项目,通过实验发现每日蛋白质摄入量40g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率为18%,而低于40g死亡率会上升到31%。研究者认为,与吃素较多的老年人相比,摄入较高蛋白质(主要来源是鸡蛋和肉)的老年人患癌风险更低,因而可以活得更加长寿。

肉类富含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2、铁钙等营养,而老年人适当增加肉的摄入,目的是延缓大脑衰老,预防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和肌少症等健康问题。但老年人吃肉也有讲究,特别是以下两种肉,建议多吃。
1.鱼肉
鱼肉中Omega-3脂肪酸的含量是比较高的,该营养成分能保护心血管健康,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另外鱼肉中的铁、DHA、胆碱等成分,对骨骼健康、大脑发育也很有益处。建议老年人每周至少吃两次鱼,每次300-500g。

2.虾肉
虾肉中蛋白质、烟酸、维生素A、钙、磷等营养成分比较高,特别是蛋白质含量高达16%-23%,但脂肪含量又比较低,特别适合老年人,建议每天摄入40-75g。

癌症患者除了要严格遵照医嘱要求治疗疾病,日常养成良好习惯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特别是饮食方面,最主要还是要均衡饮食。而所谓的发物会影响癌症康复,其实尚无科学依据能证实这一点,癌症患者的日常饮食,最好还是能够咨询医生个性化定制,切莫盲目忌口,避免导致营养不良问题。
在一间三甲医院的肿瘤科门诊,有位姓刘的大叔坐了大半天,终于轮到他进诊室。医生打开他的检查报告,肿瘤标志物稳定,复查影像也没明显变化,情况还算理想。

可他看起来一点也不轻松,一脸愁苦地问医生:“我孙子结婚摆宴席,我能不能吃口红烧肉?”医生顿了一下,没回答,倒是护士在一旁忍不住笑出声。这种问题其实每天都有人问。
有的人刚确诊,第一件事不是问怎么治,而是问还能不能吃辣、吃甜、吃肉。甚至还有人一整年就啃青菜白饭,脸色越来越差,却觉得自己是在“养命”。癌症患者到底要不要忌口?这事真的该说清楚了。
大多数癌症患者——不需要大量忌口
很多人一听“癌症”,第一反应就是“得清淡”。有些人甚至清淡到只剩白水煮菜和燕麦粥,油盐都不敢放一点。觉得只要“饿死肿瘤”,就能让病好得快一点。可事实是,这种“饿肿瘤”的做法,最后饿死的可能是身体本身。

癌症患者之所以不建议过度忌口,最主要的原因是:治疗期间身体代谢会比平时更快,营养消耗也更大。尤其做了化疗、放疗、靶向药物,身体的恢复速度完全依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这些东西。营养差,免疫力也会跟着下滑。你说,这时候还刻意不吃这不吃那,不是给癌细胞开绿灯吗?
比如一项国内的大型临床数据研究发现,超过六成的肿瘤患者,在确诊后三个月内体重明显下降。其中又有近一半的人,是因为饮食过于单一或过度忌口。体重下降超过10%,治疗副作用明显升高,治疗中断率也大幅增加。

吃饭的事真不能儿戏。除非医生特别交代,绝大部分癌症患者是可以正常饮食的。想吃肉就吃,但别过量;想吃点油也没事,但用健康的油,比如橄榄油、菜籽油。这时候不是拼“清淡”,而是拼“均衡”。
某些特殊癌症,需要“定向忌口”
不是说忌口完全没意义。有些癌症确实对食物会特别敏感,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胰腺癌。这个癌种的特点就是一旦被确诊,消化能力几乎一定会受到影响。脂肪代谢能力大幅下降,一顿高脂肪的饭能让病人拉一天肚子。所以,这类患者确实需要“低脂饮食”,忌口就变得有意义。

再比如乳腺癌中部分激素受体阳性的类型。有研究发现,摄入大量高雌激素食物(如动物内脏、大豆异黄酮过量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治疗效果。那这些人就要特别留意这类食物的摄入量,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要“适量”。
还有像胃癌或食管癌术后的人群,消化道功能减弱,容易出现腹泻、呕吐、反酸等反应。这类人群建议少量多餐,远离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也是“定向忌口”,是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来具体安排的。医生建议怎么吃,关键不是让你“忍”,而是让你“活得舒服点”。

极少数食物必须严格避开(所有癌种都一样)
虽然前面说了不主张盲目忌口,但有些东西确实建议所有癌症患者都避开,毫无商量的余地。最典型的就是酒精。酒精是一类确定的致癌物,而且是跟各种癌都有关,不仅仅是肝癌。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明确提出,癌症患者应完全避免饮酒。
饮酒不仅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还可能削弱药物效果,甚至让某些化疗药更毒。而且,喝完酒后很多人胃口大开,一不小心吃进一堆垃圾食品,肿瘤细胞怕是要偷着乐了。

除了酒,还有一种就是加工肉制品,比如香肠、腊肉、火腿。这类食物里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是胃癌、食管癌的高危因素。世卫组织也把它列入了可能致癌物名单。
还有一种是高糖饮料和大量精制糖。这类食物对胰岛功能是个挑战,容易诱发代谢紊乱。虽然不直接致癌,但对整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有损伤,不利于患者的长期恢复。这些食物不是说你吃一口就完蛋,但问题在于,很多人是天天吃、顿顿吃,量多、频率高,这就不得不小心了。

别被“食疗神话”忽悠了很多患者家属都有个误区:既然吃对食物有帮助,那多吃点“神奇食材”是不是能治病?于是网上流传各种所谓“抗癌食物”:苦瓜、海参、人参、灵芝、虫草,还有什么野山菌、矿泉水炖黑鸡汤。
这些东西的实际效果大多是心理安慰。真有用的,是科学治疗和规范管理,饮食最多是辅助作用。有人专门研究过“癌症患者的网络搜索习惯”,发现排名前几的都是“癌症不能吃什么”“哪些食物抗癌”。
这反映了大家对疾病的恐惧,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越害怕,越容易被忽悠。健康饮食的底层逻辑,永远是基础营养的均衡摄入,而不是迷信某个“灵丹妙药”。

把每一顿饭吃好,不要盲目听信偏方,也别过度“干预饮食”,这才是对身体最基本的尊重。医生开药是为了控制病,厨师做饭是为了让你活得有力气,两者从来不矛盾。让患者吃得安心,是一种看不见的治疗其实在肿瘤治疗里,饮食管理越来越被重视。
很多大医院已经配备了专业营养师,甚至开设“营养门诊”。目的不是让你吃得清苦,而是帮你吃得安心,吃得科学。营养不良会让本来就紧张的身体雪上加霜,进而影响治疗效果。现在的肿瘤治疗已不是拼“扛得住”,而是拼“恢复得快”。

还有一点很重要:饮食不仅是身体的能量来源,也是心理的支撑。很多患者其实不是怕病痛,而是怕自己变成“什么都不能做”的人。如果因为患病就不能和家人坐在餐桌前吃顿饭,那种隔阂和无力感,比吃什么更伤人。
现代医学的目标,不只是让人“活着”,而是要“活得像个人”。吃饭这件事,不该变成禁锢生活的锁链。忌口这个事不是越多越好。该忌的东西确实得管住嘴,但不该忌的,也别冤枉了它。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医生的建议才是最靠谱的,不要被道听途说绑架。饮食不是战场,别把它变成一场斗争。你吃进去的,是食物,也是活下去的底气。吃对了,比“吃不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