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对人形机器人售价的核心预期是:未来人形机器人的终端售价将接近主流汽车价位(10万-20万元区间)。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关键依据:
一、成本结构趋近汽车
硬件(BOM)成本对标
何小鹏指出,人形机器人的物料成本在量产规模效应下将大幅下降。参考新能源汽车从早期30万-50万元降至10万-20万元的发展路径,机器人硬件成本通过供应链优化和标准化生产,最终可与汽车接近1369。
软件成本占比更高(约50%)
与汽车软件占比10%-20%不同,机器人因需高度拟人化AI驱动(如视觉识别、动作控制、交互逻辑),软件研发和训练投入占比显著提升。这是售价接近汽车但仍需技术溢价的核心因素578。
二、商业化路径支撑价格下探
规模化量产时间表
小鹏计划于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IRON的量产,首批应用于商业场景(如门店导览、工厂巡检),通过场景验证推动成本优化21220。
销量目标驱动降本
何小鹏提出2030年机器人年销量超100万台的目标38,规模效应将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为终端降价提供空间。
三、产品定位与定价策略
聚焦少数SKU
小鹏明确将推出面向特定领域的精简型号,避免汽车行业的复杂产品线,集中资源降低单机成本57。
价格锚定家用市场
长期目标是将机器人定位为“走进千家万户”的消费级产品,10万-20万元区间符合中高端智能硬件的家庭支付意愿7826。
总结
何小鹏的预判本质是技术迭代与产业协同的结果:硬件借力汽车供应链降本,软件通过AI大模型复用(如VLA模型)提升效率,最终在规模量产和场景落地中实现价格下探。这一路径若成功,将重塑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