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何小鹏预期人形机器人售价或接近汽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192
金币
45766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小时前
今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的销量、收入、毛利率等数据再创新高。
11月17日,小鹏汽车(09868.HK;XPEV.US)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03.8亿元,同比增长101.8%,环比增长11.5%;归母净亏损为3.8亿元,同比收窄78.9%,环比收窄20.3%。
毛利率同样创下历史新高。小鹏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综合毛利率达到了20.1%,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毛利率为13.1%,较2024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
对于毛利率的大幅增长,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及联席总裁顾宏地表示,主要因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技术研发相关的收入释放出更大的潜力,期待与更多全球商业和技术合作伙伴一起扩大物理AI应用的生态,形成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相互促进的正循环。
现金储备上,截至2025年9月30日,小鹏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人民币483.3亿元,较2025年6月30日增加约7.6亿元,现金储备创历史新高。

展望第四季度,小鹏汽车预期汽车交付量为12.5万辆至13.2万辆,同比增长36.6%至44.3%;总收入为215亿元至230亿元,同比增加33.5%至42.8%。
明年再推7款增程式车型
在增程式车型上尝到了甜头的小鹏汽车,将大面积扩容增程式车型的阵容。
在业绩会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对外宣布了2026年的产品规划:小鹏汽车计划在2026年一季度继续推出3款超级电动增程产品,用更长的纯电续航和更快的5C超快充解决增程市场的用户痛点,进一步提升在增程市场的份额。
此外,小鹏汽车还计划在2026年推出4款“一车双能(纯电+增程)”的全新车型,其中包括一款“在重要细分市场投放的首款产品”,“为我们在这些品类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打造更多像MONA M03一样引领市场的热销爆款”。
“我相信,明年上市的7款具备超级增程配置的‘一车双能’车型,将会大幅拓展我们车型的可达市场空间,为我们带来显著的销量增长潜力。”何小鹏强调说。
海外市场同样是小鹏汽车预期的巨大增量空间。
今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海外市场扩张速度显著。何小鹏介绍,9月,小鹏汽车正式进入瑞士、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五国市场。10月,小鹏汽车进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柬埔寨、摩洛哥、突尼斯、卡塔尔七国市场。
此外,小鹏汽车也实现了海外的本地化生产。今年9月,小鹏汽车首个欧洲本地化生产项目在奥地利格拉茨麦格纳工厂正式启动。小鹏汽车借助该工厂现有的成熟生产线,大力推动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进程。首批小鹏G6与小鹏G9顺利量产下线。未来,小鹏汽车计划在麦格纳工厂投产更多涵盖不同品类的车型,包括纯电平台轿车、中型 SUV、中小型SUV以及超电车型等。
海外销量方面,1-9月,小鹏汽车海外累计交付量为2.97万辆,同比增长125%。2025年9月,小鹏汽车海外月销量首次突破5000台,同比增长79%。
何小鹏透露,2026年,小鹏汽车计划面向海外市场推出3款新车型,来拉动海外销量的进一步爬升。
人形机器人BOM成本和售价未来有望接近汽车
日前因拟人“猫步”而破圈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依旧是分析师们最为关注的内容。这款人形机器人同样采用了物理世界模型驱动的技术路线,并且由小鹏汽车的机器人、整车和动力在内多个研发团队支持开发。
有分析师就此问及,该款机器人未来是否会开发出不同于其他品牌产品的功能、应用场景等。
何小鹏对此回应说,在2026年年底,小鹏汽车将率先规模量产高阶的人形机器人。应用方面,人形机器人量产后将会首先进入商业场景提供服务,包括导览、导购和导巡。2026年年底,小鹏全新一代IRON有望进入小鹏汽车的各个门店、办公园区和工厂。
何小鹏还重申,有望在2030年实现小鹏机器人的年销量超过100万台。
成本依旧是限制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主流汽车的成本在规模效应的推动下从30万-50万元区间走向了10万-20万元甚至更低,何小鹏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也有望下探至类似价位。
何小鹏说,此前的研发中,人形机器人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在今年上半年,机器人真正开始进入量产准备后,他认为机器人的BOM(物料清单)成本最终将与汽车接近。基于此,他认为,未来机器人和汽车的售价也会比较相近。
他补充说,机器人与汽车有个非常大的区别是软件占比,机器人从一起步就要比汽车软件投入高很多,基本可以达到50%。因此,机器人需要更为庞大的软件研发投入以及集成能力。
此外,何小鹏透露,大众将成为小鹏第二代VLA模型的首发客户,小鹏的图灵AI芯片也获得了大众的定点,双方合作研发的车型将会在明年初量产。
“我们在对外技术合作中产生的授权收入,将反哺我们的研发,投入到图灵芯片和VLA模型的迭代升级,形成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相互促进的正循环。我们很欢迎更多优秀的整车和tier1厂商与我们开展基于图灵芯片和第二代VLA模型的合作。”何小鹏表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192
金币
45766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8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小时前
何小鹏对人形机器人售价的核心预期是:未来人形机器人的终端售价将接近主流汽车价位(10万-20万元区间)。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关键依据:

一、成本结构趋近汽车
硬件(BOM)成本对标
何小鹏指出,人形机器人的物料成本在量产规模效应下将大幅下降。参考新能源汽车从早期30万-50万元降至10万-20万元的发展路径,机器人硬件成本通过供应链优化和标准化生产,最终可与汽车接近1369。

软件成本占比更高(约50%)
与汽车软件占比10%-20%不同,机器人因需高度拟人化AI驱动(如视觉识别、动作控制、交互逻辑),软件研发和训练投入占比显著提升。这是售价接近汽车但仍需技术溢价的核心因素578。

二、商业化路径支撑价格下探
规模化量产时间表
小鹏计划于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IRON的量产,首批应用于商业场景(如门店导览、工厂巡检),通过场景验证推动成本优化21220。

销量目标驱动降本
何小鹏提出2030年机器人年销量超100万台的目标38,规模效应将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为终端降价提供空间。

三、产品定位与定价策略
聚焦少数SKU
小鹏明确将推出面向特定领域的精简型号,避免汽车行业的复杂产品线,集中资源降低单机成本57。

价格锚定家用市场
长期目标是将机器人定位为“走进千家万户”的消费级产品,10万-20万元区间符合中高端智能硬件的家庭支付意愿7826。

总结
何小鹏的预判本质是技术迭代与产业协同的结果:硬件借力汽车供应链降本,软件通过AI大模型复用(如VLA模型)提升效率,最终在规模量产和场景落地中实现价格下探。这一路径若成功,将重塑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逻辑。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3672
金币
548743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05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60分钟前
核心结论一句话:三季度盈利质量继续改善,“增程+出口+生态输出”三条线同时放量。

一、“成绩单”速览  
|               | Q3-2025        | YoY         | QoQ         |            
|---------------|----------------|-------------|-------------|            
|营收           | ¥203.8亿       | +101.8%     | +11.5%      |            
|交付量         | ≈11.60万台*    | —           | —           |            
|综合毛利率     | 20.1%          | +4.8ppt     | —           |            
|整车毛利率     | 13.1%          | +4.5ppt     | -1.2ppt     |            
|归母净亏损     | ¥3.8亿         | -78.9%      | -20.3%      |            
|现金储备       | ¥483.3亿       | —           | +¥7.6亿     |            

-来自11月17日新闻稿中提到的前三季度累计推算。

二、“为什么毛利能创历史新高?”  
顾宏地把原因拆成两部分:  
1) 成本控制——供应链垂直整合+规模化摊薄制造费用;  
2) “技术研发收入”首次在财报显性化——大众为小鹏第二代 VLA大模型买单并定点图灵AI芯片(项目里程碑确认收入),直接把“服务与其他业务”抬到23亿元量级(见前期公告),成为额外毛利来源。

三、“明年增量在哪?”——三条曲线同时爬坡  
1) 增程矩阵:7款新车  
   • Q1先上3款“超级电动增程”(纯电续航更长+5C超快充)。  
   • Q2-Q4再上4款“一车双能”(纯电+增程可切换),含一款战略细分首车——管理层暗示要做下一个MONA M03式爆点。

2) 出口提速  
   • Q3新增12国市场+奥地利格拉茨麦格纳本地化产线首车下线;1-9月海外累计交付2.97万辆(+125%)。  
   • 2024全年海外交付预计>4万辆;管理层指引2025年再加3款海外专供车型。

3) “技术出口”——软件/芯片授权费  
   • VLA大模型+图灵AI芯片已向大众输出;后续可复制给更多OEM/Tier1,“卖铲子”模式贡献高毛利经常性收入。

四、“副业”人形机器人时间表  
• SOP时点:2026年末规模量产IRON人形机器人;首波落地门店/园区/工厂做导览导购导巡。  
• BOM成本目标:通过供应链复用整车零部件+规模化生产把BOM压到接近同级乘用车水平→售价有望落到10-20万元区间。  
• ASP结构:软件占50%,长期看是比整车更高的毛利率生意。

五、“估值锚”更新  
管理层给出Q4指引:交付12.5-13.2万辆(+36~44%)、营收215-230亿元(+33~43%)。若达成全年交付约45万辆以上——意味着增程+出口的组合拳已把销量天花板从去年的28万辆推高60%+。

一句话总结:盈利拐点确立后,“卖车+卖技术+卖机器人”三线并行的小鹏正在从单一整车公司升级为“软硬一体的AI出行平台”。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