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一句话:三季度盈利质量继续改善,“增程+出口+生态输出”三条线同时放量。
一、“成绩单”速览
| | Q3-2025 | YoY | QoQ |
|---------------|----------------|-------------|-------------|
|营收 | ¥203.8亿 | +101.8% | +11.5% |
|交付量 | ≈11.60万台* | — | — |
|综合毛利率 | 20.1% | +4.8ppt | — |
|整车毛利率 | 13.1% | +4.5ppt | -1.2ppt |
|归母净亏损 | ¥3.8亿 | -78.9% | -20.3% |
|现金储备 | ¥483.3亿 | — | +¥7.6亿 |
-来自11月17日新闻稿中提到的前三季度累计推算。
二、“为什么毛利能创历史新高?”
顾宏地把原因拆成两部分:
1) 成本控制——供应链垂直整合+规模化摊薄制造费用;
2) “技术研发收入”首次在财报显性化——大众为小鹏第二代 VLA大模型买单并定点图灵AI芯片(项目里程碑确认收入),直接把“服务与其他业务”抬到23亿元量级(见前期公告),成为额外毛利来源。
三、“明年增量在哪?”——三条曲线同时爬坡
1) 增程矩阵:7款新车
• Q1先上3款“超级电动增程”(纯电续航更长+5C超快充)。
• Q2-Q4再上4款“一车双能”(纯电+增程可切换),含一款战略细分首车——管理层暗示要做下一个MONA M03式爆点。
2) 出口提速
• Q3新增12国市场+奥地利格拉茨麦格纳本地化产线首车下线;1-9月海外累计交付2.97万辆(+125%)。
• 2024全年海外交付预计>4万辆;管理层指引2025年再加3款海外专供车型。
3) “技术出口”——软件/芯片授权费
• VLA大模型+图灵AI芯片已向大众输出;后续可复制给更多OEM/Tier1,“卖铲子”模式贡献高毛利经常性收入。
四、“副业”人形机器人时间表
• SOP时点:2026年末规模量产IRON人形机器人;首波落地门店/园区/工厂做导览导购导巡。
• BOM成本目标:通过供应链复用整车零部件+规模化生产把BOM压到接近同级乘用车水平→售价有望落到10-20万元区间。
• ASP结构:软件占50%,长期看是比整车更高的毛利率生意。
五、“估值锚”更新
管理层给出Q4指引:交付12.5-13.2万辆(+36~44%)、营收215-230亿元(+33~43%)。若达成全年交付约45万辆以上——意味着增程+出口的组合拳已把销量天花板从去年的28万辆推高60%+。
一句话总结:盈利拐点确立后,“卖车+卖技术+卖机器人”三线并行的小鹏正在从单一整车公司升级为“软硬一体的AI出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